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要性

2019-11-17锡林郭勒盟委统战部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民族语言语言文字少数民族

◇ 文/锡林郭勒盟委统战部 马 峰

一、选题背景

语言是人的现实的意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民族语言是民族存在的象征,是构成民族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多得的瑰宝,也是我们应当重视和花大力气保护的财富。但是由于当前各种主流文化、强势语言以及全球化、互联网等对优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领域的冲击,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承现状堪忧,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一定影响。本文从少数民族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切入,深入分析少数民族语言在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点论述新时代下怎样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发展少数民族语言事业。

二、语言的本质及其价值

对于语言,我们十分熟悉,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语言。但是我们很难准确地对语言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语言应当包含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语言是一种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人们能够借助语言来了解相互的意图,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从而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其次,语言是人类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成果的载体,它能够将人类的文明进程记录下来,供人们反思和探索,属于一种社会现象;第三,语言又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人类的创造,是一种特有的事物。虽然动物也会发声,也会用声音来表达感情和传递信息,但是这种声音较为机械,不能称之为语言。

语言与绘画、艺术、建筑、文学等意识形态一样,是人类感情和思想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早在18世纪,赫尔德、洪堡特等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就发现并阐述了语言与思维之间、语言与文化之间以及语言与民族之间的密切关系。赫尔德和洪堡特通过比较人与动物的区别以及比较不同民族(族群)语言结构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提出人类的思维具有语言性的观点,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并决定和影响思维;他们还通过考察各民族语言,乃至文化在历史中的演进和发展,发现了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发展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指出人类通过语言来实现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了“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语言是人类发展的历史纽带”等观点。此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精辟地阐述了语言的本质。他们指出,语言是历史性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语言和意识一样,是人类现实生活与物质生产劳动的产物,是历史演进中的人类由于生产、生活及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现实的意识。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语言是相互理解的媒介,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交往,才能求得共识。同时,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进行有效地交流与沟通,化解矛盾、寻求和取得共识, 进而建立合作、有序、共赢的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三、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和发展现状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多、语言多、文字多。除汉族外,已确定民族成分的有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分布在占全国总面积50-60%的土地上。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些民族内部不同支系还使用着不同的语言(不包括转用或者兼用汉语的情况)。现有的少数民族语言,都是经历了历史上语言功能竞争的考验而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些语言发展至今,形成本族母语都有其客观的其他内容,如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价值观念、民族认同感的培养等方面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高素质师资力量不足和缺少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材等方面也是制约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重要原因。二是重视程度不够。社会一体化进程加速,各民族杂居散居、相互通婚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在以汉语言为通用语言的大环境下,一些少数民族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自身民族语言的重要存在价值与意义,仅仅把少数民族语言当作交流工具,并没有把其放到历史文化传承的高度上来对待。加之, 各少数民族群众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机会相对减少,这就导致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力度渐渐减弱,甚至一些少数民族民众对自己的少数民族语言不甚了解。就目前形势来看,在青少年一代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汉语言的使用已占绝对的指导地位。三是使用范围较小。在我国,汉语言使用人口多,历史文献多,汉语言早已成为民族语言中的强势语言和各民族之间交流的通用语言。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范围狭窄,只有在相对较少的范围内使用,导致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率降低。四是媒体宣传力度不足。以汉语为载体的报纸、广播、电视、杂志、手机电话进入少数民族千家万户,而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传媒供应却明显不足。

四、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语言与文化、民族之间具有紧密必然性。少数民族语言的根本功用就在于它的实用性功能。作为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少数民族语言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核与精神情操,每一个少数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的宝贵史料和语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先后实施了民族语言大调查、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民族语言识别等一系列工作,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时提出了“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指导意见,发布了《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等,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使用和发展日益受到全社会关注,少数民族语言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为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文化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与挑战,有的甚至陷入濒临消失的危险境地。可以说,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具体存在以下几方面发展困境:一是教育失衡。全球一体化和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语言文字生存环境更迭,使得少数民族只有学习汉语或英语才能跨越文化障碍获得个人在主流社会的更大发展。同时,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功利性与培养目标存在偏差,缺乏整体评价机制,考试成绩成了唯一的衡量指标,至于教育所应包含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民族语言生动、真切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产生渊源、生存发展状态及文化性格等各个方面。同时,民族感情、民族意识、民族心理也是建立在民族语言基础上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语言是构成民族的重要因素。

(一)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语言形式直接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一个民族的语言是由这个民族的思维、习惯、风俗等因素构造起来的,它是该民族人们世世代代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体现了这个民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式。

(二)少数民族语言是民族存在的象征。民族语言承载着民族思想、民族情感与民族意识,贮藏着民族历史与民族记忆,是构成民族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和划分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依据斯大林关于民族的经典定义:民族是历史中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随着民族的产生而产生,由民族群体在种族延续中传承和强化的共有、共享的心理意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心理认同虽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民族语言对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演变和发展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民族共同体形成及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三)少数民族语言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民族语言认同是一个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语言的认识、使用及归属感,它体现和维护了民族成员的共同心理意识,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与重要方面,是维系民族一体感和民族认同的基本要素之一。民族语言是开启民族智慧宝库的钥匙,是传递民族情感、形成共同民族心理的桥梁。民族成员在共同的语言交往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经验、建构关系,从而建立、维系和巩固民族共同体。

(四)少数民族语言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在历史演进中,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分有合,有时融而未合,合而未化,但最终交融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这种复杂的多元一体格局中,一方面,各民族有独特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文化和具有差异性的本民族语言。此时,少数民族语言作为各民族多元存在的一种象征和形式而存在。另一方面,随着中华民族作为自觉民族实体的确立和形成,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族在经济上、政治上、历史上、文化上、价值观上凝聚了越来越多的共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各民族语言相互影响、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和使用彼此语言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汉语言逐渐发展成为各民族之间通用交际语言,各少数民族语言纷纷借用、汲取汉语言元素作为丰富自己的主要源泉。而正是各民族对汉语言文字的普遍使用和认同,才加速和带来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使中华民族的形成和聚合成为可能,进而建立起各民族多元共存的“同呼吸、共命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五、如何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经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民族地区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加大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这里主要就民族地区如何增进少数民族语言认同提出一些建议。

(一)加大组织保障力度。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及国家民委《关于推进民族地区干部双语学习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文件,营造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的良好氛围,促进各民族语言文字和谐相处、健康发展。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研究,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法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理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发展规律等研究,为制定语言文字政策和满足语言使用需求提供服务。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执法工作,深入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调研和监督检查,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二)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依据法律、遵循规律、结合实际,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水平。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中小学校开设具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特色的课程,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民族独特的发展历程与特色,激发他们对自身民族语言进行保护与传承的意识。大力提升少数民族语言教师能力水平,重视民族语言教师的职前、职中和职后培训工作,让民族语言教师成为一个具有民族自豪感的育人育己的语言传播者与研究者。

(三)培养优秀的双语人才。依托民族语文翻译机构、民族院校、民族地区高校等单位,培训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人才,大力培养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和民族文化研究的专业性人才。推动建立双语学习激励机制,支持少数民族干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鼓励汉族干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依托有关单位,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双语水平。推进双语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对艰苦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双语人才的培养扶持力度,健全民族语文水平等级测试标准和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测试标准。

(四)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珍惜和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 发挥家庭在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经常性举办和开展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活动,推动少数民族语言在政府部门、家庭、社会的通力配合与支持下有效传承与发展。鼓励民族群众收集、整理各类民族典籍、历史著述、人物传说、民间故事、戏曲戏剧等民族语言文字作品,激发少数民族群众了解、学习民族语言及民族文化的兴趣,从而去主动了解学习和掌握民族语言,探究民族文化精髓。加大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产业的开发,以市场机制推动各种力量来挖掘、整理、保护与开发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激发少数民族语言生存发展的活力。

(五)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公共服务。严格执行民汉双语并用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医院、邮局、银行、学校、政务服务大厅、机场、火(汽)车站等公共服务机构或场所设置双语窗口或服务台,提供双语服务。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工作,提高对各级重大会议、马列著作、党和国家重要文献文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文化事业、城市民族工作等领域的翻译水平。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工作,提升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的制作、译制和播出质量,支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和新兴传播载体有序发展。规范公共领域的少数民族文字使用,依法用规范汉字和本民族文字印制少数民族公民的身份和资格证件。

六、结束语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又由许多平等的、相互不能分离的民族组成。在实践中,我们逐渐探索形成了“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等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针。为此,语言工作必须遵循这些基本原则,实行语言平等政策,这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教育公平。基于中华民族及其语言的“多元一体”格局,语言工作要处理好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语言互补和语言竞争、母语使用和通用语兼用、不同语言的共性和个性等关系。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少数民族地区增进民族语言认同要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出发,尊重差异,包容并举,全面、科学地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育和使用,做到增进国家通用语言认同与增进少数民族语言认同的有机统一。因此,新时期的语言工作既要进一步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使用,又要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建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谐共存的适应机制,实现增进国家通用语言认同和增进少数民族语言认同的齐头并进,让不同的语言在各民族之间架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新时代多彩桥梁。

猜你喜欢

民族语言语言文字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少数民族的服装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语言文字规范 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
浅谈如何有效地实施农牧区藏语文双语教学
对合唱艺术中民族语言影响因素的分析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