APP下载

灵动生动行动

2019-11-18邱静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年18期
关键词:个体差异全体学生

邱静

【内容摘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灵动的个体,但是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基础参差不齐,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开动脑筋,努力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关键词】全体学生 调动积极性 个体差异 共同进步

历史学科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如何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是历史课程改革的头等大事。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表述: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见,新课标强调要构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而要彻底颠覆传统的、教师一包到底的、生硬死板的课堂。

一、注重个体差异

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也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迁移到新难度和新高度上来。巴班斯基也说:“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经济工作要讲效益,课堂教学也要讲效果。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看:学生的受益面是否足够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是否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是否达成。

但是,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其禀赋、知识基础不可能完全相同。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简单地“一视同仁”,势必会让“优等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这样就会大大挫伤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教师必须要加强“因材施教”。授课前,首先要了解这个班同学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状况,然后制订相应的授课计划,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要求的提出、教学过程的安排,除了首先考虑班上多数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外,还要重视“优等生”和“差生”这两头,要让他们既吃得饱又吃得了。

对待“优等生”,应让他们理解教材中难度最大的部分,回答那些需要综合概括的问题,并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要为他们的独立思考提供广阔的空间。即使是在更高的学习难度上,教师也要巧妙点拨,不能包办太多,要经常让他们获得一种“跳一跳,摘个桃”的感觉。以此来让他们“动”起来。

对待“差生”,更要让他们“动”起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都有成就动机,这种动机是学生的内在动力,这是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克服各种困难、忍受各种失败和挫折的心理力量。这些学生的“差”是因为这种愿望暂时受到阻碍,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要多给予他们成功的体验。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适当对他们降低要求,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获得前进的动力。可让他们多回答一些比较直白的问题,并且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今天的“差”可能就是明天的“优”。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每一个人都需要尊重,渴望得到认可。实际上,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将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二、加强兴趣引路

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通过对有关现象问题的探讨,让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的氛围,只有不断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对学习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并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这将是使他们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只有当学生对教学活动发生兴趣时,才会主动、积极地进行发现和创造,以至对事物的认识进入新的境界,并获得最佳的记忆效果和思考能力。

教师首先要坚持并善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理论多举些生动的事例,体现理论的价值与生命力,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在初中生中,形象思维还有一定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努力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趣味性。只有这样,他们才听得有趣,听得入耳,才会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在教学中,教师会发现,有些内容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效果较好。但有些内容本身就相对单调一些,学生不太容易感兴趣,这就更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增强教材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现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进入课堂。在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手段更是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抽象的课本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历史新天地。

有了兴趣指路,将学生的注意力指向当前的问题,启迪激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思考。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相信这样的课堂一定是紧张、和谐、生动、张弛有度的理想氛围。

三、教师举重若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培养和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心。但是,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依然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讲得多,学生讨论少;教师发挥多,学生不配合。大量的知识是由教师灌输的,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听的东西多了,但是由于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真正的参与,因此真正听进去的东西可能很少。并且,由于没有亲自参与,即使听进去了,也印象不深,结果是事倍功半。

此外,教师死教书,教死书,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还会产生一种现象:空洞的教师教出空洞的学生。学生只知死记硬背,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好功课,却从不知道开动脑筋,举一反三,更不要说创造性思维了。这样的学生可能知识积累的比较多,但是却没有突破,没有创新。

因此,“生”的“动”关键还要靠“师”的“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在论述教师的作用时认为,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正在从“独唱”变为“伴唱”,从传播知识、信息变为帮助学生选择信息、追求信息、组织知识、管理知识,更多的引导学生,而不是改造学生。教师必须要改变教育思想,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或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做法。明确“学生探索,教师引路”的教和学的关系,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得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里还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我们教师的“导”在于向学生输入他“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或信息的“填鸭”。所谓“学生最需要的信息”是指学生该掌握而未掌握的信息。其他的学生稍加思考或作初步讨论就可解决的问题,教师无需作过细的展开,使学生真正做到是“主动的学习知识”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信他们,可能你会有意外的驚喜。

但是,我们很难说学生举手了,就是参与了或者说课堂气氛热闹了,就是学生主动学习了。作为教师还是应该特别重视这个问题,把每个学生都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主体,备好课,上好课,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如果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历史课,当然也就会积极地参与其中了。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动”力,不是给教师“减负”,而是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付出更多的劳动,去钻研教学,去和学生交流。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到你的课上来。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历史课中“动”起来,并主动地去追求知识、探究知识,才能获得生动、和谐的课堂,也才能使初中历史课获得较大成功。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城西中学)

猜你喜欢

个体差异全体学生
江苏省淮安市繁荣小学活动掠影
站在课题的肩膀上做课题
问题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运用的原则
浅谈初中英语分层教学
探讨初中英语分层教学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英语分层教学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小学英语课堂再创新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
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