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激活:中学语文教学的五种导入方法

2019-11-17姜媛

老区建设 2019年8期
关键词:孔乙己手艺文言文

姜媛

[提 要]好的课堂导入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钥匙,也是架起教与学互动的桥梁。巧妙利用语文课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启发思维,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真正体现了“激活课堂”的价值。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五种导入方法:披题入文法、信手拈来法、艺术熏陶法、实践操作法、随机应变法的探索研究,将有利于激活课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清代诗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写文章力求一鸣惊人,一堂语文课也同样需要追求这样的效果。一开场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启发思维,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那么接下去层层剥笋般地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本着激活课堂的目的,针对沪教版语文八年级教材选编的课文,尝试使用五种课堂导入方法,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披题入文法

好的文章标题都是作者精心提炼的结果。有的标题蕴涵深刻,让人品味无穷;有的标题清新优雅,让人遐想翩翩;有的标题简洁明了,让人直入主题……以分析文章的标题作为课堂的切入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求欲,产生阅读的兴趣,从而有效把握课文的内容、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吸引读者关注,文章主旨的归纳。”题目的这两个作用对于剖析文章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披题入文”导入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孔乙己》一文,标题太过简洁,学生感觉“披题”无从着手,通过启发学生怎么想怎么说,终于有学生怯生生地说:孔乙己是谁?学生们哄堂大笑,但是看到了亮点:“问得好!孔乙己是谁啊?你们有没有找到孔乙己叫什么呀?”这一问便问住了学生,眼疾手快的学生找到“上大人孔乙己”的描红纸给孔乙己取绰号的 “证据”。再追问:“孔乙己连自己爹妈取的名字都没有人知道,都只知道他的绰号,这说明了什么?”学生马上就接上话:说明没人关心他;大家都瞧不起他;他没有地位……再追问:“既然生下来的名字没人知道,那他死后是不是就有人知道?”马上有很多同学发言:同样没有人知道,因为“大约的确死了”。这下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接下来就有很多问题:其一,“大约死”是怎么回事?其二,他有怎样的特殊身份?其三,谁在嘲笑他?为什么要嘲笑?其四,“的确死”又是怎么回事?其五,他为什么一定会是死的结局?其六,谁逼死了他?……一系列问题被学生“发现”后,孔乙己在自身和社会环境的扭曲下成为封建制度牺牲品的主旨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也让学生明白,孔乙己的悲剧是在笑声中进行的悲剧,他的悲剧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这种“披题入文”的课堂导入方法直接明了,不仅快速调动学生的思维,为解决教学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通过这样的导入训练,学生在阅读其它文章时,也能养成抓住文章题目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习惯。

二、信手拈来法

沪教版语文教材采用单元主题形式编排课文,知识能力呈现了较强的体系,因此在进入新课讲授时,把学生学过的和将要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以点带面,信手拈来,将相同作者、相同主题、相同文体、相同写法等一一带出,既能让课堂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更加突出,又能让学生逐渐形成语文知识能力的完整体系。

教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冰心的《笑》时,通过提示,学生很快就联想到七年级下学期学过一篇关于冰心的文章《〈繁星〉、〈春水〉内容提要》。新课开始,师生回忆在那篇文章中提到的冰心“爱的哲学”三个内核:讴歌母爱、追怀童真、礼赞自然。这点一理清楚,《笑》中三个画面:安琪儿的笑、孩子的笑、老妇人的笑,也随之思路清晰,对冰心的思想有了整体的把握,以后阅读到冰心的其它作品时学生就能做到胸有成竹。这种方式同样适用于学生在不同阶段接触到某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比如六年级学习了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么八年级下册的时候接触到“走进鲁迅”单元,学生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将鲁迅的思想形成整体知识链。

采用这一方法,对教师而言,需要将知识能力通盘考虑,做到“胸中有丘壑”,而非“只见森林,不见泰山”。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网络不仅让我们拥有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也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加多样化的手段与载体。通过短短几分钟的课堂导入,将一些时政要闻、焦点事件、新闻人物及时巧妙地“拈”进课堂,既激发学生兴趣也开拓了学生视野。例如在讲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布鲁塞尔大广场》时,正值上海世博会即将开幕,各大媒体都在介绍各个国家的场馆,在进行这堂课的导入设计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引入比利时馆的介绍:先用幻灯片给出比利时“脑细胞”结构的新颖场馆图片,再配合图片介绍比利时“欧洲首都”的独特地位,作为欧洲三大传统文化——拉丁、日耳曼和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汇聚地和交汇点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样,学生被比利时馆漂亮的结构吸引的同时,也很快懂得了比利时的重要地位和历史意义,将陌生而遥远的异域风情近距离地展现在他们面前,对理解“布鲁塞尔还是一个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繁多的古老城市”有了更切身的体会。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富有魅力的课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能够把少年“拴住”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认识。这里的“拴住”不是禁锢学生,相反是把学生的心思引领到课堂上,在学习中积极思维,在充满智慧的“思维王国”里构建自己的知识大厦。

三、艺术熏陶法

语文是文字的艺术。艺术,可以是旋律优美的音乐,可以是色彩灵动的美术,可以是激情澎湃的话剧,因此语文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呈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语文课堂导入富含“艺术细胞”提供了方便。

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乡愁四韵》,用ppt播放萨克斯吹奏的《回家》,让学生静心欣赏这首曲子,发现当音乐在教室里回响,学生的情绪马上被带动,大家静静地听着音乐,有的同学随着音乐轻轻地朗读起课文。此时,教师没有说一个字,但音乐已经将情感轻轻地传递出来:淡淡的哀愁,轻轻的忧伤后面那浓浓的乡愁。良好的情境在音乐声中悄然创立,这时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刚才的音乐让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纷纷说出“哀愁”“想家”“如泣如诉”“让我想到妈妈”“漂泊,没有归宿感”等等,这样的回答,相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诗人余光中的内心,于是抛出下个问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仅仅是抒发诗人的渴望与亲人团聚之情?还是有更丰富的内涵?伴随着激烈的讨论,自然进入新内容的积极学习。

音乐是心灵的乐章。用音乐导入,从慢慢地浸透中学生体会所描绘的境界,从情境中又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寓教于乐,这就是艺术熏陶的魅力!

采用艺术导入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也要因课制宜,因班而异,过多展示课文内容,有可能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受到局限,另外,当学生上节课是体育课或其他活动,学生正处于兴奋思维难以集中的状态,容易只关注画面声音而不进行思考,效果就适得其反。所以这种课堂导入法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正确把握分寸。

四、实践操作法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一个好的实践操作课堂导入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以最轻松的状态消除对新知识的紧张情绪,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识。

文言文的复习一直是学生和老师都头疼的问题,知识点多,教师填鸭式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是权威的代言人,他以专家的姿态,将各种经验、概念、法则与理论强制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则记忆、背诵这些现成的知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打破传统的讲授方式,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文言文复习课的课堂导入让学生变为 “专家”:根据这些年的文言文学习,按照考卷的样式出一份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议论纵横”的文言文复习卷。其一,抓住重点词语。其二,扣住代表性文言文句式。其三,把握文章中心重点。按照这三点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每小组拟出一份文言文复习卷。学生能自己动手做考卷,既有兴趣,又能学会文言文复习中把握重点的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他们充分享受了从自己的参与中获取知识的快乐。

五、随机应变法

完全按照教师的教案讲授,学生工整地做笔记,这样的课堂只能说是流畅,不能说是鲜活。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有“技巧显示给人的却是无技巧”的境界。有时候教师精心准备的导入,在课堂上遇上突发的问题,可能运用不上,这时需要随机应变。

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外婆的手纹》一文,板书时将“手纹”误写成“手艺”,眼尖的学生马上就看出问题,立马叫起来:“老师,你写错了!是手纹不是手艺。”没想到居然有学生反驳他:“外婆的手纹就是手艺啦!”这时,抛开原来教案设计,将错就错:“是啊!外婆的手纹就是外婆的手艺,可是作者为什么不以‘外婆的手艺’为题呢?”刚才眼尖的学生找到为自己挣回“面子”的机会,马上站起来说:“手艺给人的感觉冷冰冰的,手纹有种温暖的感觉,所以不能用手艺!”继续鼓励道:“嗯!真的有这种感觉!”刚才反驳的学生不乐意了,也站起来说:“可是文中从来没有提到手纹,一直提到是外婆的手艺!”底下一片议论之声,两边都有人支持。时机非常成熟,顺势导入新课:“那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作者究竟为何要将外婆的手艺称为手纹吧。”

“为了使一个青年能够成为明智的人,就必须培养他有自己的看法,而不能硬要他采取我们的看法。”一堂鲜活的课应该是有心灵碰撞的课堂。师生之间平等地对话交流,教师有时显示出“弱势”的一面,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其直接效果就是课堂被真正 “激活”。

好的课堂导入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钥匙,也是架起教与学互动的桥梁。但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实际选择最合适的导入法,而不能一味追求导入的花哨,为导入而导入,喧宾夺主,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使教学的中心内容得不到充分展开,这样流于形式的导入,不仅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甚至有可能使学生丧失学习主要内容的兴趣,那就南辕北辙。

猜你喜欢

孔乙己手艺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老手艺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春·手艺
王子学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