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高质量脱贫的产业根基
2019-11-17本刊评论员
本刊评论员
站在2020年的门槛前,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贵州必须写好的历史答卷。作为高质量脱贫的战略举措,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正在向纵深推进。要更好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更有力度和广度,农村产业革命这个根基必须更加稳固。
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更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是主攻方向。其中有两个重点非常明确,一是利用好、经营好500亩以上坝区资源,更好发挥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示范效应;二是结合地区气候、交通、劳动力等禀赋,立足蔬菜、食用菌、生态畜牧业等农村12个特色产业,实事求是进行产业规划。准确把握住了这两个重点,更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就能有的放矢。
500亩以上坝区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于散落在大山之间的“山区平原”,更应该打破过去比较分散的“一户一块”经营模式,在确保自愿、合法、公平前提下,推动土地有序流转,进行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经营,提高劳动效率,释放“1+1>2”的规模效应。在一些2000亩以上的大坝区,土地、劳动力的市场价值更需要且更有条件通过现代经营模式进行深入挖掘。
在城镇化加速推进背景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谋生方式也发生巨大变化,就业快速向城镇转移,出现一些土地闲置、低效生产等资源浪费现象。推动坝区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是激活沉睡资源、改变浪费状况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坝子少、土地分散的山区,探寻解决资源闲置与浪费的方法,让农村劳动力脱离简单、低效劳作方式,显然并非易事。因此,一个应该长期坚持的做法,就是充分利用有限的坝区资源,想方设法提高坝区产业效益,让其示范引领效果真正在群众身上体现出来。
不管是坝区还是山区,核心还是产业,而巩固产业根基是个长期任务。农村产业有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产业选择对路,这种特点就成为优点,群众信心就能持续增强;产业选择如果出现偏差,就是对群众耐心和信心的一次考验。这就需要充分调研,做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需要正确而有力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支持。贵州农村12个特色产业振兴规划,充分考虑了在消费升级背景下的绿色健康需求,有市场空间、资源禀赋支撑,且刷新了贵州农特产品品质与种类的市场认知,能有效激活贵州农特产品拓展市场的巨大潜能,是一个符合实际、着眼长远的顶层设计。
贵州大力推动农村12个特色产业发展,是各地振兴农村经济的一次难得机遇。巩固脱贫成果,就要重视、抓好这个机遇,从远处市场着眼,从近处资源着手,把产业政策、资金用活,更好建设生产基础设施,打通种植养殖、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各环节,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励、吸引更多企业人才、乡土能人、乡村劳动力加入到产业振兴这个大事业中来,共同创造乡村产业兴旺的时代新图景。
强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村产业革命,注重在农特产品走向市场的各个环节进行价值提升,比如对蔬菜的精拣、包装,对食用菌的烘干处理等,都是减少中间环节从而把就业机会和更多利润留在村庄的有效探索。更深层次上讲,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一次市场理念、技术创新的大普及。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以及生产加工技术、品质把控能力,在此过程中都可得到增强和提升,同时,这种融合发展还能有效促进市场信息、生产知识与技能在乡村传播,这构成了高质量稳定脱贫所必需的劳动力素质和信息共享基础。
在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过程中,稳定、可持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过程,对山区农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而言,是改变其传统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的过程。没有不希望过富裕日子的农民,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愿望,还需要有效政策引导、得力示范引领。因此,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更大规模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注重农村产业革命的引导示范,革新发展方式,创造致富条件,改变“等靠要”等落后观念,引导农民群众朝着新的生产道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