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综述

2019-11-18张心语

新东方 2019年3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命运

张心语

在2010年5月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我国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向世界郑重宣告: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这是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了明确概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018年3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正式写入我国宪法,6月22日至23日,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要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超越国界、超越民族、超越政治意识形态的思想,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大国意识和中国风范的思想。这一思想一经提出便获得海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本文将对近几年国内外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提出几点思考。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我们正处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复杂形势中,中国顺应潮流趋势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通过对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这“五大支柱”的构建,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将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和怎样建设好这个世界的问题,同时为全球治理贡献出中国智慧。

(一)空间维度下的时代要求

这种观点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国与国、区域与区域间日益增大的冲突提供可行的方案。侯喆认为当前全球范围内国际合作的增强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世界多极化、全球一体化与区域一体化趋势并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国际安全领域合作日渐深入,但国家之间、国际组织间各个领域的竞争依旧激烈,冲突依然存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贸易战不断出现甚至升级;政治领域中的强权政治、区域战争、局部动乱、恐怖袭击、难民问题依然是无法攻克的政治难题;文化领域中的族群、宗教等领域的冲突也一直延续。这一切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新理念指导下新机制的建立,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建立新国际秩序的客观需求,为建立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另一种可行方案①侯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意义[J].学习党的基本理论,2018(7).。

(二)国际关系视角下的中国战略机遇期

这种观点认为当前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已由“随势”和“用势”逐渐向强调“谋势”和“造势”演化。丁工认为战略期已不仅仅是中国独享自用的有利时机,还是为增进人类共同利益贡献智慧、力量、方案的特殊阶段,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与合作共赢的新思路来应对风险、化解挑战,也因此成为战略模式的必然选择②丁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存续[J].国际经济评论,2017(6).。黄仁伟认为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全球治理”秩序是中国的第二战略机遇期,中国治理体系将与全球治理趋势相结合,这个机遇期刚开始,至少还要持续30多年③黄仁伟,傅勇.从西方秩序到人类命运共同体[N].文汇报,2016-01-22.。

(三)资本逻辑视角下的时代诉求

这种观点以资本逻辑为视角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现顺应时代。毛勒堂认为在全球范围内资本逻辑引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导致了紧张的人际对立和现代性灾难后果,构成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人类的现实处境,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理念正是顺应这一时代大变革的要求,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④毛勒堂.“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基于资本逻辑语境的阐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1).。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源于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理论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基于当前中国在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逐渐彰显出大国的文化思想和风范。

(一)理论基础

第一,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理论。王岩、殷文贵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源于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践行和超越,它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的当代呈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伟大智慧⑤王岩,殷文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生成的四重逻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8).。郗戈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世界历史理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历史和逻辑两个层面上都具有深刻统一性⑥郗戈.《共产党宣言》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第二,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任晶晶指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吸收了人类先进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体现并弘扬了中国积极倡导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具有宽广的世界视野,彰显了崇高的人类情怀①任晶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当代中国外交的创新性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6).。第三,源于国际关系理论。毛勒堂认为,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类存在,在当今时代现实是休戚与共,地区之间、世界人类之间的联系比以往更加紧密,从而使无论是风险还是利益都具有了“全球性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对时代问题的积极回应②毛勒堂.“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基于资本逻辑语境的阐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1).。余晓葵、冯蕾认为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必将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演变互为因果、借力偕行,汇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潮③余晓葵,冯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N].光明日报,2017-03-02.。

(二)现实基础

第一,国际认同。胡鞍钢、李萍认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大,中国正积极推动地区与国际经济合作,全面参与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进一步提升④胡鞍钢,李萍.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方案[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周琳娜、戴劲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跨文化认同是以对不同民族、国家文化的理解和相互增进为基础所建立,当前世界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可,其深层次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理念的认同,即文化认同⑤周琳娜,代劲.文化认同与制度式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J].学术探索,2018(8).。第二,外交政策。任晶晶认为从中国外交政策思想的历史演变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长期以来对于国际公平正义的追求,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外交理念的最新体现⑥任晶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当代中国外交的创新性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6).。第三,对历史的把握。穆鹏程、何玉芳认为世界历史进程表现为各主体间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过程,由于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们交往日益普遍和密切,逐渐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历史趋于融合统一的客观诠释,是对世界历史进程一般规律的准确把握⑦穆鹏程,何玉芳.试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格局——和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J].大连干部学刊,2018(8).。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目前,国内学界以多学科视角,包括两分法、传统文化、价值观、国际主义、国际法、生态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进行了全方位解读。

(一)两分法

此观点认为要准确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需要把握“人类命运”和“共同体”这两个关键词,进而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如何构建的问题。李步云认为:“人类命运不是一个静态的、一蹴而就的结果,它是动态的、不断实现的过程。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就是为全人类人权的全面充分实现而结合起来的各种组织。”⑧李步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4).周安平则通过对共同体形成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个实体共同体,它只是承载了人们关于全人类休戚与共认识的价值共同体。”⑨周安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探讨[J].法学评论,2018(4).

(二)传统文化视角

此观点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青璇、李艳在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时指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包含三重价值:“仁爱”“和合”“诚信”等伦理价值、“重民”“天下”“大同”等政治价值以及“亲”“仁”“善”“诚”“义”等实践价值①李青璇,李艳.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三重价值观[J].学理论,2018(8).。

(三)价值观内涵视角

此观点根据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内涵进行解读。曲星通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全球治理观四个价值观基础进行分析,他指出:“目前国际社会存在的各种价值观仍主要服务于不同国家的现实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仍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过程。”②曲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J].求是,2013(4).李爱敏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含新型权力观、义利观、文明观和交往观,而这四个价值观基础共同指向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③李爱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本质、基本内涵与中国特色[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2).。

(四)国际主义视角

此观点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主义理论本质进行阐释。李爱敏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内涵界定为:“21世纪初由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倡导并推动的一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际主义价值理念和具体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将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性质的国际主义思想与中国历史传统中的‘天下主义’‘和合主义’相结合,在21世纪的中国土壤中声扬起来的中国特色‘国际主义’。”④李爱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本质、基本内涵与中国特色[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2).

(五)国际法视角

此观点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国际法视角进行解读。黄瑶、林兆然认为:“从国际法制的维度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以国际法原则为基础、积极与国际规则良好互动、与国际组织紧密关联的全球治理过程。”⑤黄瑶,林兆然.国际法视角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J].法治论坛,2018(2).

(六)生态文明视角

此观点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生态文明视角进行诠释。张乾元、赵阳认为:“生态利益越来越成为关乎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利益,倡导生态文明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的生态合作观体现在坚决维护国际生态权力,坚持推进全球绿色发展。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为保护地球生态安全,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一场以绿色工业革命和绿色发展为动力的全球浪潮拉开帷幕。”⑥张乾元,赵阳.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征

有别于西方新现实主义的“霸权稳定论”、新自由主义的“全球治理论”、建构主义的“普世价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站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的角度,倡导这一思想,是为了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

(一)超越性

第一,刘同舫认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中不同社会形态基于互利共赢基本导向和价值理念共同推进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和图景,它立足于‘人类社会’的哲学立场,促进人类真正的‘普遍交往’以形成具有更高‘共同性’水平的人类利益,并在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基础上推动全球生产力均衡发展,为实现人类社会更美好的世界景象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⑦刘同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J].中国社会科学,2018(7).第二,周安平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其他人类共同体并不相同,它不具有相对性。它不可能因为‘他共同体’的存在而成为其形成的理由,也不可能因为‘他共同体’的存在而构成巩固的力量。”①周安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探讨[J].法学评论,2018(4).第三,蒋昌建、潘忠岐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很多方面超越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局限,强调“要在‘共商’‘共建’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共享’的世界新秩序,因此在价值指向上是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升华。”②蒋昌建,潘忠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扬弃[J].浙江学刊,2017(4).第四,胡鞍钢、李萍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强调以人类整体为中心,以共同利益为基石,以共同价值为导向,以共同责任为保障,以共同发展为追求,其独特优势在于能够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能够兼容不同的价值理念。”③胡鞍钢,李萍.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方案[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

(二)中国特色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与时俱进的实践与探索。张岂之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认识并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有重大贡献。”④张岂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1).王岩、殷文贵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不断扩大的世界市场和此起彼伏的战略扩张与霸权战争为核心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践行和超越,是对中国优秀传统‘和合’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世界观、‘和而不同’的文明观的弘扬和发展,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和平外交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是对西方政治哲学中的城邦政治思想‘永久和平论’‘世界精神’‘世界主义’等国际主义理念的吸收和借鉴。”⑤王岩,殷文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生成的四重逻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8).

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路径

谈到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国内学术界大致从以下六个具体实践层面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一,文化建设。张婷婷认为应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树立主体思维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增进文化交流互鉴。增强文化创新和创造力,发挥中华文化的引领作用⑥张婷婷.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文化自信[J].知与行,2018(4).。在文化传播方面,张霆认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跨文化传播与认同必须以利益公式为借口,以人性相通为基点,以文化融合为机理,以载体创设为手段,以价值回馈为保障,才能有效克服跨文化传播的各方面差异与鸿沟⑦张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跨文化传播与认同探微[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6).。陈扬勇认为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讲好中国对世界发展历史和现实的认知故事,让国际社会理解具有重要意义⑧陈扬勇.如何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故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J].党的文献,2018(4).。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冯存万通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视角下中国气候治理援助的分析,认为中国应坚持气候援助与总体对外援助的统一性,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导向,倡导南北合作与南南合作“共存并进”,以中国气候治理援助促进共同发展为最终目的⑨冯存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视角下的中国气候治理援助[J].领导科学论坛,2017(21).。

第三,法治建设。李步云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依靠法律手段来满足人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包括国际法层面和国内法层面①李步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4).。陈金钊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塑造需要法治平台,需要包容意识、法治精神或契约精神,需要法治之理②陈金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理诠释[J].法学论坛,2018(1).。

第四,外交政策。任晶晶认为在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性外交实践中应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广泛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着力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不断深化中非、中拉等命运共同体③任晶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当代中国外交的创新性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6).。张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下中国能源外交的研究中指出,在传统能源领域中,应建立能源伙伴关系或能源合作共同体,引导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着力全球清洁能源发展,应加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深化能源领域的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加强能源市场交易平台建设④张锐.试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领导下的中国能源外交[J].国际关系研究,2018(3).。

第五,全球治理。杨剑、郑英琴通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疆域的国际治理的探讨,认为应强化新疆域科学探索的国际合作,完善新疆域治理机制的建设,通过国际合作推动新疆域各领域的利益共同体建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奠定基础⑤杨剑,郑英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新疆域的国际治理[J].国际问题研究,2017(4).。姚巧华认为伴随世界力量格局的持续演变,全球治理体系迎来了重大转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下,深入阐释核心理念,达成命运与共的全球共识,提升制度性话语权,形成全球治理的制度规范,搭建有效平台载体,从而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⑥姚巧华.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重构的中国方案[J].学习论坛,2018(8).。

第六,探索延伸。当前不同学科根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了不同方向的研究探讨,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兼论文学经典阅读的新时代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丝路审美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及草原文化价值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为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打开了全新视野。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前景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发展走势,国内外学界进行了充分探究,各有建树,涉及方方面面,以下通过国内国际两个视角进行梳理。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中国、对世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胡鞍钢、李萍认为中国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与践行并举,使其落地生根⑦胡鞍钢,李萍.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方案[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胡博成、张平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不是要回避矛盾和冲突,而是要在世界历史发展中找到矛盾和冲突的规律而探寻最佳解决方式⑧胡博成,张平.论习近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继承合发展——以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视角的考察[J].思想教育研究,2018(7).。姚巧华认为我国提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导向,以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为“五大支柱”,以制度性话语权建构为主要实践路径的全球秩序观回答了新时代中国主张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以及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向国际社会提交了一份思考世界未来的中国方案⑨姚巧华.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重构的中国方案[J].学习论坛,2018(8).。

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外学者有不一样的声音,MalcolmWarner认为中国对自身的定位依然模糊,所提出的理论对世界影响力稍显不足,在此之前并未构建起可供适用的全球化理论①MalcolmWarner.“OnGlobalization ‘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inClimaticChange,Vol.122,No.3,2014,pp.387-400.。BrantlyWomack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小国的吸引力远不及“同盟”,并且国际上的资本市场是此消彼长的过程,“双赢”的最后不一定能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②BrantlyWomack.“BeyondWin-win:RethinkingChina’sinInternationalAffairs,Vol.89,No.4,2013,pp.911-928.。Ruben Gonzalez则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其“天下观”思想是极具民族色彩,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发展理念③RubenGonzalez-Vicento.“TheEmpireStrikesBack?China’sNewRacialSovereignty”,inPoliticalGeography,2016.Seefromhttps://dx.doi.org/10.1016/j.polgeo.2016.11.001.。而绝大多数国外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则抱着积极和欢迎的态度。他们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和世界进一步关联,有利于维护全球多边体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以及引领更加公正包容的全球化。

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展示了中国政府对世界的未来走向、和平与发展、全球治理等重大课题的思考,这一思想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实现共同繁荣和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将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定位于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精神和目标与时俱进的体现,它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发展要求,中国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不能脱离对全人类命运的关怀与思考④张岂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1).。另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我国“和合”思想,主张“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和衷共济”,秉持“和平发展、和谐共处、合作共赢”为伦理内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思维导向作用和系统理论引导功能⑤刘金祥.“和合”思想的主要内涵与当下价值[N].黑龙江日报,2018-07-17.。

(二)现实意义

第一,推进“共同福祉”理念的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近代以来西方现代化道路、理论、制度的矫正,是实现共赢共享超越“金德尔伯格陷阱”的中国方案⑥杨增岽,杜成敏.“金德尔伯格陷阱”的实质评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7).,是与西方中心主义色彩、零和博弈的价值观背道而驰,致力于在不同制度、文化、宗教、民族和国家中求同存异,逐步实现“共同福祉”的新理念⑦李进书,侯雨.“人类命运共同体”:风险时代人类的“共同福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

第二,化解文明冲突。在全球化时代境遇下,冲突多来源于不同文明的冲突,虽然代表着文化多样性,但不同的文明冲突常会演化成大规模战争或地区冲突,不符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历史发展趋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化解文明冲突的必然要求⑧李金凤.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伦理之维透视[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

第三,对西方不公正理念的纠偏。当前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西方主导下的不公正治理体系和现行国际秩序的纠偏,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深切关怀和全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思考⑨穆鹏程,何玉芳.试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格局——和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J].大连干部学刊,2018(8).。

第四,推动全球经济模式转型。目前经济全球化模式导致各种问题凸显,世界发展进入巨大的全球化转型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模式大转型,包括生产力、经济主体、分工体系、分配方式的转型。这四个方面的转型要求世界经济治理体系需包含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共同参与的多边治理体系转型①高煜.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本源与中国智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

第五,消除发明创造带来的负面影响。发明创造为全球带来负面影响的“附产品”需要凝聚世界各国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建立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②禾刀.寻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大公约数”——读《塑造世界经济的50项伟大发明》[N].上海证券报,2018-09-08.。

八、几点研究建议

当前学界从多个学科视角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进行探讨,包括哲学、文学、法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其次对其形成背景、历史渊源进行探索,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离不开马恩思想、传统文化以及外交政策等;最后对其实践路径进行探究,纷纷贡献良策。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来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综合国内外学界的不同声音,本文提出以下几点研究建议:

(一)“二元对立”思维限制

目前的文献研究,在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中,部分观点将“全球性—地方性”以作为对立概念进行研究,即出现完全向全球治理理念靠拢,忽略了本国的一些现实诉求;又或者一味地强调本土化,没有考虑当前国际交往理念的背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简单地以“二元对立”认知进行分析。虽然人们能更容易理解和把握,但在全球一体化中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面临的复杂情形却没有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如何摆脱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限制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交叉学科研究偏少

当前,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释与理解领导人相关讲话材料中,运用哲学、文学、法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的不少,不同学科站在各自的角度去领会和剖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政策理解提供依据,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所运用的交叉学科知识偏少。在未来应注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不断扩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视野和研究道路。

(三)对路径研究不够系统

目前,许多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路径作了研究探索,但有些路径重复性大,创新性不足,研究过于单一化,缺乏对其系统性、深入性研究,比如实证研究不够、缺乏量化数据。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面临问题和挑战,如何有效系统地整合分析路径,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四)对面临的问题分析不足

当前,国外学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存在不同的声音,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曲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行性存疑等。对于他们的困惑和不解,也是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面临的问题。如何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是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未来需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命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