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复习课之我见河北

2019-11-15高明辉马良

关键词:复习课小学数学

赵 锐 高明辉 马良

摘   要:复习课是对旧知识的归纳整理再利用,需要学生在头脑中构建知识网络,以促进后续的学习。教师要上好复习课,要做到明确复习目标,关注学生层次;沟通知识联系,使学生主动参与;设计分层次习题,注重深化提升,将重点放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归纳整理;分层次练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5-0034-02

复习课在小学教学环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教师关注的重点多在新授课,复习课成了可有可无的“冷板凳”。尤其在公开课上,几乎看不到复习课的身影。教师借鉴不到经验,只能凭借自己的教学积累,让知识简单重复,为复习而复习,为成绩提高而复习。题海战术的复习课,教师抱怨没有效果,学生抱怨课堂没劲,整堂课索然无味,教师不愿上,学生更不愿学。那么如何才能让复习课变得有声有色,同时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旧知识呢?笔者就自己的积累做了浅析经验,整理了复习课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明确复习目标,关注学生层次

复习目标是从全体出发,在关注每个学生现有的经验水平、知识掌握程度后结合教师的主观理解制定多维目标。在课上教学时教师应及时抓住课堂中的亮点,创造宽松、和谐、富有趣味的课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复习课中来。

比如在“单位换算”复习课,教师课前就开始布置作业:将学过的所有单位进行分类整理,写出他们的关系。上课时,请部分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小组整理,请小组代表进行板演。学生展示的结果如下:

1.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2.面积单位:平方毫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

3.重量单位:克、千克、吨;

4.体积单位:立方毫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5.容积单位:毫升、升;

6.时间单位:秒、分、时、日、月、年;

7.人民币单位:分、角、元。

之后,请学生认真观察,找找规律,这时,教师将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移到长度单位的下面。学生面面相觑,教师此时让同学们写出单位之間的进率,同时表示:“这么多进率,太难记了有没有好的方法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很快就有同学举手:“我们只需记住长度单位的进率就行了。因为面积单位是长度单位×长度单位得到的,所以进率就是10×10=100;体积单位是长度单位×长度单位×长度单位得到的,所以就是10×10×10=1000。”其他同学立刻恍然大悟,明白老师挪动的目的。此时课堂中充满欢声笑语,学生的妙招接连不断。

二、沟通知识联系,学生主动参与

小学生知识面窄,不能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知识重组、串联,引导学生将独立的知识点连成片,结成网,变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把准备时间放在课前,既要做到有效指导,又不能越俎代疱。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相互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对重、难点适时进行点拨,并积极参与到学生小组探究活动中,及时发现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对问题的不同认知。教师讲的少了,学生参与的多了,复习课的主动权转到学生手中。

如复习图形时,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整理学过的图形,画出形状,标注出每部分的名称。课上在学生展示过后,教师开始提问:“图形的周长是什么?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求?图形的面积是指什么?又怎么求?”同时在旁边画了几个不规则图形,“生活中这样的图形很多,你又该怎样求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呢?”学生经过讨论后通过教师给出的数据独立完成解答。复习课的参与情况比新授课还要多,还照顾到每一名学生,课堂效率也提高了。

三、设计习题分层次练习,注重深化提升

复习课中的练习环节既是学生对已学知识再次提升的过程,又是智力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设计和运用分层次的习题,做到一题多点,同时注重习题的多样性,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兴趣。“玩中学,学中玩”的复习方法也会让他们把容易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如复习利用图形的周长、面积、表面积、体积、容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教师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整理学过的图形并画出来,在下面写出对应的周长、面积、表面积、体积、容积公式。课堂上,教师只设计了一道习题:李大爷喜欢养鱼,他想要做一个鱼缸,鱼缸的长是10分米,宽是8分米,高是15分米。教师用屏幕出示问题一:做一个底面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这个问题让一名待优生回答,他很快就说出了答案:底面就是求长和宽的乘积,所以就是10×8=80(平方分米)。然后教师出示第二个问题:做这个鱼缸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选择了一名中等生来回答:做鱼缸不需要盖子,所以只求5个面的面积即可。所以列式10×8+8×15×2+10×15×2=620(平方分米)。紧接着教师再次出示问题三:在鱼缸放水,水面高12分米,李大爷在鱼缸放了多少升水?有同学开始皱眉头,这时立即分组讨论:要想求出多少水,我们应该知道哪些条件?讨论后两名小组长到黑板板书:10×8×12=960(立方分米)=960(升)。解题思路:鱼缸的长宽就是水的长宽,水面高度就是水的高,利用长方体体积公式长×宽×高就求出了水的体积。教师再次加大难度,出示问题五:李大爷买来五条鱼,放到鱼缸里,水面上升了3分米,这些鱼的体积是多少?经小组讨论后有同学回答:“10×8×3=240(立方分米)。水面上升是放进鱼的缘故,所以上升的水就是鱼的体积。”这样的一道多问习题由简入难,逐层加深,照顾到了每个阶段的学生,一题多点,把知识又融合到一起,极大地提高了复习效率。

如果说,新授课是栽活一棵树,复习课则是育好一片林。真正上好一节复习课,教师决不能按部就班、墨守成规,而应授之以渔,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要打破沉闷,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新型复习课,让复习课成为他们新的旅程!

猜你喜欢

复习课小学数学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
谈谈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复习课
在趣味情境中构建知识体系
追求高效的数学复习课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