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课堂灵动音乐

2019-11-17贾秋婉

关键词:体验实践生态

贾秋婉

摘要: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生态课堂是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的课堂;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运用所学知识去实践,将知识由静态转向动态这一思考过程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关键词:生态;音乐;课堂;体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7-064-2

2011年版《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把音乐课程的性质表述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从生态角度看,一个学生即是一个独立的、自成一体的、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由此可见,针对学生的教学也是一个生态的磁场,教师应该用生态的理念,着力营造一种和谐的、充满活力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教学生态环境。对于如何构建一个生态的音乐课堂,我进行了如下思考与实践。

一、开启思维:理念与实践融合

生态课堂是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的课堂。它强调学生是一个个具有思想、情感、需求以及各种能力的主体,所以生态课堂要克服以往灌输式、园丁式教育等一系列缺陷和不足。我认为,老师的作用在于开启他们的思维,感受不一样的美景,而不是园丁,修剪掉他们不同的枝丫,最终成长为只会听话的植物。联系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才是生态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运用知识去实践,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知识由静态转向动态这一思考过程,这样的学习才是生态的。

一般课堂上,老师都会先把歌谱中所出现的重点知识进行讲解,抽象的音乐知识,让学生感到是盲人摸象。或者有的老师在教授歌曲时对这些知识不加以解释,等学唱完之后,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自己再补充。虽然这做到了让学生从体验再到理论,可是在过程中没有知识理念的渗透,学生没有经历动态的知识变化,思维自然也没能最大化的开启。例如二年级下册中一首歌唱歌曲《乃哟乃》,歌曲中只运用到了do、mi、sol三个音,节奏也很简单。在导入开始的时候,我就利用手臂的上、中、下让学生熟悉sol、mi、do柯尔文手势的位置,并让他们看老师手势唱旋律,培养孩子的内心音高感和节奏感,同时也为熟悉歌曲的旋律做铺垫。之后我从“手臂谱”迁移到了五线谱,学生能很快地找寻出这三音在五线谱上对应的位置。在学唱歌曲当中,我从“乃哟嗬”入手,因为这三个字对应的三个音便是“sol、mi、do”,从师生接唱乐谱,再利用串铃,辅助学生音高感的建立,学生能很快地熟知“乃哟嗬”的旋律,并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在反复听赏中熟悉整首歌曲的旋律。学生能很好地演唱歌曲之后,我继续利用这三个音,拓展学生的思维,用这三个音让他们自己创编。如果学生接受良好,还可以继续用木琴,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把创编的曲子在木琴上敲一敲,同时也在实践中对这三个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因此,教师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的结构,让学生的思维不停地在发散,这才是我们在构建生态的音乐课堂必要的做法。

二、享受心境:体验与实践融合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审美为核心,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相互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为目的,应在长期的、多次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来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人格的发展。”因此,课堂体验再也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一段享受心境的学习历程。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实现自身教育目标的主体,他们不单要学习知识、技能,更要从情感、道德、品质、价值观等方面逐渐走向成熟。

笔者曾听过一节特级教师上的《欢乐歌》,让人受益匪浅。在导入之时,老师并没有直接欣赏《欢乐歌》,而是让学生先听了一曲短小优美的《紫竹调》,初步体验乐曲的旋律和情绪。紧接着又欣赏了一首传唱度较高的歌曲,也叫《紫竹调》。这一设计,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原来《紫竹调》可以是江南丝竹,也可以填词演唱。于是老师顺势利导,为学生讲解了《紫竹调》的由来,同时还出示了乐谱,让学生通过唱谱再次体验旋律明朗优美、欢快流畅的情感。这节课是欣赏《欢乐歌》,怎么就变成了《紫竹调》?原来这两首乐曲的风格和旋律形似,老师通过不同乐曲的欣赏让学生不断体验,并且体验的深度不断级进,这样做也避免了同一乐曲反复欣赏的枯燥与乏味。接下来,老师便引导学生欣赏了《欢乐歌》,有了之前的铺垫,他们很快就能体验出这两首乐曲的相同与不同,师生共同得出了江南丝竹的含义以及特点。只有在不断地融入音乐去体验,去思考知识间的联系,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时自觉产生横向和纵向的联想与拓展。

三、利用生活:自然与实践融合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那么,生态的音乐课堂更要能贴近生活,在生活中寻找音乐,在音乐学习中寻找生活经验。记得在一次课上,一名学生高高举起手说,老师,这是不是竹叶笛?我仔细一看,原来他手上拿的是一片细细长长的叶子。我心想,他肯定把竹叶笛和叶子混淆了。还没等我开口说话,他已经有模有样的把叶子放在嘴里吹了起来。我很高兴孩子们居然对这小小的乐器感起了興趣,于是我便让他们课后去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叶子,看看谁的叶子吹出的调子最动听。再到上课时,孩子们纷纷举起手中的叶子,我启发他们,为什么叶子能吹出声音,然后又和竹叶笛的发声原理进行了对比,学生们恍然大悟,其实乐器也是来源于我们的大自然。从那次课起,我便得到了灵感,我把关注点放在了生活与大自然上,所以我制作了一套方案供学生使用参考。

第一,收集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针对低年级学生的音高感和节奏感还没有完全建立,我让他们收集各种声音来进行对比。在《动物说话》一课中,我让学生自己创编歌词,之后我又问:“小鸡和小牛的声音谁的高谁的低?”然后让学生感受原来音是有高低的。

第二,到菜场、码头、田野等地方采集各种声音。学生之所以对民歌不感兴趣,是因为民歌离我们城市生活太远了。他们不知道田间农民是如何劳作的,也不知道菜场街市是如何吆喝的,如果要上好一堂民歌课,光靠老师说农民劳作时的情景、丰收的喜悦,菜场的吆喝此起彼伏,他们又怎能感同身受?让他们去采集声音,不单单是让他们去体验,而且还要运用于课堂。在学印度尼西亚的民歌《木瓜恰恰恰》前,我先把歌词里出现的水果告诉学生,让他们用自己事先采集的吆喝声来卖一卖这些水果。之后我再逐步加入音高、声势,不用老师用太多的语言去讲解,他们的歌声自然流露出热情、高兴之意。

第三,用生活中的物品做一做乐器。我校是一所村小,因为乐器太少,而不能人手一份。那我们为什么不能运用农村的条件来做一做简单的打击乐器呢?在我的启发下,他们用塑料瓶装沙子做了沙球,用废弃的铃铛串起来做了串铃,还有的学生拿来两块小木板当做响板。自己做的乐器在音乐课上使用,我想这是最自豪不过的事情了。之后我们又“引进”了碗,里面装入不同量的水,敲出音阶。生态的课堂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性,音乐不将是歌唱与欣赏,也是想象创造,与生活自然接轨的课堂。

第四,制作小卡片。在每一节课的最后,我都会让学生自己做一张卡片,根据不同的内容整理出本节课的课题、作曲作词家、音乐特点、演唱形式等等。一个单元下来,再总结出本单元的音乐知识,然后贴在音乐教室里,供大家学习。我们的生态课堂追求的是省略号式的课堂,课终止,但思考不断,知识还在延续,课堂也呈现一个开放的状态。

总之,教师要善于动脑,精心预设,灵活设计学习活动,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生态,让知识带着情感,让学习充满创造,让课堂散发魅力。

猜你喜欢

体验实践生态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