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徽州建筑牌坊的文化探究

2019-11-17任家兴陈又林

老区建设 2019年8期
关键词:牌坊徽州建筑

任家兴 陈又林

[提 要]古徽州建筑文化中,牌坊位列徽州古建筑三绝之一,徽州的牌坊不仅是建筑物,还是石雕、书法、绘画集中的体现物。作为现实直观视角的“立体史书”及古徽州文化的重要见证,建筑牌坊有着深厚的研究价值。从徽州建筑牌坊的内容、材质、形式、等级进行分类详细介绍,探究徽州古建筑牌坊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美学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探寻古徽州牌坊的文化意蕴,追踪到明清先民的生活状况、政治生态。

古徽州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群山环绕、水流潺潺,一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避难圣地、世外桃源。徽州相对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因避战避难的中原人到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明清时期商帮之首的徽商经营的成功为徽州提供了雄厚经济基础;当地好读书、崇尚儒家思想的社会风气等,共同造就了古徽州灿烂的文化。

一、徽州古建筑三绝

(一)古民居

熟悉徽州的人提到古民居,便会想到万马奔腾的马头墙,“四水归堂”的天井,工艺结晶的门窗雕刻。这些独特的地域风格,是徽州民居的重要符号。徽州古民居沿河流而建,聚族而居,秩序井然,风格统一,远观如一幅幅巨大的水墨画。

(二)古祠堂

古徽州人多地狭,当地居民依水系、聚宗族而居。加之以家族为单位搬迁而来的中原居民,造就了古徽州的居住特点。古徽州的宗族文化体现在居住上,表现为聚族形成的建筑群。为了方便管理,也为了祭祀祖先,凝聚家族人的力量,每个家族都会建立祠堂。祠堂是庄严的,是不可侵犯的,是一个家族的核心,族人对祠堂的供奉和尊敬也维护了家庭的稳定,同时对封建秩序的维护起到积极作用。

(三)古牌坊

牌坊,被人们称为活的历史,立体史书,是具有纪念意义的门洞式建筑物,在古代也被称作牌楼。牌坊是统治者为了维护其阶级统治而建立的一种旌表制度。目的就是固化人们的思想,让臣民以自己制定的标准来规范日常行为,同时牌坊也符合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物化所在。牌坊以独特独立建筑的形式深入人心,以艺术的形式进行阐述,民众容易接受。尤其在古徽州地区,人人崇文好儒,私塾遍地;古徽州是朱熹的故乡,程朱理学对古徽州人们影响深刻。建筑牌坊所表达的思想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当时古徽州居民的眼里,能够得到皇帝的旨意从而修建牌坊,对自己乃至整个家族都是一种荣耀。古徽州建筑牌坊也就成了一种光耀门楣、向世人宣扬道德模范的载体。

二、徽州建筑牌坊的分类

徽州地区的乡村遍布着形式多样、繁简各异的牌坊,其表达的文化内涵也各有侧重。

(一)内容分类

按照修建牌坊的内容来看,古徽州的建筑牌坊大致分为六类:功德功名坊、节孝坊、标志坊、陵墓庙宇坊、宗族坊、纪念坊。

功德功名坊:主要为了表彰和纪念为国捐躯、有功之臣、科举中榜、能人义士、乐善好施之人。作为当时世人的楷模,普通民众对取得以上成就的人物是向往的,在民众心中有较高的声誉。功德功名坊还可分为用来歌颂功德、纪念科举功名、表彰乐善好施三类。一种是为朝廷建功立业,有功勋之人;一种是强调科举名分,在科举上拔得头筹之人;一种是慷慨解囊,赈济灾民等善举之人。但在古徽州有很多牌坊是功德和功名合而为一,既有德又有名。

节孝坊:古徽州地区文风盛行,崇尚儒家思想。各家各户又兼以程朱理学的思想为家族家规蓝本,尊敬长辈、以孝治家。一个家庭出现孝子和节妇,不仅人人称赞,也会给整个家族带来好的名声。因此在古徽州节孝极受重视,地方官员也会将“节孝事迹”上奏皇帝,皇帝还会赐建“节孝坊”予以旌表。“节孝”,节者表示贞节,孝者表示孝顺,旨在褒扬妇女亡夫后恪守贞节,孝敬公婆。如果细分,还可分为贞节坊和孝子坊。表彰对象一个是孝子,一个是节妇。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歙县棠樾牌坊群里便有2座表彰“节”,3座表彰“孝”。因为节妇要孝敬公婆,也有孝的成分在里面,所以现在谈到节孝坊,首先想到的便是为亡夫守节的妇女,学术界谈论的也大多是妇女守节的节孝牌坊。在古徽州州府所在地歙县,据调查保存下来的一百多座建筑牌坊,其中节孝坊就占据了三分之一。作为禁锢妇女思想的重要武器,贞节牌坊是打压妇女最好的见证,是封建时期妇女思想的枷锁。这些节孝坊作为文物保留下来,是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的一把钥匙。

标志坊:主要是起到指示、标示作用,对人文、自然环境起到标示,也可用于空间的分割。如婺源篁岭的天街牌坊,篁岭是高居500米山腰中的明清古村落,有一条石板街道,如玉带般横贯村落,将邮驿、酒坊、伞铺、食府等商铺串联成高挂天边的“天街”,建筑牌坊便作为天街入口的标志。古徽州地区也不乏作为地名的牌坊,在村口、集市、建筑园林入口、重要景观节点也有建筑牌坊的身影,彰显着一个地区的气韵和内涵。在现代,一些新修建的景区以及重建新居的新农村也兴建起标志牌坊,图个吉祥和喜庆,增加文化气息。

陵墓庙宇坊:既有标志的作用,也夹杂着纪念的含义。如一些陵墓的入口便是牌坊,庙宇用牌坊作为山门。牌坊的形式不是随意修建,有着严格的规定,五间六柱十一楼仅限于皇帝,普通民众都在这个制式之下。

宗族坊:主要为了凝聚宗族血脉亲情。在古徽州,居民多以宗族群居生活。家族中有人成家但却不是另开府邸,而是新房建在老房旁边,形成连片的大家族。在宗族聚居的盛风下,个人荣辱得失事关宗族的荣辱得失,在强烈的宗族观念下,建造牌坊不仅是彰显家族的实力和威望的选择,也是纪念祖先、感恩生命延续的标志。

纪念坊:主要用来纪念一些主要人物、重大事件。如徽州歙县的龙兴独对坊。在古徽州还有百岁坊,主要用来纪念百岁老人而立的牌坊。从古徽州的建筑牌坊中处处体现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二)建筑材质分类

按照修建牌坊的建筑材质来看,古徽州的建筑牌坊大致分为木牌坊、砖牌坊、石牌坊三类[1]。

木牌坊:是牌坊中最早出现的。正如中国古代的民居一样,木材修筑较为普遍,也最容易改变其造型。在封建时期,木牌坊数量众多,但木制牌坊最大的缺点就是不易保留下来。因此,现存木质牌坊所剩无几。在古徽州最有代表性的木牌坊便是歙县的叶氏木门坊。叶氏为古徽州平民江莱莆妻子,家门不幸正值青春大好年华便开始守寡,并孝敬公婆。叶氏的行为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推崇,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旨为叶氏立坊。现古徽州保存完好的木牌坊仅存两座,另一个为歙县昌溪木牌坊。

砖牌坊:砖砌的牌坊多以坊做门,庙宇、宗祠、宅地的大门用砖砌成门坊,作为入口。此类的砖牌坊,门洞里都有实用的门扇。古徽州的门式坊很少,多见于江西、湖北等地。古徽州更多见于独立的牌坊,更多的在宗祠、庙宇前立坊,不仅仅局限于牌坊的实用性,更注重牌坊带来的声望和表彰作用。现存的砖牌坊如古徽州府所在地歙县黄氏节孝门坊。

石牌坊:如果说木牌坊和砖牌坊是简洁朴素、有风骨气韵,那石牌坊就显得显赫堂皇。在古徽州现存的木牌坊和砖牌坊为数甚少,现存的绝大部分还是石牌坊,原古徽州地区内的一百多座牌坊中,石牌坊就有九十多座。古徽州多山地,故石料丰富,取之不竭。后期的徽州建筑牌坊也均以石材为主,且更易于保护。气势恢宏、高大俊俏的石牌坊也更是具有深度。如古徽州最著名的石牌坊是建造于明万历年间的许国石坊。

(三)建筑形式分类

在封建时期,建筑牌坊的形式不是随意建造,而是根据所受旌表对象的官职和社会地位来建筑不同形式的牌坊,只有帝王的庙宇陵寝是五间六柱,在崇上儒家思想,以入仕做官为最高理想的古徽州人,更是不会僭越,所以我们在古徽州地区看到的大多是两间、三间、四间的牌坊。按照修建牌坊的形式来看,古徽州的建筑牌坊分为两种:柱出头(冲天)式、柱不出头式。柱出头(冲天)式:是立柱高出檐顶的,在古徽州远观四柱冲天,好不威风。柱不出头式:是立柱没有超过额坊,柱不冲天。

无论哪种形式,都会再细分几间、几柱、几楼,间就是立柱与立柱之间的开间,柱是指立柱,楼是指檐顶。如“两间三柱”、“三间四柱七楼”、“五间六柱”等。古徽州地区文风兴盛,人才辈出,在朝廷里做大官的人很多,受旌表的也很多。加之徽商财力雄厚,在古徽州地区树立牌坊日益增多,随着工艺不断发展完善,所建造的牌坊也越来越精美。

(四)等级分类

在古徽州,牌坊林立,有的朴素低调,有的气势恢宏。圣旨牌上的字也不尽相同。除了形式上的分别,还有等级上的区分。但无论哪种形式和等级,都需要得到封建统治者皇帝的允许。有敕建,有圣旨,有恩荣,有御制。

敕建:敕建相对于其他级别来说为最低,一般主人公的事迹突出,但影响范围不是很广。由当地官府向朝廷呈报,得到皇帝的口头批准即可。建造牌坊所需的费用由家族和当地自筹。

圣旨:所受旌表的对象事迹特别突出,由地方官府呈报朝廷,得到皇帝的允准并颁发圣旨批准,建造牌坊所需的费用仍自己筹集。

恩荣:是皇帝主动提出为不凡功勋的人旌表立坊,所需建造牌坊的费用仍需当地出资。能得到恩荣牌坊,已经是荣耀家族,羡煞一方,恩荣牌坊连乡里也会跟着沾光。

御制:在古徽州歙县的棠樾牌坊群里便有一个是御制,名慈孝里坊。御制是最高级别的建造,由皇帝亲自下旨建立,并由国库拨款,不用当地出资[2]。

三、徽州牌坊建筑的文化价值

(一)历史价值

古徽州建筑牌坊是当地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一本古书可能失传、可能篡改。但牌坊耸立在徽州的大地上,我们可以通过牌坊还原当时的历史。如古徽州的贞白里坊,元末修建,现在古徽州州府所在地歙县,是现存最早的牌坊。从元朝到明至清,从牌坊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等就可看出当时的经济文化水平。位于歙县县城南街的一座砖坊——贞烈砖坊,是清朝最后建造的一座牌坊,所受旌表的妇女达到六万五千多人,也是旌表人数中最多的。在贞节烈坊下,万千女性的悲歌在你耳畔响起。

古徽州地区人多地狭,“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从民谣谚语中不难看出古徽州的地形地貌。即便当时重农轻商,但靠农田来填饱一家老小的肚子,还是成问题。唐宋以后,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出现收不敷食的情况。当时古徽州的男子长到十三四岁,父母便会让其外出经商谋取生路。哪怕不是经商的材料,也由不得自己选择,只能外出去打拼。于是便有了当地的俗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3]。这便是徽商的起源。男子外出经商,妇女便在家里撑起一片天,上要孝敬公婆,下要抚育子女,同时还要操持家务。这时便需要有一种东西留住她们,不是物质,更多的是精神层面,正所谓禁锢一个地区的人,先要禁锢她们的思想,而建筑牌坊所表达出来的礼、孝、节,正是固化妇女思想的利器[4]。不管是家中的父母还是外出经商的男子,都希望维持家中的稳定,对于建筑牌坊带来的寓意,尤其当中的贞节牌坊,也正迎合他们的想法。因此,建筑牌坊作为凝固的历史,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研究古徽州的建筑牌坊,不仅是对古徽州文化的探究,更是中华文化的梳理。

(二)美学价值

古徽州是文教兴盛之地,更是被称为东南邹鲁,崇尚儒家思想。正如胡鹏林所著《中国艺术美学》所说,儒家的中和之美,是一种具有极强目的性的艺术追求,是在仁义道德的人生追求过程中产生的艺术精神[5]。中和之美对于中国政治文化和伦理道德有巨大影响。在建筑牌坊的环境空间布局上都是以对称形式建造,形成一个有序的排列,体现这种秩序的美感。牌坊群声势浩大,独立牌坊融合环境,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都体现一种和谐的美。其次在石雕雕刻上,以石料为主的牌坊正是古徽州石雕的艺术载体,同样讲究形式美,对整体性、对称性把握严谨[6]。保护古徽州的建筑牌坊,也是为了更好地探究其中的建筑美学。

四、结语

古徽州文化是中华传统社会文化的典型,传承和保护古徽州文化是当代学者的重要任务。徽州的建筑牌坊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大型建筑的陪衬建筑,没有形成研究体系,近年来开始有学者把目光放在古徽州的建筑牌坊上,作为独立的建筑形式和文化载体来研究徽州的古牌坊,将从另一个侧面展示徽州文化的面貌。

猜你喜欢

牌坊徽州建筑
无梦到徽州
丰碑与牌坊祥云县王家庄
徽州人
中国现存牌坊文化遗迹的地域分异及成因
Chinese Perch:Dream Beauty Portrayedin Art, Poetry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走徽州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断剑坊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