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锡剧的唱腔技法
2019-11-16薛阿珍
摘要:戏剧演唱技法是指戏剧演员演唱、声腔、表演的技术手段与方法。演唱技法也可以从概念范畴上区分唱腔音乐技法和歌唱发声技术方法等不同层面。本文因受篇幅限制,仅就其中的润腔唱法和气息、共鸣等要点展开探讨。
关键词:锡剧;演唱;润腔
锡剧是由单一声腔逐步丰富演变,进而慢慢发展成现在的板式曲调,并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其他姊妹艺术的优秀曲调,逐步形成今天的声腔系统的。
一、锡剧的润腔技法
“润腔就是以曲调的核心音或音调骨干音为主,辅以不同形式的装饰音如颤、滑、连、顿、微、假声等来构成一个完整的音调结构。在这种过程中,其音高、时值、力度、音色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于会泳认为:“润腔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一种创作手段。它是运用各种润色因素,根据指定的内容要求、风格要求,按一定的规律对音乐旋律加以艺术地润色。它有造成特定的风格色彩、表现效果以及在声乐作品中有正词的功能。”
润腔是在固定的旋律上,对音高、时值、力度等加以装饰性变化,形成独具风格特色的旋律以及音调旋法的地方个性特点。润腔作为源自乡野民歌的常用音乐手法,在其融入戏曲音乐的艺术演进中不仅直接被后者吸纳,更成了不同戏曲艺术及其同一戏曲不同角色、行当、唱腔、流派、风格的基本特征。因而,润腔在戏曲音乐中尤为重要,很多艺术家正因为自己的独特润腔,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自成一派,而且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声歌演唱形式中,润腔具有相近或趋同的风格倾向。对此,本人在研究和学唱锡剧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润腔对风格韵味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没有极具个性特色的润腔变化,锡剧也会因此而失去自己的风格特色。
音色性润腔,影响音色的元素包括共鸣腔体、气息。音高性润腔则通过改变音高,使音乐更加华丽婉转,锡剧中最常用的音高性润腔是加装饰音,有倚音和颤音等。如:力度性润腔通过唱腔力度大小,如表达激动性情时力度增强,柔美舒缓部分则力度较小,通过演唱力度的变化使唱腔富有层次变化。速度型润腔则根据剧情发展,通过速度变化表现人物场景和心情。
二、锡剧的气息运用
在锡剧唱腔唱法方面,如何恰当使用呼吸技术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事实上也是所有戏曲唱腔演唱必然面对的重要问题。因为从人声发声原理角度看,气息是声音的源泉,是嗓音歌唱发声的动力源。一个人气息运用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发声,影响声音的品质和质量,而且直接影响情感、表现和风格。唱高音下腹提气,低音往下放气,轻声高音往里走气,偷气是无气似有气,缓气是慢慢用气,大换气是拖腔中停几拍,展足气再唱,总的来说气要舒、要有存劲,唱快板要靠嘴皮劲、气稍浮着点唱。这就是气息的重要性以及用气的方法。
在锡剧的传承过程中,判断一个人唱腔唱得好不好,气息的好坏是非常重要的检验标准之一。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唱要配合表演,不是简单站着发声,所以在身体的运动中唱,对气息的控制要求更高。实际上“丹田之气”就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种呼吸方法要求口鼻同时吸气,使肺部扩张,横膈膜向下,小腹微微向上收缩,与横膈膜形成对抗力量,这个力量也就是支点,也就是戏曲中常说的“天地贯通,气走丹田”。
在实地听锡剧小演员演唱时,不难发现,很多演员不会用气,气息上浮,喉头上提,气吸得很浅,小腹、腰软弱无力,导致脖子、舌根等其他肌肉群紧张用力,肌肉挤压发声,缺乏共鸣,发声位置浅薄,字不正、腔不圆,都是气息控制障碍所致。所以气息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发声、音色、共鸣、吐字等诸多问题,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锡剧的共鸣生成
锡剧旦角音调较高,因此较多使用“小嗓”,小嗓就是假声,但运用小嗓唱旦角,并非必须一律使用纯假声,在实际演唱中还需要结合唱腔、角色、表情需要,在特定的音区使用真假声结合方式,或是在發音中按照一定比例掺入真声。另一方面,旦角演唱无论使用什么嗓音机能,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发声,声音的音色一定要集中、明亮、清澈、纯净,而要想做好这一点就必须要重视共鸣技术的运用与调控。歌唱共鸣的生成主要依靠共鸣器官,人体共鸣腔体分为头腔、鼻腔、咽腔、口腔、胸腔,不同共鸣腔体作用生成的声音效果不同。在演唱高音区以头腔共鸣为主,音色明亮,富有穿透力,此时需适当地打开口腔,抬上颗以及牙关,获得高位置,让气息通畅,音色饱满有韧性。中音区真、假声比例各占一半,各个腔体有效地连接打开,在唱词在口腔不同的发声位置以及高低声区转换时,能灵活调节。低音区以真声为主,多用胸腔、鼻腔、咽腔、口腔。如《推呀拉呀转又转》苏小娥唱段音区较高,演唱时以头腔共鸣为主,其他腔体适当运用调整,以获得明亮通透的音色效果。
总之,在锡剧作品演唱中,还需要注意戏曲唱腔唱法的审美规范,注意遵循锡剧唱腔的嗓音发声方式、方法,更要规范共鸣和讲究音色,而不是简单地依循声乐艺术的歌唱方法,造成音乐和韵味的变异,处理好嗓音发声机能与共鸣调节的关系,有利于更加准确完满地诠释作品。
作者简介: 薛阿珍,常州市锡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