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关系流视角下的生态旅游区游憩冲击管理
——以广东丹霞山景区为例
2019-11-18刘志宏
刘志宏, 殷 进
一、引 言
在当前旅游研究中,生态旅游区的游憩冲击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游憩冲击是导致生态旅游区环境退化、社区居民生活成本增加、游客与居民冲突等问题的直接原因。 对旅游活动进行的生态评价表明,游憩冲击在生态旅游区是普遍存在,且持续加重的。 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减少生态旅游区的游憩冲击已成为学界和实践管理者亟须思考的重要问题。研究者们采用整体论与还原论的方法,试图为游憩冲击提供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然而,这两种方法都因其自身局限性而无法应对游憩冲击的多样性与变化性。大部分研究能够指出游憩冲击对生态旅游区的危害,却始终未能提供有效的管理工具来最大限度地遏制其危害。中国的生态旅游发展与国外存在的显著差异,使得游憩冲击问题在中国生态旅游区中尤为突出。
首先,国外的生态旅游通常以一种小众的方式展开,中国的生态旅游则通常以大规模的团队形式呈现;其次,国外的生态旅游以保护自然环境为核心要素,中国生态旅游的开发则兼顾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个人健康的促进作用; 最后,国外的生态旅游管理强调对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维持和保护, 认为自然不应受人类活动过多的干扰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则认为人与自然是合二为一、不可分割的。因此,中国的生态旅游区包含了大量的人文景观,以期对自然环境进行补充和强化。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独特性,使得中国生态旅游区的游憩冲击管理成为了一个更为复杂而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运用系统论视角分析旅游问题成为旅游研究的新趋势。从系统论角度出发,旅游系统是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的,每个部分彼此联系,通过“关系流”产生相互作用,主要包括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能量流以及人员流等。同时,旅游系统处于一定环境中,外部环境对旅游系统的影响被称为“输入流”。全面关系流即系统的输入流与其内部关系流的集合。全面关系流管理定理(TRFMTs)从数学角度证明了系统行为由其全面关系流所决定。
在旅游领域,全面关系流管理理论正逐步应用于生态旅游调控的研究中, 它的出现为生态旅游管理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遗憾的是,目前研究侧重于对TRFMTs理论的描述及对旅游系统内部关系流的分析,并未提供一个可行的游憩冲击管理框架,来指导实践管理者对旅游系统行为和关系流进行具体设计。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研究目的:(1)对生态旅游系统结构和内部层次进行深入剖析,揭示游憩冲击现象与系统的全面关系流之间存在的一系列固有关系及规律,为当前生态旅游游憩冲击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2)基于TRFMTs提出中国生态旅游区游憩冲击管理框架,并以广东丹霞山景区为案例,设计游憩冲击管理样板,为景区管理者的管理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
(一)生态旅游区
生态旅游区是指有清晰的边界和明确的管理机构,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特色地质地貌、珍稀动植物资源和原生态文化开展旅游活动的区域。国外学者认为,生态旅游区类似于保护区(protected area),具有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基础薄弱和当地民俗文化保存良好等特征;其特殊性在于,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不仅要关注区域内的自然环境,还需要理解根植于其中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
国内学者对于生态旅游区的界定则更为宽泛,除上述特征外,一般认为生态旅游区还应具有兼容人文与自然景观,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对生态旅游区界定上的差异进一步反映在生态旅游区的发展方式上。国外生态旅游区通常以个性化、小众化发展为主,而国内生态旅游区对于发展规模并没有明确的限制。(二)生态旅游区游憩冲击
生态旅游区游憩冲击指在生态旅游区内从事经营或休闲旅游活动时,对环境、游客和周围居民等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一直是旅游研究的热点。生态旅游区的游憩冲击主要体现在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三个方面。
环境方面,主要表现为旅游活动对环境与地质地貌的影响,包括植被践踏、土壤侵蚀、动植物种类的改变、非正式游径增多、噪音增加、河岸侵蚀、水质量的变化等问题;经济方面,主要集中在发展生态旅游所带来的收入提升与就业增加,以及伴随而来的收入分配不均,生活成本增加等矛盾问题上; 社会文化方面,生态旅游区的游憩冲击表现为区域内交通堵塞、蓄意破坏公共资源、犯罪率上升、吸毒等多种社会文化问题。中西方在生态旅游区概念界定上的差异,导致中国生态旅游区游憩冲击问题更为显著。首先,中国生态旅游区以大众旅游为导向,对景区承载力的要求远高于国外同类景区;其次,中国的生态旅游区强调生态环境对个人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始终没有建立起“保护先行”的核心准则;最后,中国生态旅游区强调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不可避免地要在景区内建设人文景观。“生态旅游区”这一概念所承载的复杂内涵,直接导致了中国生态旅游区游憩冲击的复杂现状。
(三)生态旅游区游憩冲击管理
目前学术界对于生态旅游区游憩冲击的管理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理论体系。
其原因在于生态旅游区是一个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等多个子系统的多层次复合系统,具有多变量和动态开放的特性,系统内部各要素以不同的速率和规模,发生着动态的相互作用。 杨桂华以生物学上的共生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生态旅游管理四维目标模式;徐红罡借助系统动力学理论和计算机模拟等手段,发展了涉及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基础设施、工作市场、游客和财务促销六个部分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型;冯卫红通过建立人类活动无序度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生态旅游地域系统管理模型;Lee和Son以Q方法论为基础,建立了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冲突管理机制; Li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发展了生态旅游环境管理指标体系。 以上研究试图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构建生态旅游区游憩冲击管理的长效机制,然而其效用始终未能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长期以来,生态旅游区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管理者为了经济效益,须不断提升生态旅游区的吸引力,同时还必须获得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以实现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和谐;二是人与自然在生态旅游区的互动,构成了旅游区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导致了旅游区社会成本日益增长。
生态旅游区的管理往往涉及多个利益主体,不同利益诉求会随着时空维度的不同而动态演化,因此,矛盾和冲突始终是生态旅游区维护和发展的重要议题。(四)生态旅游管理理论
在生态旅游管理理论的发展中,还原论和整体论是两种最主要的理论思想。还原论源于古希腊,力求用清晰简单的原理解释事物的本质,
倾向于运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描述生态旅游区内的关系。该理论在生态旅游管理的研究中曾产生过广泛影响,尤其是关注游客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早期研究。例如,基于还原论的生态旅游管理理论指出,人类踩踏、徒步、露营、骑马等活动对生态旅游区环境有严重的负面作用。 此后,还原论被进一步用于分析生态旅游区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文化冲突,其中,社区居民、旅游者与生态旅游区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生态旅游管理理论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 整体论源于社会科学研究,将生态旅游区的各部分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 探讨不同个体与群体作用下的综合效应。目前的生态旅游管理理论中,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专家意见法是两种被广泛采用的基于整体论的生态旅游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关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最终聚合的行为结果,而专家意见法则突出了中心化的决策模型,强调规划与控制在游憩冲击管理中的重要性。在生态旅游管理研究中,基于还原论与整体论的管理理论均存在各自的缺陷。基于还原论的管理理论假设整体为各部分之和,因此把生态旅游中的游憩冲击视为一个分解再整合的过程,认为生态旅游各部分的关系总和即代表生态旅游的现状。然而,实践表明,生态旅游各部分的关系并不能反映游憩冲击产生的因果关系,游憩冲击的产生也并非简单地综合各部分的关系所能解释。类似的,基于整体论的管理理论将生态旅游区作为单一整体,忽视其内部结构与内部关系的影响。因此,基于整体论的管理理论趋向于对问题的陈述而非分析,并且在检验游憩冲击时并不总是可靠。
从认识论的角度,整体论与还原论均属于实证研究,其共同的前提都是将生态旅游视为一个线性的、可预测的社会现象。事实上,生态旅游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复杂系统,其组成部分处于不同的层次和规模上,并且彼此之间存在联系。只有采用系统化的研究方法,才能符合生态旅游系统动态与不确定的特征,并能够更有效地探讨生态旅游系统的结构、行为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五)全面关系流管理定理
系统论为生态旅游区游憩冲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系统论的方法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且其结构和行为受到外部环境的作用。一般系统结构理论表明,系统行为是由系统环境和系统基层次以上的系统结构决定的。在此基础上,Lin和Cheng提出了全面关系流管理定理,从数学上证明了系统行为是由什么决定和支配的问题。TRFMTs指出,系统行为由系统基层次以上的全面关系流所决定。在一个复杂系统中,基层次对于系统行为的分析尤为重要,基层次上的每一个部分,其行为仅由其对应的输入流决定。为了实现期望的系统行为,管理者要做的就是设计恰当的基层次及其以上的关系流和输入流。TRFMTs已经被广泛用于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研究表明,TRFMTs已成为资源规划、企业知识管理、组织行为管理以及特许经营管理等领域的一种有效管理工具。最近,该定理被引用到旅游领域来研究生态旅游调控等问题。然而,当前研究尚不能针对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提出可供管理者参考的管理框架和样板,以及如何对系统基层次及以上的关系流进行设计的方法。
三、生态旅游系统全面关系流管理定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生态旅游系统符合一般系统的性质和特征。
根据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生态旅游系统具有多层次、多变量和动态开放的特性,由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之间相对独立,却又通过关系流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生态旅游系统行为(如图1所示)。其中,自然子系统包括自然资源、自然景观、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服务等组成部分;经济子系统主要涉及旅游开发和服务(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等)等组成部分;社会子系统包括社区参与、利益分配、政策制度、民俗文化资源等组成部分。每一个组成部分又由下一层次的系统要素来组成。生态旅游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组成部分以及系统要素之间均是通过关系流(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能量流、人员流等)产生相互作用的。生态旅游系统内部各个层次及层次上的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任何一个不恰当的关系流都会引起生态旅游系统行为和功能的变化。因此,对生态旅游系统游憩冲击的管理,就是设计、确立和管理生态旅游系统层次、构成要素和内部的关系流。图1 生态旅游系统
根据一般系统结构理论,一个系统外部表现出异常行为,必然是系统的内部结构出现了不恰当的关系流。全面关系流管理理论指出,系统行为由系统环境和系统基层次以上的关系流共同支配。在对生态旅游系统层次、结构和关系流剖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全面关系流管理理论运用于生态旅游系统,得到了如下所示的三个基本定理。
定理
1 设在环境E
(S
)中,S
∈B
,生态旅游系统Or
(n
)在t
时刻有m
层,m
≥1,则在t
时刻系统的输入流Rf
(t
)、行为H
(t
)和两个相邻层次的关系流集Rf
(t
)和Rf
(t
)+1,C
= 1,2,…,m
-1(如图2所示)恒有:Rf
(t
)=f
(S
,H
(t
))(1-1)
Rf
(t
) =f
(S
,Rf
(t
))(1-2)
Rf
(t
)=f
(Rf
(t
),H
(t
))(1-3)
Rf
(t
)+1=f
(Rf
(t
),Rf
(t
))(1-4)
C
=1,…,m
-1.其中,S
指的是t
时刻系统环境的状态,B
指的是t
时刻系统环境状态空间。图2 具有相邻层次的系统
公式(1-1)表明,在系统环境状态S
确定的情况下,生态旅游系统行为H
(t
)仅由系统第一层次的关系流集Rf
(t
)决定和支配;公式(1-2)表明,在系统环境状态S
确定的情况下,生态旅游系统第一层次上的关系流和输入流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因此,公式(1-3)表明,在系统环境状态S
确定的情况下,生态旅游系统行为是由系统的输入流和系统的第一层次上的关系流决定和支配的;公式(1-4)表明,生态旅游系统的输入流、系统第C
层次上的关系流和第C
+1层次上的关系流之间存在固有的相互制约关系。因此,定理1表明了生态旅游系统环境状态、输入流、各层次上的关系流和系统行为之间存在固有的关系及其规律。在系统环境状态S
确定的情况下,生态旅游系统行为是由系统的输入流和系统内部所有层次上的关系流决定和支配的。定理
2 设在环境E
(S
)中,S
∈B
,Rf
(t
)和H
(t
)分别为t
时刻生态旅游系统Or
(n
)在层次L
上的关系流集和系统行为(如图3所示),则当且仅当L
任一部分e
(p
)∈Or
(n
)的状态s
(t
)及其行为H
(t
)仅由其输入流Rf
(t
)决定时(如图4所示),亦即是:s
(t
)=φ
(Rf
(t
))(2-1)
和
H
(t
)=φ
(Rf
(t
))(2-2)
时,恒有
H
(t
)=ψ
(Rf
(t
),Rf
(t
))(2-3)
图3 具有基层次Lb的生态旅游系统Or(n)
图4 系统基层次上的部分e(p)
其中,S
指的是t
时刻系统环境的状态,B
指的是t
时刻系统环境状态空间;Rf
(t
)指t
时刻系统和系统环境间的关系流,即系统的输入流。那么,满足公式(2-1)和(2-2)的层次L
,即为生态旅游系统的基层次。定理2进一步说明,在确定生态旅游系统环境状态的条件下,生态旅游系统如果存在满足公式(2-1)和(2-2)的基层次,则系统行为只受到基层次及基层次以上的输入流和关系流的影响。定理
3 设在环境E
(S
)中,S
∈B
,在t
时刻生态旅游系统Or
(n
)的基层次L
以上存在关系流集Rf
(t
)和行为H
(t
),且关系流集Rf
(t
)中不存在回路,则可得:H
(t
)=φ
(S
(t
))(3-1)
H
(t
)=φ
(Rf
(t
))(3-2)
其中,S
指的是t
时刻系统环境的状态,B
指的是t
时刻系统环境状态空间。定理3表明,在确定环境状态的条件下,生态旅游系统行为的变化仅受到基层次及基层次以上的关系流回路的影响。以上三个定理印证了学者们对于生态旅游研究的批判性思考。首先,生态旅游系统始终处于输入流和关系流的相互作用下,从而表现出动态均衡的特征。其次,生态旅游区内部存在多层次结构,间接支持了Barber, Miller和Boness的观点,即生态旅游区的组成部分以不同的速率和规模,在不同层次上发生相互作用。更重要的是,全面关系流管理的三个定理表明,生态旅游系统基层次上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其输出流由且仅由其输入流所决定。生态旅游系统的行为始于基层次及其以上的关系流作用,这为生态旅游区游憩冲击的管理提供了现实的切入点。
四、全面关系流视角的生态旅游区游憩冲击管理
(一)基于全面关系流的生态旅游区游憩冲击管理框架
生态旅游系统内部不同层次之间,或同一层次的不同部分之间是通过关系流产生联系的,任何一个不恰当的关系流均会造成游憩冲击现象。因此,游憩冲击管理的关键在于对生态旅游系统的多个层次以及各层次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流进行识别和调控。通过对以上定理包含的系统设计原理的分析,本研究构建了生态旅游区的游憩冲击管理框架(如图5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为了使生态旅游系统具有管理者期望的系统状态,首先要从生态旅游系统的第一层次对游憩冲击管理行为H
(t
)及其演化逻辑进行设计。令系统层次C
=1,根据公式(1-1),当生态旅游系统环境S
给定的情况下,只要确定恰当的游憩冲击管理行为H
(t
),就能够设计出实现该行为的系统第一层次上的关系流集Rf
(t
)。若第一层次上的关系流集Rf
(t
)恰当,根据公式(1-2),就能够设计出生态旅游系统的输入流Rf
(t
),否则,就要重新设计关系流集Rf
(t
)。(2)由公式(1-3)可知,对于生态旅游系统的游憩冲击管理行为,可能存在多个不同的关系流集和系统输入流的设计方案,每个方案花费的成本可能不同。管理者要对每个方案进行评估,选择一个最优方案来减弱甚至消除生态旅游区的游憩冲击现象。
(3)根据定理2判断生态旅游系统的第C
层次是否为基层次,即C
=b
是否成立。若成立,即得到了生态旅游系统基层次及以上的关系流集Rf
(t
)={Rf
(t
),Rf
(t
),…,Rf
(t
)},再由公式(2-3)判断得到的全面关系流TRf
(t
)={Rf
(t
),Rf
(t
)}是否能实现期望的游憩冲击管理行为。若能,则进入到管理框架下一步骤,对实现生态旅游区游憩冲击管理全面关系流的其他方面进行设计;若不能,则返回到步骤(1)第一层次上关系流集的设计。(4)若生态旅游系统的第C
层次不是基层次,就要判断该层次上的系统组成部分Lc
(I
)是否为满足公式(2-1)和公式(2-2)的基本部分。若是,则令I
=I
+1,依次判断下一个部分是否为基本部分;若不是,就要对层次Lc
(I
)上第I
部分第一层次上的关系流集Rf
()(t
)进行设计。根据公式(1-4)评价该关系流集Rf
()(t
)是否能够实现期望的管理行为,若能,则继续下一个组成部分,直到该层次上最后一个部分。(5)评价C
+1层次的关系流设计Rf
(t
)+1是否能够实现第C
层次的关系流。若能,继续判断C
+1层次是否为生态旅游系统的基层次;若不能,就要对C
+1层次的关系流进行重新设计。当生态旅游系统的系统结构和系统输入管理方案确定以后,还要对实现游憩冲击管理全面关系流的其他方面进行设计,如生态旅游发展法规政策、规章制度等的设计。理解上述设计的层级和逻辑关系,有助于制定有效的生态旅游系统设计,多方位地降低生态旅游区的游憩冲击。
(二)案例分析
1. 案例地概况
丹霞山景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城南,总面积为292平方公里。因典型的红色砂砾岩景观成为“丹霞地貌”的命名地,丹霞山景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在地球演化历史、地貌特征、生物多样性方面等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生态价值和旅游资源价值。自201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丹霞山景区游客人数由2009年的203.7万人次猛增至302.1万人次,增长率高达48.3%。2015年,丹霞山景区划归到韶关市直属管理后,行政职能划分上更为复杂,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根据世界遗产的标准实现丹霞山生态旅游健康有序地发展,是丹霞山管理部门所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重点问题。
图5 生态旅游区游憩冲击管理框架
2. 丹霞山景区游憩冲击关系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丹霞山呈现了“广东名山—中国名山—世界名山”的发展轨迹,其旅游发展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自然资源方面,丹霞山是发育最为典型、形态和类型最为齐全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近年来,高强度的旅游开发逐渐导致了景区内资源老化和生态景观的破坏。在经济效益方面,游客规模虽然在不断增加,景区却存在旅游形象单一、游客停留时间短、住宿率低的问题;景区内以古岩寺、古瑶寨和摩崖石刻为代表的人文资源丰富,开发程度尚显不足。在社会文化方面,村民虽不断参与到丹霞山旅游发展中来,但参与形式却较为单一,外来资本的冲击与政府监管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冲突。丹霞山生态旅游系统内部各种不恰当的关系流共同导致了景区游憩冲击现象的产生。
首先,游客和外来经营者的大量涌入引发不恰当的人员流。申遗成功之后,大量游客涌入丹霞山景区,造成了景区经营秩序的混乱,行政管理机构调整后外围开发区更是处于无监管状态;接待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无法对接市场的质量标准,且当地村民和外来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和冲突日益加剧。
其次,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给景区生态和社区人文环境带来了不恰当的物质流。随着生态旅游的逐步开展,丹霞山景区内以传统农耕为主的居民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有村民为提高经济收入,在景区内田地进行耕种,对生态植被造成不利影响;有村民大面积砍伐外围风景树木,特别是南部湾头、大桥、周田等地,甚至出现焚烧山林的现象;生态旅游发展和外来文化的进入,在推动丹霞山周边村落社会人文变迁的同时,也导致了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的扭曲和变异。
再次,行政管理架构和职责划分不清晰导致了不恰当的信息流。丹霞山的行政管理架构权限界定不清,相互之间信息流动不畅。丹霞山管理委员会、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责范围不明确,对于各类违法建设行为和破坏资源的不良行为管理混乱。
最后,旅游经营者对生态资源不科学的认识以及对开发行为的逐利性造成了不恰当的资金流。丹霞山的管理经费主要来源于门票收入,除去日常保护费用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能够用于景区服务设施和宣传营销的资金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了丹霞山的旅游发展。景区内村民(断石村、瑶塘村、清湖塘村)经过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以家庭旅馆经营的方式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这些家庭旅馆基本以中低端为主,恶性价格竞争严重。外来资本的强势入驻和经营理念的创新使得多数本地居民纷纷退出市场,仅靠土地和店铺租金获得收益。当地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民宿协会的发展,但民宿协会基本由外来资本所主导,家庭旅馆也演变为主要由资本集团和外地人经营的局面,进一步加剧了当地居民和外来资本的矛盾和冲突。
3. 丹霞山景区游憩冲击管理样板的提出
由全面关系流管理定理可知,生态旅游系统行为是由系统的输入流和基层次及其以上的关系流所决定的。为了对丹霞山景区的游憩冲击进行有效管理,管理者能做且仅能做的就是设计、建立和维护能够应对游憩冲击现象的生态旅游系统基层次及其以上的关系流和输入流。根据出现的游憩冲击问题,找到不恰当的关系流,剖析生态旅游系统行为、层级和演化逻辑的关系,并进行自上而下的全面关系流设计。 根据上文构建的生态旅游区游憩冲击管理框架,本研究针对丹霞山生态旅游系统提出了该景区的游憩冲击管理样板(如图6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在一定的系统环境中,对管理者期望的丹霞山生态旅游系统行为H
(t
)及其演化逻辑进行设计,就是从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的构成要素中识别游憩冲击现象,分析系统结构、问题产生机制和演化过程,以期实现消除游憩冲击问题和丹霞山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次,设计能够实现期望的系统行为H
(t
)的全面关系流TRf
(t
)={Rf
(t
),Rf
(t
)},包括输入流Rf
(t
)和系统内部关系流集Rf
(t
)两个部分。在第二层次,规划设置丹霞山遗产保护、旅游开发与管理、景区行政管理和农村经济与社区管理四个部门,以实现该层次所期望的关系流Rf
(t
)={Rf
(t
),Rf
(t
),Rf
(t
),Rf
(t
)}。四个部门相互之间以及内部存在的关系流以资金流、人员流、信息流和物质流等形式,通过地貌研究、生态演化、生态资源保护、水文监测、乡村建设、旅游开发、景区管理等活动产生。同时设计丹霞山生态旅游系统的输入流Rf
(t
),包括制定政府政策和行政法规等,以共同实现管理者期望的系统行为。再次,对第三层次的关系流Rf
(t
)={Rf
(t
),Rf
(t
),Rf
(t
),Rf
(t
)}进行设计,对以上四个部门进行了功能划分。丹霞山遗产保护部门包括地质地貌遗迹保护、景观环境保护和生态调控与恢复,旅游开发与管理部门包括生态旅游开发、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景区行政管理部门包括规章制度制定和旅游教育与培训,农村经济与社区管理包括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乡村风貌改造、利益分配等。每个子部门的关系流共同对第三层次的关系流Rf
(t
)产生作用,管理者要做的就是寻找每个子部门的基层次,设计该部门恰当的关系流,使其表现出期望的行为。最后,寻找和确定每个部门的基层次,基层次上的构成要素一定要满足“输出仅仅由输入所决定”的基本条件。丹霞山景区每个部门都具有自身的基层次,管理者要判断每一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否满足上述条件。如果满足,继续判断下一个组成部分是否为基本部分;如果不满足,就要对这个部分第一层次上的关系流进行重新设计。对于丹霞山四个部门下属的多个功能分区而言,各自的基层次可以是该层次上的任何一个构成部分,只要其行为仅仅由它的输入流决定和支配。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每个功能分区的基层次,分别为:人/地质—地貌、物种、人/物种、人/工具、人/工具、员工、人、员工、社区居民、人/工具、居民。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的游憩冲击现象,系统会具有不同的基层次。因系统行为仅由基层次及其以上的关系流和输入流决定和支配,所以要实现对丹霞山景区游憩冲击的管理,管理者只需要对基层次及其以上的关系流进行设计,对从第一层次到基层次的关系流进行评估比较,直至确定最佳的管理方案。
图6 丹霞山景区游憩冲击管理样板
景区管理者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使景区达到其预期的效果,而系统行为是由系统的全面关系流决定和支配的,所以,管理者的努力只有具体落实到全面关系流的设计、建立和维护上,才能保证实现他们期望的系统行为。因此,本研究提出丹霞山景区游憩冲击管理样板,目的是帮助管理者更好地设计、建立和维护实现游憩冲击管理的全面关系流。
4. 丹霞山景区民宿经营管理分析
按照上述样板,本研究以丹霞山景区内部及周边村落中最为典型的民宿经营管理为具体问题,详细阐述如何运用全面关系流管理中的层级、演化逻辑分析、全面关系流设计来对民宿经营现状进行管理。伴随着丹霞山30多年的旅游发展历程,景区内的瑶塘村、断石村等村落通过两轮旅游服务型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基本实现了以经营旅游住宿、餐饮和商铺等方式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的目标。家庭旅馆最初由本地居民经营,随着旅游开发的逐步深入和游客需求的多样化,景区内经营状况出现了明显的分异。如图7所示,资金和技术的巨大差异迫使本地居民逐步退出市场,把房屋转租给外地经营者获取租金收益,形成了目前家庭旅馆主要由资本集团和外地人经营的局面(层级和演化逻辑分析)。
图7 丹霞山景区民宿经营管理演化分析
对丹霞山民宿经营管理系统中不恰当的关系流进行分析可知,当地居民之所以逐步退出市场,一方面是自身经验和经营水平不足,另一方面是政府和民宿协会并未给予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如图8所示,民宿经营管理系统的关系流包括3个层次,L
1层次由社区参与和利益分配两个子系统组成,L
2层次由社区制度、经验分享、租金收益和红利补偿四个部分组成,L
3层次包括村民、政府、民宿协会和外地经营者四个主体。社区参与子系统的行为是由基层次及其以上的关系流决定的。管理者首先应确立期望的系统行为,即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民宿经营活动中,可通过组织富有经验的外地经营者对当地村民进行经营培训和经验分享;制定社区制度比如外地经营者不能私自占用公共空间用于商业用途,如果用于商业用途必须和当地村民商议并支付一定的费用等;进一步保障村民的租金收益;民宿协会对村民进行红利补偿等。其次,对实现民宿经营管理系统行为的全面关系流进行设计,包括输入流和层次L
1、L
2、L
3上的关系流,对于关系流的设计需要自上而下从第一层次到基层次进行逐层设计。再次,设计系统的基层次及其基本组成部分(村民、政府、民宿协会和外地经营者),管理者要做的是保证基层次的行为输出仅由其输入流决定,具体的关系流设计包括建立居民利益分配机制、社区监督服务体系、民宿业服务标准培训等。图8 丹霞山民宿经营管理系统关系流剖析
五、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从全面关系流管理的视角对生态旅游区的游憩冲击管理进行研究。通过剖析生态旅游的系统结构、层级、内部关系流与系统行为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发现造成生态旅游区游憩冲击的不恰当关系流。基于全面关系流管理定理,进一步提出生态旅游区的游憩冲击管理框架。
在理论方面,研究结果为生态旅游区游憩冲击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首先,传统的生态旅游管理理论,多以利益主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截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的方法(如利益相关者理论、专家意见等),此类方法的前提是生态旅游区处于静止的状态。而实际上,生态旅游区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是不断演化的,因此生态旅游区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基于全面关系流管理理论提出的游憩冲击管理框架,能够通过对生态旅游系统层次、结构的划分及全面关系流的设计,实现系统整体结构和系统局部要素的动态均衡。其次,以往的生态旅游管理理论,无论是基于还原论或是整体论的研究,常常由于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而陷入困境。其研究结果被认为只对特定生态旅游区的评估有效,但对生态旅游区的管理实践缺乏普适性的指导。本研究基于全面关系流管理定理提出的游憩冲击管理框架,解决了还原论与整体论的内在矛盾,弥补了还原论研究仅能从局部认识游憩冲击问题,而整体论研究又无法反映生态旅游系统内在结构及逻辑关系的缺陷。此管理框架能够从系统的高度,将纷繁复杂的影响因素纳入到一个整体系统中进行综合分析,不仅揭示了生态旅游系统行为、功能、内部结构和全面关系流的内在逻辑关系,还能够识别多个子系统(自然、经济和社会)、不同层次以及各层次的组成要素之间的全面关系流,并进行恰当的设计和优化维护,为生态旅游区的游憩冲击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决策依据。
在实践管理方面,本研究基于全面关系流管理定理为生态旅游区管理者进行游憩冲击管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提出的生态旅游区游憩冲击管理框架和样板,能够帮助管理者构建科学的管理知识和体系,并对生态旅游区的关系流进行系统、科学的组织设计和管理。通过剖析生态旅游系统结构和内部构成要素,识别不同层次、子系统以及各要素之间的不恰当关系流,对从第一层次到基层次的关系流进行恰当的重新设计,以期实现景区管理者期望的系统行为和功能。在游憩冲击管理框架的指导下,以丹霞山景区为案例,提出了丹霞山景区游憩冲击管理样板。根据期望的系统行为,设计实现该行为的全面关系流,包括设置丹霞山遗产保护、旅游开发与管理、景区行政管理和农村经济与社区管理四个部门,对以上部门进行功能划分,寻找各部门的基层次,对基层次及其以上的关系流进行设计等。通过此案例开发的景区游憩冲击管理样板,对于管理者针对特定的游憩冲击行为进行关系流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框架。本研究针对丹霞山景区民宿经营管理问题,在识别其系统、层级和演化逻辑的基础上,对民宿经营管理系统中不恰当的关系流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全面关系流设计的建议,以期实现管理者期望的公平、有序经营。该游憩冲击管理问题的具体分析,对于丹霞山景区及其他生态旅游区的游憩冲击管理和资源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研究剖析了生态旅游系统的内部结构以及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生态旅游区游憩冲击和全面关系流之间存在的关系及规律,为如何有效降低游憩冲击提供了新的思考框架,但对于具体游憩冲击问题的解决措施和关系流的设计还需要单独分析。另外,本研究所提出的生态旅游区游憩冲击管理框架和样板,还需要更多的案例研究来验证和支持,对于其他类型旅游目的地,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