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全球史观”对当代历史研究的指导意义

2019-11-17黄莹

现代交际 2019年18期
关键词:全球化

黄莹

摘要:“二战”后,随着国际格局的改变,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研究已不合时宜,在此背景下,全球史观应运而生。在21世纪的今天,历史研究更需要宏阔的视野与扎实的理论功底。在探究“全球史观”产生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在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全球史观”对当代历史发展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全球史观 全球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

中图分类号:K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8—0251—02

20世纪,人类历经了两次世界大战,国际格局被彻底改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全球化势不可挡,传统的“欧洲中心论”已经不符合历史发展方向。新世界需要新史学,以巴勒克拉夫和斯塔夫里阿诺斯为首的一批史学家的“全球史观”应运而生,为当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全球史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和法国虽然获胜,但经过炮火的洗礼,国内经济衰退等社会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国家行为、政策的信任危机。海外殖民地受战争影响,对宗主国反殖民主义浪潮兴起,民族解放运动频频发生。德国成为各国制裁的对象,其领土边界、军事装备、国家发展受到各大国的种种限制。与此同时,美国速猛发展。美国自建国以来,经过大陆扩张、海外扩张、西进运动,领土成倍扩大,综合国力飞速发展。同时,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在亚洲,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举国上下集中力量进行建设,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推翻了清王朝两千余年的封建统治,工人阶级走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谱写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在拉丁美洲,在墨西哥革命的影响下,发生了对半殖民依附的反抗和起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彻底丧失了原有的霸主地位。经济方面,由于巨额军费开支与战争损失,经济衰退。社会方面,人民战后创伤、基础设施建设、失业等社会问题的阴影笼罩全国,已无力承担世界领路人的责任,因而退出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德国成为战败国,受到诸多惩罚,国家自此走上了分裂的道路,更是自顾不暇。世界各地反帝反殖民运动风起云涌,西方也兴起了反主流文化运动、民权运动、反战运动等,各种激烈的社会运动都指向了一个方向:就是反西方中心,反对传统的权势集团。综上所述,可知欧洲整体的国际地位今非昔比,“西欧中心”论自此走上了“没落”的道路。

第二次世界后,美国由于地理位置远离战争的硝烟,以及在战争中向西欧等地供应军事物资,大发战争财,顺理成章地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以及战后最大的受益国,从1783年以前的英属北美殖民地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战后美国主导下的雅尔塔体系重新构建世界格局。经济领域,在美国的呼吁主导下,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一系列的国际组织,确立了美国主导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各国政治、经济领域的联系大大加强,这是前所未有的,也标志着世界各国家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为全球化奠定了经济基础。此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西欧各国在美国的援助下,经济恢复迅猛,一度超过了战前水平,并逐渐走向联合,力求摆脱美国的掌控,以欧洲联盟共合体的姿态重新活跃于世界舞台。中国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曲折中不断探索,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以大国崛起的姿态登上了国际舞台。众多曾经作为欧洲殖民对象的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主义浪潮兴起,纷纷要求摆脱大国影响,进行民族独立与民主改革。新兴独立的政治经济力量不断建立。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长达40年的冷战格局被打破,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形成。

二、“全球史观”应运而生

全球史观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史学观念或史学方法,是全球化时代重构世界历史的新要求的产物。史学界普遍认为,“全球史观”是1955年由英国学者杰弗里·巴勒克拉夫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全球史观作为当代史学家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倾向,是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将世界视为一个整体,并从宏观的、联系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演变走向的一种方法、观念和理论体系。而紧随其后出版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两卷本《全球通史》和W.H.麦克尼尔的《世界通史》(1967)则被认为是体现巴勒克拉夫所的“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斯塔夫里阿诺斯本人也把20世纪60年代“世界历史学会”的成立、“世界历史杂志”以及《全球通史》第一版的出版,看成西方史学界向全球史观转变的标志。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全球化趋势也愈发加强,人们的世界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球村”的观念被广泛认同,经济方面的变化最为明显。经济体制、主体、经济活动场所均出现了“全球一统”的雏形,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具有了更强大的穿透力。此外,文化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各民族文化突破传统的地域限制走向世界;全球文化、民俗和生活方式不断趋同。近年来,在民族主义、地区主义、民族文化大复兴的同时,全球文明共同体和人类文化共同体也逐步形成;观念的全球化正在形成。全球化时代的人们必须时时处处以全球整体的意识观念看问题,树立全球观念,以适应全球化所带来的划时代的社会大革命。国际社会问题也在全球化:资源和能源的短缺、人口爆炸与粮食危机、生态问题、种族冲突时有发生,恐怖主义盛行,毒品犯罪猖獗等问题,危及人类共同生存与发展,在性质、规模、影响等方面都有全球性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打破传统的中观视角,以“全球史观”来回顾历史,展望当下,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紧迫要求。

三、“全球史观”对当代历史研究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全球化的发展势不可挡,对历史研究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以全球史观看历史,以史为鉴,反思当下。斯塔夫里阿诺斯曾说:“新时代需要新史学。”在21世纪全球一体化潮流的推动下,全球史成为越来越多历史研究者的热门研究问题,站在月球上看地球,探析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是新时代对历史研究者提出的新要求。2000年,奥斯陆召开的第十九届国际历史科学大會,就把“全球史的前景:概念和方法论”作为大会三个主题中的第一个主题。由此也可看出全球史观重要的时代意义。一方面,在研究史料时,要求历史研究者摒弃传统的时空观,不要简单地以地理位置、政治制度、种族等单一标准将人类文明割裂开来,进而以联系、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探析事物发展的深层原因,更好地揭示历史真相。另一方面,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因此,在全球史观的指导下,我们必须做到继承过去,面向未来,兼收并蓄。在处理当代现存的问题时,以史为鉴,全面思量。无数的历史学者为我们留下诸多带有全球史观的经典著作,以“全球史观”来探析全球史,我们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新形态呼之欲出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对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什么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编读往来
中国的拥抱如何温暖全球化(观察家)
过度全球化
全球化遇阻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