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服务型”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2019-11-16徐红静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服务型秘书管理体系

■徐红静/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教学管理观念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型教学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一切教学管理工作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教学管理的方式是否合适。教学管理的方式应该由“管理学生”变为“服务学生”,相对应的管理者的角色也应转变为服务者。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者应积极为学生服务,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做到权为学生所用、情为学生所系、利为学生所谋。

“以学生为本”的服务型教学管理还应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管理变为积极主动的自我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创造性,使自己得到全面的自由的发展。

(二)树立“以教师为本”的服务型教学管理理念

“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管理应该关心教师,了解教师,尽量满足教师各方面的需求,将教师的意愿作为教学管理的出发点。高职院校应努力营造平等、公平的人文氛围,为教师自由的、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平台,让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育教学改革目标成为教师个人发展的目标。

“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管理应弱化行政权力,强化教学权威,这是突出高职院校教师主人地位的关键。教学应在教学管理中有必要的教学自由和自主权利,这样才能不断创新发展。另外高职院校教师还应有知情权、发言权和决定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学管理进入良性循环。

二、树立刚柔并济的教学管理理念

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并不是完全取代刚性管理。完全否定刚性管理,学校的运作就会瘫痪和混乱。只有刚性而没有灵活的柔性教学管理,学校发展将缺乏活力和动力,学校的发展速度会随之收到影响。因此,高职院校目前大力提倡“刚柔并济”的教学管理理念,这将更加适合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实际二. 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教学管理体系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起始环节。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必须重视品德、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培养新世纪合格的创新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体现学生德智体的综合要求,注重以协调发展能力和素质的原则,体现不同层次培养方式及特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在短时间内要保持相对稳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后,教学管理部门应当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作出具体安排,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督和控制,最后总结实施情况。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社会实践。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遵循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功规律,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构建课程体系应坚持以学生为本,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设课程中应增加选修课比例,精简必修课,增加实践性课程占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加灵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管理运行要坚持“以师生为本”

高职院校课堂管理应发挥师生的主体意识,要保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自主权.课堂教学不需要遵循固定的程序。教师的课堂组织形式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课堂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应注意个性化教学的应用,善于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自主确定教学手段。

“以师生为本”的教学管理应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自由的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更新观念,采取师生双向互动,提倡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双向互动,在课堂上形成平等合作的关系,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各种思想和创新观念,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进行探索和实践。

三、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教学管理体系

传统的高职院校刚性教学管理体制与日益发展的高职教育的要求不适应,难以因材施教,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教学管理体系。

(一)“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教学管理体制要求师生参与教学管理制度的修订和监督执行

高职院校教务处是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者,要充分认识到教师个人参与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修订的重要性,重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以实现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目的,使教学管理体系更加民主化、科学化。

创新性教学管理体系应让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这也是当前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学生,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时,首先要认真调查研究学生的需求,与广大学生建立定期、及时的联系,收集学生需求信息,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

(二)建立充分尊重老师的教学管理体系

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体系的要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因此,在制定和实施教学管理制度时,制度本身一定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考虑教师是情感丰富的人,其管理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在教师管理中,学校领导也要充分重视教师的管理者身份,努力体现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改革传统的刚性教师管理体制,逐步建立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管理新体系。

“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教学管理体系不应过分强调科学管理、量化评价和以严格的制度约束教师,严重阻碍了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应减少制度限制,允许教师在其授权范围内决定自己的工作内容、方法和进度。

学校管理者要充分信任教师,对教师要宽容。当教师犯错或工作效率低下时,不应一味责怪,而应尽可能地给予他们关怀、指导和帮助。例如,在认定教师的教学事故时,教务处首先要考虑老师个人的尊严,不要在公共场合或一些重要的学校级文件中体现。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刚进入学校,缺乏工作经验,应该允许他们犯错,知错能改,才能有进步。学校不应该盲目地、不分青红皂白地追究责任,而应该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并改正错误。

四、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教学秘书队伍建设

(一)充分理解和尊重教学秘书的工作

学校领导要理解和支持教学秘书,关心其工作,解决其实际的工作困难,让其保持健康向上的工作情绪。学校要肯定教学秘书的成绩,为教学秘书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让教学秘书对工作有归属感。

(二)鼓励教学秘书参加培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学秘书在职学习,提高其理论研究、工作研究、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是建立岗前培训制度。建立岗前培训和考核制度,使新的教学秘书能够系统地学习教育管理、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高等教育、管理基础等各种高等教育管理课程,同时了解高职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规律。二是制定教学秘书培训交流计划。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的基层骨干力量,必须不断学习,完善知识储备。高职院校应为教学秘书提供培训的条件和培训信息,学习交流,吸收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强激励机制,增强教学秘书的岗位吸引力

绩效考核是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学校要对在教学管理研究方面有突出工作表现和成绩的教学秘书,应给予学校岗位津贴,晋升为一等,优先进行职称评定。评估、提升和评估。他们的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业绩突出,应该受到表扬和奖励。

针对教学管理人员建立一系列的专业技术职称。对从事教学秘书岗位超过十年以上的,在管理实践中取得成绩的教学管理人员,学校在评价其专业水平时,应当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这样教学秘书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工作得到学校的肯定和认可,可以充分调动教学秘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猜你喜欢

服务型秘书管理体系
中国服务型制造大会在杭州举行
水利水电工程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
秘书不在 等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刘国中: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领导身边的秘书帮
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探索与启示——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为例
我的商务秘书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