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丰富“四力”新内涵
2019-11-17本刊评论员黄亮
文|本刊评论员 黄亮
增强“四力” 推动宣传队伍素质大提升
编者按:2月12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战线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扎实开展增强“四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宣传思想战力”教育实践,以提高政治能力为根本,以增强线开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专业本领为关键,以锐意创新创造为紧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宣传思想大提升。
媒体融合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脑袋所想的、眼睛所看到的、笔下所写的和脚下所跑的,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要求媒体人要从“形神兼备”的层面激发出自身更为深厚的脑力、眼力、脚力和笔力。
首先,媒体人的观念要从以前的“我传播什么,用户就接受什么”,转化为“用户想知道什么,我就传播什么”。脑里要秉持用户至上的理念,时刻想到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媒体的用户其实就是人民,用户至上就是人民至上,这与我党办刊、办报、办台、办网站的宗旨是相吻合的。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以灌输和引导的姿态示人,把用户当作教育对象。而在媒体融合时代,这种姿态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广大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比以往更加多样,对知情权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要保障用户知情权,写用户所欲知,言用户所欲言。信息屏蔽只会引发更大的怀疑和猜测,只有了解真相才能激发用户的真正共鸣,进而达成牢不可破的共识。这是理念更新提出的内在要求。
其次,眼睛所看到的,不能像从前一样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以“独家”“首发”等老一套进行自我安慰。早已有人指出,媒体融合时代没有独家新闻。这边刚“首发”,3分钟之内就会全网皆知。读者更关注的不是哪家媒体提早了3分钟,而是谁提供的信息更全面、更深入。在媒体融合时代,平台建设比首发新闻更有生命力。因此,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重平台建设、注重与用户互动。要运用开放、共享、交互的平台思维,用户既是信息的受用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创造者,两头交互作用催生出自由创新和分享的场域。要把“新闻眼”从原来的一个口、一条线,扩大到任何可能成为新闻源的大众身上,把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纳入一体进行考量。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脚力”,体现在信息的动态传播和跟踪上。一条信息发布出去后,不是传播的终点,而是一个更新的起点。在媒体融合时代,传播无边界,多少舆情发生在传播之后。这就要求媒体从业人员以极大的韧性和耐力,一而再、再而三挖掘事件最新的进展。有时,经过发酵和酝酿的次级传播比初次传播的影响更大,如果停止了“行走”和跟踪,则前期的努力就有可能完全被淹没,就会从“先进”变成“后进”,造成半途而废的结果。因此,不断增强自身的“脚力”、增强跟踪深挖新闻的能力,是媒体融合背景下从业人员的必备本领。
面对媒体融合新态势,媒体人的“笔力”不但体现在笔头功夫上,更体现为对新技术的掌握和熟练应用;不但要用笔写报道,更要用镜头、用动画、用网络技术、用大数据、用人工智能、用一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技术来进行灵活多样的表达。因此,技术就是媒体融合下的如椽大笔,补齐“技术短板”、赢得“技术自信”是新媒体人的当务之急。未来,媒体人不但可以生产内容,还可以自主生产渠道,利用新技术拓宽传播渠道。一旦突破技术瓶颈,广阔舞台必将展现在媒体人的面前。
不断提升脑力、眼力、脚力和笔力,是媒体从业者永恒的主题。媒体融合赋予了“四力”更新的内涵,媒体人要紧跟时代步伐,提升新闻报道本领,以更加卓越的“四力”推出更多精品佳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获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