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工作优化与提升

2019-11-16刘金忆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精准

■陈 亮 刘金忆/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精准资助”理念的提出对于当下解决高校贫困生有效资助问题指明了新方向。

一、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

(一)国外研究

国外对于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研究主要为高校贫困生的识别、贫困生资助模式的研究和高校资助政策研究等。如亚瑟在《加拿大贫困生家庭经济收入与助学贷款》一文中探讨了加拿大高校认定贫困生的基本指标及计算公式,并提出贫困生认定对学生独立程度、对家庭预期贡献等因素的考察;克里奇在《奖学金与贫困生补助的长期问题研究》中谈到英国高校认定贫困生主要依据家庭上半年剩余收入以及家庭购房贷款,从而计算出家庭能够承受学生入学费用的金额,从而进行认定与资助;日本则采取结合家庭收入与分类指标相结合的认定方法,实行将家庭收入与分类指标、资产指标等综合认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对于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与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高等教育收费与助学贷款资助模式和混合资助模式,通过政府、高校、社会根据贫困生的具体需要,设立多种具有不同价值取向和实际功能的资助方式,并根据贫困生的实际需要给予多种形式的资助。

(二)国内研究

我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研究起步交往,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贫困生资助问题的研究逐渐起步。如张民选的《对大学生直接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对各国的资助政策及模式做了深入分析对比,提出助学贷款在贫困生资助方面的重要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贫困生的资助视角也由单一的学校转为更广阔的社会,对贫困生资助的政策、措施、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开始更深层次的探索,人们对贫困生的关注不再仅仅是关注其经济物质需求,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隐私权等其他方面的需求。如陈曦的《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因与帮护》、秦建丽的《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都阐述了贫困生心理帮扶的必要性,梁军等学者的《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根本出路:“输血型”向 “造血型”资助模式的转变》文章通过对“输血型”贫困生资助模式的弊端进行分析,提出加强贫困生能力培养、加强心理上的解困的重要性。

二、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识别不够规范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贫困生认定和审核工作仍是通过个人提出申请和提供相关的贫困证明材料、班级民主评议、辅导员审核、学校资助部门审核几个步骤完成。尽管经过了层层审核,但仍存在一些漏洞。首先学生在当地开具三级贫困证明时,部分地方政府机关在执行贫困认定工作过程中,不负责,上级政府部门很轻易的对下一级政府部门盖章的证明进行二次盖章,不经核实,轻易下定论;其次部分同学在遇到资助这类与金钱相关的事项时,为了一己私利,会在申报时弄虚作假,做出虚假申报,导致贫困证明的真实性很难有效评估;再次某些真正困难的学生由于性格内向自卑不愿意主动说明自己的贫困情况而放弃申请;最后,贫困生资格申请及其认定工作主要由班级认定小组及院系辅导员来开展,在进行贫困对象认定时容易受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出现误判,种种因素都导致对资助对象识别的精准性不足,从而影响资助工作的实效。

(二)贫困生心理资助缺失

大多数贫困生来自于落后地区的农村区域,父母的知识文化水平低,工作收入不高;也有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父母离异或是来自单亲家庭甚至是孤儿导致贫困;还有部分学生因家人有重病导致贫贫困等等。各种各样的复杂原因也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态比较复杂,心理存在一定的缺失,存在自卑、交际困难、不自信等问题。而高校的资助工作往往注重对这些贫困生的经济资助,而忽略了对他们精神、心理上的帮扶。

(三)贫困生能力上培养不足

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贫困生赚取生活费用、锻炼能力的主要方式,是贫困生课余时间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宝贵机会。当前大部分高校针对贫困生都提供了勤工助学的岗位,但仔细研究会发现,这些勤工助学岗位绝大部分集中在教室及实训室卫生打扫、食堂收拾餐具、帮老师收发通知、文件等工作,都属于一些纯劳动力输出岗,技能含量偏低,对于贫困生的专业知识的实践与综合素养的培养不足,甚至有些贫困生因这些兼职时间问题而耽误自己的学业,在学习上无缘各类评奖评优。

三、高校贫困生精准化资助的优化与提升

(一)依托大数据,增强对贫困生的精准识别度

新时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数据管理成为核心竞争力,大数据也为人们生活状况的方方面面提供更为客观的展示,这也为高校贫困生的精准化认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大数据凭借其海量数据与技术优势能够准备识别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确保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搜集贫困学生的数据:首先,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信息,可以通过学生的食堂饭卡消费、校园超市消费以及生活、学习用品的消费数据来大体掌握学生的消费水平;其次可以通过搜集学生家庭成员的组成、就职单位信息、家庭年收入情况以及家庭建档立卡信息,来了解学生整体收入水平;最后可以通过班级班委、舍友等人群的客观评价,掌握学生的其他兼职收入与消费情况,转化为可量化的客观数据。

(二)联合心理健康中心,做好贫困生心理问题精准识别与疏导

心理帮扶作为高校贫困生资助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贫困生的人格养成、个人发展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的资助管理部门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共同协助,完成对贫困生的心理帮扶工作。资助管理部门负责对贫困生进行认定与经济资助,对贫困生进行建档立卡,准确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需求,了解贫困生心理问题与家庭概况等信息,做到“扶贫先扶智, 扶智先扶心”的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则根据资助管理部门提供的信息库,对有需求的贫困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分类、整理,精准把握贫困生的具体心理问题类型,制定相应的心理咨询安排与帮扶措施。

(三)搭建多维度锻炼平台,精准提升贫困生实践能力

高校的资助工作除了在贫困生的经济层面给予资助,更应该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断的推进精准化的资助育人工作。首先,作为高校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专业技术勤工俭学岗位,让贫困生在学有所余之时通过勤工俭学的锻炼,实现专业素养与能力上的提升;其次,通过和校企合作单位的联合培养,把一部分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输送至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学习实习,让贫困生提前将所学知识的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提升贫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最后,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与就业创比赛活动,引导贫困生积极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与实践能力,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创业,达到将校内短期帮扶转化学生成长长期收益的效果,实现精准资助的目标。

四、结语

构建与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帮助贫困大学生从物质上、心理上和能力上真正脱贫,实施贫困生精准化资助是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校园、培养感恩、自强的优秀大学生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社会全面健康的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精准识别资助对象的基础上,把经济资助、心理帮扶与能力培养平台搭建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把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主线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对受助学生的教育中,以此来提升资助工作的实效,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受助思源、学会感恩、回馈社会。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精准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精准扶贫二首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