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启示
——结合海南经济特区30年实践

2019-11-18王毅武

新东方 2019年3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海南国有企业

王毅武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自宣布中央支持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之际,进入“4.0时代”: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30年时间虽只是历史的一瞬间,但就人生而言已经不短。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深入与拓展,对海南经济建设方面的基本经验与教训应该有所认识、体会、反思,实现理论引领、问题导向,头脑清醒、目标明确,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一、市场经济并不一切都好

毋庸置疑,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重大成就是坚定与稳定地从传统计划经济走向了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载体与平台。海南既是在全国率先建立市场经济基本框架与体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最坎坷的,我们见证了严重的“房地产泡沫”与唯一关闭银行的历史。实践与理论说明:市场经济的发展虽有几百年历史,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和主体,但市场存在若干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与缺陷。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市场调节是事后调节。在私有制条件下初始的市场经济,经济单元细小、分散,资源不均衡、信息不对称,“看不见的手”虽有调节作用,但缺少预见性,往往事前看不见,事后调不好。供大于求了,市场因价格下降导致供方利益受损才减少生产,造成资源浪费;供不应求了,市场因价格上涨才扩大生产,消费者的利益必然被损害。市场经济几百年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个问题。

第二,市场运行受局部及独立利益驱动,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加之市场信息及其传递的不对称性,容易导致过程或结构混乱,进而引起经济动荡,经济发展常被经济危机所扰乱或中断。

第三,市场经济的竞争扩大差别,同时也会导致垄断,悬殊过大的利益差距及两极分化必然危及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垄断又使市场效率下降并损害非垄断单元和消费者的利益。市场本身不具备消除这些弊端的功能。

第四,市场调节具有短期性、波动性的特征。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使得市场经济的运行难以平稳,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第五,市场经济的发展往往忽视公共事业与公众利益。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经济总量的平衡、重大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兼顾、市场效率的保证以及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等方面。

第六,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以及无序状态极易滋生货币拜物教或金钱崇拜。综观西方市场经济几百年的发展,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是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型而来,其缺陷与不足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过程中逐渐显现。不容否认,这里有西方敌对或腐朽思想的入侵,也有自身在制度、管理、宣传与教育方面的不足与失误。这要求从宏观上加强监管与调控,以校正市场的偏失和弥补市场的不足,引导市场以及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从传统计划经济向中国特色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同时还存在着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误区:只要我们摆脱了传统计划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我国经济就上了“高速公路”,好像市场经济是一副“仙丹妙药”,能够“包治百病”。这种误解或曲解又具体演绎为:市场经济就是“全面私有化”;“市场经济就是价格彻底放开”;“市场经济就是政府不干预经济”;“市场经济就是经济完全自由”,等等。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加上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导致市场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暴利环生、欺诈普遍、回扣泛滥、腐败猖狂、市场无序、道德扭曲等严重社会问题,特别是民生领域改革过程中的一系列严重扭曲,如贫富两极分化、教育质量下降、医疗改革失误、住房改革走偏、生态环境恶化,等等。因此,必须纠正对于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才能逐步铲除社会弊端。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多元经济、契约经济、竞争经济、信用经济、法制经济、可控经济、秩序经济。市场经济通行“四大原则”,即公开、公正、诚信、有序;遵循“五大精神”,即自由、平等、竞争、利益、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应当歧视多元经济中的任何一元,也不应当人为地给任何一元以优惠或特殊,机会平等,依法经营,正当竞争,优胜劣汰,各经济单元都必须在市场竞争中接受客观评判。当然,国家必须从总体考虑国民经济宏观发展的协调、稳定、持续发展,允许采取某些必要的管控措施,但这些措施必须依法行政,不得超越法律所允许的范围与力度。

需要说明的是,当今世界,已经没有不干预经济的政府,也没有不受政府干预的经济。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主要是计划。计划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逻辑。在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中国特色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国家的宏观调控就更为必要和重要。市场的缺陷、误区与失灵,更需要国家通过对经济的干预加以补充与完善。我们要区分“传统计划经济”与“计划经济”,改革的是从前苏联学来的“传统计划经济”。马克思主张的“计划经济”,我们现在还不具备实现的环境与条件。但是,实践证明,“计划经济”在战争、危机、灾难的情况下,是很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这就是说,计划经济也不是什么都不好。

二、改革的关键不一定在产权

长期以来,有一种声音不绝于耳,就是改革的关键在于解决产权问题,实质是“全面私有化”。40年后的今天,结合海南的实际,回答这个问题已经不再困难了。

首先,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不好。我国公有制的重要形式——国有经济必须改革,但并不意味着私有经济一切都好,公有经济一切都不好。美国的私营企业也存在破产、拍卖、改组、关停并转等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也有国有企业。这就告诉我们:无论是私有制还是公有制,都不一定永恒,都有生有死,都有一个管理问题。管理一旦出问题,后果可想而知。改革开放的事实表明,市场经济利益主体在现实经营活动中,很多问题不是出在产权上,而是出在管理上,包括有些是因为管理层把握不了市场变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没有无产权的管理,也没有无管理的产权。太多的问题是出在制度设计、腐败干扰方面,包括当事者不负责任与责任者不作为。当然,市场经济的弊端与缺陷也脱不了干系。不能把复杂的管理问题简单化为产权问题;也不要硬把管理问题武断为产权问题。无论公有制还是私有制,虽然在管理的模式、方式与特征方面可能有很多的差异性,但管理都是充分必要条件,在中国现有情况下,私营企业往往问题更严重。实践证明,海南在全国率先明确支持发展私有经济是有见地、有胆略的;实践也证明改革开放的一系列绩效与成就不是私有化的结果,而是允许、鼓励、支持和发展民营经济的必然,是改革开放与发展市场经济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大量的问题是管理问题,而非产权问题。产权是归属问题,管理是绩效问题;产权问题好解决,管理问题很复杂。新时代、新常态下,一定要认识管理、重视管理、强化管理和科学管理。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管理出市场、管理出人才。管理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梦”的“压舱石”与“千斤顶”。

三、管理是更重要的生产力

管理的内涵,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与说明。从管理过程考虑,包括理论层次、传导层次、践行层次。管理无处不有处处有,无时不有时时有,无事不有事事有。从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管理考虑,其实就是理顺情绪、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优化配置。从管理的实质考虑,简言之就是用人、分钱。从生产方式考虑,管理是更重要的生产力,是本质性的生产关系。这样认识问题很重要,因为从生产力的层面把握管理,将管理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充分认识管理对于生产力发展的意义,可以从根本上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新理念”(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统领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对于认识、把握、有效、更好全面实现第一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十分必要和重要。从生产关系层面把握管理,将管理视为生产关系的本质内容及其实现与体现形式,避免形而上学地将社会制度与管理体制割裂开来的错误,同时也避免生硬地将管理体制与机制割裂开来的错误。换言之,管理与制度是紧密相关的,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没有无制度的管理,也没有无管理的制度。体制与机制也是同样,离开体制讲机制,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离开相应机制搞体制改革,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井中捞月。从更宽的角度与领域考虑,管理是粘合剂、润滑剂、催化剂、增强剂;管理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基础国力与公民素质;管理既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管理是“科学+艺术”;现代管理是计划与市场之外的第三配置方式。

历史与科学、实践与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无管理的组织,也没有无组织的管理,管理与组织共生共存、相辅相成。管理内生于组织,依赖于组织,并且是组织存在与发展的内生力量。没有组织,就没有社会的生产力;没有管理,组织就没有内生力。管理也是生产力,宏观管理更具战略性、根本性与全局性。

管理是分层次的,顶层设计是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从海南经济特区30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没有党中央、国务院在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中强调的,国家部、委层面的“真放真改真支持”,就不会有海南的“瓶颈”突破与大步前进;另一方面,海南在全国率先实施“省直管县”与“多规合一”,闯出了一条行政治理与体制改革的集约与可行之路,如率先在路政管理方面的“一脚油门踩到底”,都值得借鉴学习。

需要强调的是,新时代“新常态”的特点告诉我们,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与消费)出现弱化与软化,管理、改革、集约与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确切、适合的发展思路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敢于较真碰硬,勇于破难题、闯难关,在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调整深层次利益格局上再啃下一些硬骨头。”他还特别强调:“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这与其说是对海南“双自贸”建设的警示性希望,不如说是对海南经济特区与国际旅游岛建设不尽如人意的婉转批评,点准了海南30年来的“穴位”。

海南自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曾有过多次关于海南经济发展战略或产业结构配置方面的政策引导,如1994年7月,全省经济工作座谈会提出了“一省两地”,即到2010年要把海南省建成“新兴工业省”和热带农业基地与旅游胜地,但兴什么样的工业并不明确。我们应该看到海南虽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但也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的省份,属于离岛,四面环海、与内地分隔,这种地理条件决定了岛内自然资源匮乏、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特点,不利于发展资源型工业。加上“三低两弱”状况(劳动生产率低、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生态脆弱和社会文化薄弱),也决定了海南不适合走交通运输型与资金支撑型工业道路。实践证明,“新兴工业省”并不适合海南的实际,它的重大缺陷是丢了海洋——海南的最大优势。

1998年后,“一省两地”的发展战略得以补充与修正,海洋产业、信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得到认同、培育和扶持,并在全国率先正确制订和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作出了“生态立省”的决策。2002年,提出加速海南发展的科技兴琼、优势产业、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生态立省”获得路径支持,提供了“海南范例”。

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既是海南的发展模式,也是海南的发展战略。其以“生态立省”为基础,强调发展旅游业并实现国际化,既不排斥发展其他相应产业,又要求切实贯彻优势产业、城市化、科教兴琼、人才强省、可持续发展“五大子战略”。可是,国际旅游岛建设8年多,民生与发展方面要求的第一阶段目标(到2015年)并未完全完成,这值得认真思考。

四、“三个痛点”的关键在房地产

长期以来,房改问题一直是百姓生活的“热点”,同时也是改革过程中的“痛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房住不炒”的认识与决断,为这一“热点”与“痛点”画了句号。

2019年1月12日,在海南省人民政府企业家咨询会议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上,省长沈晓明直言海南“三大痛点”:一是产业结构不平衡。长期以来海南养成了或者培育成了一个以房地产为支柱产业的经济,房地产一业独大。二是人才短缺。海南平均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外面的人才不进来,海南的人才不断外流。三是物价偏高。海南城镇居民的收入在全国是中等偏下,但是物价水平在全国高居榜首,这对于我们的老百姓就很不公平。从本质思考,“三大痛点”的关键在产业结构上。产业结构不平衡,房地产一业独大,不但人才容量小、吸收面窄,而且直接导致经济发展片面畸形,形成高物价、低收入的尴尬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中针对海南的实际情况指出了三条路,即发展以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群。

海南房地产业应该如何发展,概括而言,即分层次、调结构、重规划、惠民生。一是分层次,即将海南房地产分为服务型房地产和居住型房地产,服务型房地产又可细分为旅游房地产、商务房地产等。推进海南“双自贸”建设,必须大力发展服务型房地产,这是发展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载体与支撑,也是海南房地产业发展的健康方向。二是调结构,就是科学、合理确定海南房地产业发展的内部结构,特别是其中商品性住宅的比例必须恰当。海南发展房地产业不能突破基本耕地、生态保护、公共用地与储备用地这“四条红线”。三是重规划,就是加强“多规合一”与房地产业的顶层设计,既要尊重规划,也要遵循规划。四是惠民生,就是实心实意将海南建设成为老百姓的“幸福家园”,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这里,有个问题要弄清楚:就是旅游房产与居住房产的区别。旅游房产的特点是使用权的流动性,不出售所有权;居住房产则出售所有权,使用权不具备流动性。不能把旅游房产与居住房产混为一谈,都作为商品房出售所有权。海南是国际旅游岛,不是养老岛、候鸟岛、移民岛,更不是炒房岛。海南房地产业的焦点是空置率太高,房产销售80%以上面向全国,“两投购房”与“候鸟群体”的季节性居住导致海南的房地产出现大量空置。客观、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是海南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难点所在。

五、发展现代教育业大有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海南时指出:海南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教育业不但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现代服务业的前提与基础。海南良好的生态与环境不仅是发展旅游业的自然基础,而且也是发展现代教育业的优良环境。对于现代教育业的重视和发展,将为海南“双自贸”建设提供良好的契机,既解决人才问题,也为海南经济发展所需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技术研发与转化为一体的集约化、国际化提供重要基地,把海南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教育、科研、文化合作交流的基本平台。可以想见,海南现代教育业的发展作为全天候、开放式人文高地,将与博鳌亚洲论坛、博鳌国际旅游论坛(包括其他一系列论坛)以及学者呼吁的博鳌大学、洋浦大学、文昌大学、三亚大学等珠联璧合,互为补充,把一系列论坛的时段性影响延伸为常年影响,从而更好地提升海南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与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基础上,将高等教育的带动效应辐射全省,发展现代化、规模化、网络化,以此弥补海南省建省历史短、人文资源相对贫乏的弱势因素,发挥兼容并蓄的“区港合一”优势。此外,还应当认识到,教育业是生产性的,是生产人才的事业,不但对其他产业有拉动作用,而且是知识高地、智库重地、人才基地。教育业在海南的大发展,其意义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

当然,首先是要办好海南现有的大学。从实际出发,大学深化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去行政化”。“钱学森之谜”——“我们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直是高等教育的困扰。不仅如此,大学教育还存在着质量下降的严重趋势。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给出了高校深化改革的根本出路:“去行政化”。即必须去掉官本位、等级制、衙门作风,转变为专家治校、教授治学,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显然,大学“去行政化”的要害是从根本上给高校的管理体制动大手术。大学“行政化”,导致尊重知识、尊重文化、尊重老师、尊重教授的优良学风与校风必然弱化。没有好的学风与校风,没有老师和教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哪来的杰出人才?教育质量怎么可能不下降?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一直在困境中徘徊,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六、深化国企改革进入决战期

改革开放40年,国有企业改革走了一条很不平坦的道路。在坚持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经济主体自主化、政府行为规范化、市场参数客观化、贸易环境公平化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先后经历了“放权让利”“承包经营”“抓大放小”“关停并转”“股份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过程,出现过“两个神话”:“一股就灵”与“一私就灵”。无疑,股份制是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全部;同时,股份制也不是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在现阶段确实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有些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由国有制转变为私有制了,并且改制后情况不错。但是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国有企业的唯一出路就是“全面私有化”。这里面的学问很多,情况很复杂,要因时、因地、因事而宜,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一刀切”和“切一刀”都不好。虽然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包含着产权改革,但是国有企业改革并不等同于产权改革。从我国国有企业的基本情况看,产权是清晰的,问题主要出在管理上。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国有企业产权没有改变,而高层管理者调整或管理体制改革后面目就大为改观了;或者还是那个国有企业,还是那些管理人员,发展战略、管理模式与方式等创新、集约了,情况就焕然一新。可见,国有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着比产权更为直接、更为重要和更为复杂的症结。一方面,要研究国有企业主要管理者的选择方式和管理班子的构成模式;另一方面,必须推进国有企业主要管理者的职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改善管理、强化管理和科学管理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基本任务与重要方面。这些问题在海南的国企改革过程中同样存在。

还应该看到,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资产流失问题一直是国民关注的热点与焦点。这个问题既是产权问题,也是管理问题,更是腐败问题。与此同时,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内部人控制”与国有资产流失互为因果,成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很难攻克的两个“山头”。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这是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攻坚战。显然,还是管理问题。

七、民企也要实现“两个转变”

现在,大量的民营经济主要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基本问题一般是生存环境艰难,存活时间不长。虽然民营中小企业“船小好调头”,但“船小不压浪”,管理对于民营中小企业更显重要。关于民营中小企业的调查表明,大量民企在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家族化、专制式的,经验管理而非科学管理、独裁命令而非民主决策。这种落后的封建式管理,在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初期,不能说是无效的,也不能说不适应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创建时期的状况。但久而久之,这种家族化、经验型、独裁式的管理势必将民企“老板”们千辛万苦拉扯起来的企业带到绝路上去!严峻的问题是,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很多民营中小企业却熟视无睹、无动于衷。海南虽率先明确提出支持私有经济的发展,但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却没有给出相应的成功经验。

民营企业必须实现“两个转变”:即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由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从而尽快使得企业管理的成熟度适应企业发展的阶段性,实现民营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两个转变”的前提,首先是民企“老板”及其高层管理者认真学习现代管理理论,掌握必须、有效的管理原则与管理方法,把自己的企业变成学习型企业。经验告诉我们,管理并没有什么捷径,也没有什么秘诀。那些真正有用、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一般都是从管理实践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一些民营中小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所谓“行之有效”的“小窍门”“土办法”,一时一事可行,长期如此则必有问题。因此,为了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民企“老板”及其高层管理者们务必静下心来,好好学习现代管理理论(包括科学、有效培养二代接班人),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实现“两个转变”,把自己多年艰难奋斗的“成果”与“结晶”带上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海南国有企业
共同富裕:市场经济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三个聚焦破解国有企业统战工作重点难点问题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海南杂忆
市场经济中的司各特:文学出版业与历史小说的兴起
59国免签游海南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热带宝岛海南
国有企业每5年至少审计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