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子宫不同前壁下段肌层厚度产妇妊娠结局比较
2019-11-18王克军耿兴兰康有梁
王克军,耿兴兰,康有梁
瘢痕子宫是指子宫既往有过手术史,经过一系列组织修复的过程后,所形成的有瘢痕的子宫。最常见于剖宫产、肌壁间肌瘤剥除手术后,而尤以剖宫产手术后更为普遍[1-3]。随着剖宫产率的持续上升,有剖宫产史的瘢痕子宫的孕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尤其近年来,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对二胎政策的放开,加速了瘢痕子宫孕妇数量的增加,瘢痕子宫孕妇再次生育的相关问题日渐突出,急需对其深入认识并加强孕期管控[4-6]。本研究以瘢痕子宫妊娠结局为指标,分析不同瘢痕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深入对瘢痕子宫认识,为临床选择分娩方式和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于2017年5月~2019年2月,选取医院收治的有剖宫产史、妊娠周期>37 w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均在妊娠38 w时,采用超声技术测量瘢痕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根据测量结果对孕妇进行分组,肌层厚度>3 mm者为Ⅰ级组,2~3 mm者为Ⅱ级组,<2 mm者为Ⅲ级组。
纳入标准:首次剖宫产切口是横切口;胎位为头位;单胎再次妊娠;无遗传病史。排除标准:巨大胎儿;剖宫产≤2次;未足月;合并其他子宫手术史;伴有心、肝以及肾等重要器官疾病或者病史者。
从上述3组中,每组便利随机抽样40例,合计120例,3组一般资料比较皆无显著差异(P>0.05,表1)。入选孕妇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签署相关同意书,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1.2 检查方法 采用Voluson E6、E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GE公司),二维腹部探头,探头频率:浅表高频探头8~14 MHz,腹部凸阵探头3.5 MHz。嘱咐患者检查前大量饮水,使膀胱憋尿达到充盈。患者取仰卧位,小腹完全暴露,首先常规超声检查孕妇的腹部情况,然后于耻骨联合上放置探头,从而确保最先显露的部位是前方子宫基层最薄处;使用高频探头进行纵横扫描,观察子宫浆膜层、肌层以及蜕膜层情况。探讨定位于膀胱壁与子宫浆膜层至绒毛膜的位置,在最薄处实施纵向测量3次,求取均值,为前壁下段肌层厚度[7]。倘若下段肌层较薄,难以鉴别,则可以将探头移动到子宫肌层较厚之处,逐渐向下移探头,直到子宫前壁下段,进而探查和定位子宫前壁肌层的持续性。
1.3 观察指标
1.3.1 分娩方式 所有产妇均先试行阴道分娩,当出现先兆子宫破裂时,立即转剖宫产。
1.3.2 产后24 h出血量及缩宫素用量 根据术中及术后引流量,统计产后24 h出血量,并统计分娩过程中缩宫素使用量。
1.3.3 异常胎盘及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 根据孕期保健手册、分娩记录、剖宫产手术记录,统计孕妇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植入、胎盘早剥以及新生儿窒息等发生情况。
1.3.4 并发症 统计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子宫破裂,感染及出血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F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分娩方式比较 3组的阴道分娩率由高到低依次为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剖宫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Ⅲ级组>Ⅱ级组>Ⅰ级组,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表2),其中Ⅲ级组全部采用剖宫产。
表13 组一般资料比较(n=40)
表23 组分娩方式比较[n(%)]
2.2 3组产后24 h出血量及缩宫用量比较 3组的产后24 h出血量和缩宫素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Ⅲ级组>Ⅱ级组>Ⅰ级组,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 0.05,表 3)。
2.3 3组异常胎盘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 3组前置胎盘、胎盘粘连及新生儿窒息率等发生率由高到底依次为Ⅲ级组>Ⅱ级组>Ⅰ级组,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胎盘早剥发生率在3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4。
表33 组产后24h出血量及缩宫用量比较(n=40)
表43 组不同类型异常胎盘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n(%)]
2.4 3组并发症比较 3组并发症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Ⅲ级组>Ⅱ级组>Ⅰ级组,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0.05,表 5)。
表53 组并发症比较[n(%)]
3 讨论
对于具有剖宫产病史再次妊娠的产妇而言,由于害怕子宫瘢痕部位破裂,所以,大多数都会选择剖宫产的分娩方式,但是瘢痕子宫并不是剖宫产的绝对指征,部分瘢痕愈合较为理想的产妇,可以在严密监护的条件下实行阴道试产[8]。有文献报道,孕妇晚期的子宫下段剖宫产瘢痕处肌层厚度通常处于2~4.1 mm时,被看作是子宫撕裂或者破裂阴性估计值;而瘢痕处肌层厚度处于0.7~2.1 mm时,被看作是子宫撕裂或者破裂的阳性估计值[9]。
就目前来看,临床上常使用超声测量孕妇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并且采用高频超检查,除了能够清晰显示妊娠晚期子宫前壁下段腹膜的反折、肌层细微结构、蜕膜层以及子宫肌层的变化情况外,还能够精准地评估妊娠晚期子宫破裂或先兆破裂等现象,进而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母婴的生命安全[10]。与此同时,超声测量层次清晰、操作便捷,图像直观,其临床指导价值较高。
本研究结果表明,3组的阴道分娩率由高到低依次为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剖宫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Ⅲ级组>Ⅱ级组>Ⅰ级组,其中Ⅲ级组全部采用剖宫产,说明如果子宫前壁下段瘢痕愈合欠佳,瘢痕组织的弹性就会大大降低,瘢痕厚度<2 mm时,则不宜采取阴道分娩方式,应提前安排剖宫产分娩,防止子宫破裂风险。3组的产后24 h出血量和缩宫素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Ⅲ级组>Ⅱ级组>Ⅰ级组,这是因为当瘢痕子宫再次分娩时,瘢痕组织会影响子宫的收缩,且瘢痕越严重,影响越大,因此,产后出血量越多,缩宫素的用量也越大[11]。
本研究发现,3组产后前置胎盘、胎盘粘连及新生儿窒息率等发生率由高到底依次为Ⅲ级组>Ⅱ级组>Ⅰ级组,说明严重瘢痕子宫孕妇的前置胎盘、新生儿窒息、胎盘粘连(植入)的风险性明显高于轻度子宫瘢痕孕妇。有研究报道,妊娠时瘢痕子宫的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宫颈或瘢痕处,不能向宫腔方向迁移,因此,易进展为前置胎盘[12]。3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Ⅲ级组>Ⅱ级组>Ⅰ级组,说明瘢痕程度越严重,发生子宫破裂、感染及出血等风险越大,术前应做好相应的防治准备。
综上所述,子宫瘢痕程度越严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越大。瘢痕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2 mm的孕妇再次妊娠分娩方式,不宜采取阴道分娩方式,应提前安排剖宫产分娩,防止子宫破裂风险,并于术前应做好各类并发症的防治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