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三化学课堂中突发难点的处理

2019-11-17杨帆

关键词:教学难点科学探究课堂教学

杨帆

摘要:教师深入备课、充分预设课堂情景,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突发的教学难点。本文立足初三化学课堂,借助教学实例,谈一谈教师在处理突发难点中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科学探究;教学难点;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7-099-2

在初中化学沪教版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的教学中,关于溶液稀释的计算,我设计一个课时进行专题讲解。其中,有这样一道计算题:现有一溶质质量分数为37%,密度为1.18g/ml的浓盐酸,要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溶液,需该浓盐酸的体积多少毫升?需加水多少毫升?通过我的讲解,学生们顺利地找出了稀释前的浓溶液与稀释后的稀溶液之间溶质质量相等的关系,列出如下等式:

设:浓盐酸的体积为v(浓)

v(浓)×1.18g/ml×37%=50g×5%

由此,浓溶液的体积正确求得。我便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一知识点,能够解决这类题型了,但是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学生解答第二个问题“需加水的体积”时,情况并不理想,错误率达到68%。

这是我课前没有预设到的情况,溶液的配制是第六章《溶解现象》的重点,其中溶液的稀释是难点。在我看来,学生能把溶液稀释前后的溶质不变的关系搞清,并且能列式求出所用浓溶液的体积,就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我完全没有考虑学生将“需加水的体积”算错这一节外生枝的情况。

我明白,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调整教学重难点非常有必要,如果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知识点,下次遇到此类问题,学生仍然是会犯错。问题即契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于是,我临时调整教学环节,强化“需加水的体积”这一知识点。

首先,我提出问题:白糖放入水中,白糖溶化了之后糖水的总体积会怎么样?对于这个显而易见的生活现象,学生轻松回答:总体积变小了。于是大家就发现,这一知识点理解错误,是犯了“理论脱离实践”的毛病。这也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化学乃至各个学科的学习中,都要注意联系实践、联系生活。

接着,我就“需加水的体积”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其中,有代表性的错误是:浓溶液中加水就能变成稀溶液,那么浓溶液的体积加上水的体积就是稀溶液的体积。对于这样一个看似合理、普遍存在的错误认识,该怎样纠正呢?我采用以下三个步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一、巩固基础,发挥教材的作用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我请学生打开课本,复习“稀释”知识点:一般所说的稀释就是在较浓的溶液中加入溶剂,或是用同种溶质不同浓度的稀溶液去稀释浓溶液。并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到关键语句:稀释得到的溶液的质量等于所用的浓溶液的质量与稀释所用的水的质量之和,而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见教育部审定2012上海教育出版社《化学》九年级下册第13页)在书本上的这句话中四次出现了“质量”一词,而很多同学没有仔细研读教材,混淆了“质量”和“体积”概念,忽略了:不同的液体质量可以相加,而体积却不能。

二、设计实验,感知情境的真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正确的理论得到实验的证明,就能够让学生更加信服,更加印象深刻。于是,我请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印证这个事实。

我提供一瓶酒精、一烧杯水、一根一端封口的细长玻璃管和托盘天平等仪器,学生来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液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体积的变化情况。实验过程中,学生们踊跃参与、积极探讨、细致观察。最后得出结论:不同的液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体积却变小了。

这个实验既调动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还强化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印象,真可谓“一举三得”。

三、宏微交替,解释现象的本质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化学学科的特殊性的重要体现。通过实验事实,学生从宏观的角度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的液体混合前后质量可以相加,而体积却不能。紧接着,我设置问题:不同液体混合,体积为什么不能相加?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不同的液体密度不同,所以体积不能相加,本题中浓溶液、稀溶液和水是三种密度不同的液体,因此,体积直接相加是错误的。

在这个基础上,我讲授正确的计算方法:先通过稀盐酸和浓盐酸的质量差求出所需水的质量,再由水的质量和密度求出所需水的体积。

设:需加水的质量为m(水),稀释后稀溶液的质量为m(稀),稀释前浓溶液的质量为m(浓),所需水的体积为v(水),水的密度为ρ(水)。

m(水)=m(稀)-m(浓)

v(水)=m(水)/ρ(水)

至此,通过抽丝剥茧的讲解,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探讨,“需加水的体积”这一教学难点,从深度和广度上得以突破,课堂上这一突发问题得以解决。为检验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回家作业中,我穿插了几道类似题型的计算题,根据统计,学生这个知识点的错误率降低到了8%。

课后,我进行反思,形成以下两点认识:

一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要量体裁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據情况适当调整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此次课堂上的突发难点,我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探究、延伸,表面看似“浪费”时间,实则事半功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修补了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而且掌握了“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践。

二是教师的课前备课要未雨绸缪。这次突发状况的出现归根到底还是教师课前预设不充分,对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没有做好调查,在经后的备课中我要深入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备好学生,把课备得更细、更足、更精。

猜你喜欢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汽车维修专业中多媒体教学应用分析
见微知著,从难点到亮点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内容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有效突破物理教学难点的几点尝试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