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口素质与生活水平差异问题研究
——以河北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政策研究为例
2019-11-15刘梦
刘 梦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350000)
一、引言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加重。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的13.26%[1]。截止2018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较2017年增长了859万。伴随我国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不断提升,但生育率却接连走低,新生婴儿的数量严重减少,年轻劳动力日渐缺乏,老年负担系数逐年增加。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素质呈现出持续走低的趋势。在身体素质、智力状况、文化水准、劳动能力这四个因素上,城镇与农村的老年人口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同时,城乡二元化结构直接导致我国城镇与农村老年人口生活水平相差较大,具体表现在实际收入、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居住状况、闲暇时间占有量和结构、卫生保健和教育水平多个方面。
二、河北省老年人口素质与生活水平差异调查
河北,简称冀,省会石家庄,面积为18.88万平方千米。辖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沧州、邢台、廊坊、承德、张家口、衡水、秦皇岛等11个地级市。根据河北省统计局公布的全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5~64岁人口为53841435人,占74.93%;65岁及以上人口为5919726人,占8.24%。与第五次人口普查进行对比,0~14岁人口比例降低了5.95%,15~64岁人口比例上浮了4.76%,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浮了1.19%①。
本次调查通过发放一定数量的问卷进行定量分析,问卷主要涵盖的基本内容包括:老年经济水平、消费水平、养老保障水平、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几个方面。
在进行问卷发放的过程中,由于被调查群体为老年人口,所以调查起来难度较大,因而还采用了访谈法。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51份,回收241份,有效问卷有215份,回收率为96%,有效率为89.2%。
(一)老年生活水平差异
本次调查问卷以现实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结构、劳动和生产条件、社会服务、闲暇时间的占有量和结构、卫生保健和教育程度为权衡指标。问卷赋值中,Q3中1=城镇,2=农村;Q8中1=500元以下,2=1000元以内,3=1001~1500元,3=1501~2000元,4=2001~2500元,5=2001~2500,6=2500元以上。
表1 不同户口性质下的老年人口月均总收入状况
表1数据表明,城镇老年人口月均总收入的均值为4.28,大致为2141元;农村老年人口月均总收入的均值为2.77,大致为138.5元;总体的样本均值为3.46,大致为1731元。显而易见,城镇老年人口月均总收入明显高于农村。调查发现,这是因为农村老年人口的收入相对不稳定,社保也相对匮乏,因而农村老年人口的月均总收入水平相对偏低[2]。
表2 同户口性质下老年人口月基本生活消费支出状况
表2数据表明,P为0.000,具有显著性(小于0.05)。月基本生活消费支出为500元以下和1000元以内的农村老年人口数量远大于城镇老年人口数量。月基本生活消费支出为1000~3000元以下,城镇的老年群体数量大幅度高于农村老年群体。摒弃其他影响要素外,大致可以认为,农村老年群体的生活水平较城镇老年群体差。
表3 不同户口性质下老年人口体检状况(%)
表3中数据中,P=0.00(小于0.05),表明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体检频率在一年一次的城镇老年人口数量为79,占所调查城镇人口数量的80.6%,体检频率在一年一次的农村老年人口数量为53,占所调查农村数量的45.3%;几年一次的农村老年人口比重远大于城镇;从不体检的农村老年人口数量约是城镇的7倍。近些年随着农村医疗保障的不断改进,农村老年人口的体检意识已经有了逐步的增强,至少一年体检一次的农村老年人口比例近年来逐步提高,但是由于经济条件和保健意识的差异,农村老年人口的体检情况与城镇相比较差,说明农村老年人口的卫生保健主动性与警觉性较差,对定期体检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
表4 不同户口性质下老年人口对当前生活水平的自我感知
根据表4数据,户口性质与对目前生活水平的自我评价具有统计上显著的正相关(r=0.158*,P=0.013),即城镇与农村户口下的老年人口在对生活水平的主观感受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自认为目前生活水平很宽裕的城镇老年人口占城镇老年样本数据的11.2%,农村老年人口仅仅占农村老年样本数据的5.1%,城镇约为农村的2倍。自认为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和大致够用的城镇老年比例大于农村,但相差较小。有些困难和很困难的农村老年人口比例约是城镇的3倍。很富裕和很困难属于自我评价的两个两极分化的阶段,在这两个分化的等级中,城镇与农村的比例差距较大。表明农村存在生活水平贫困现象的老年人口数量多于城镇,而城镇生活水平非常优越的老年人口数量大幅度高于农村。由此可见,城镇与农村老年人口在个人经济水平与精神水平上依旧存在较大程度的不平衡现象,不容忽视。
总体来看,月均收入、月基本生活消费支出、体检情况和对目前生活的满意度四个方面对老年人口生活水平有比较明显的影响(P=0.000),农村老年人口生活水平比起城镇老年人口仍有较大的差距。农村老年人口的实际收入水平总体与城镇相比偏低,城镇老年人口消费水平明显较高,且城镇老年人口的娱乐与精神消费水平远高于农村;劳动力享有的社会和生产条件方面,城镇要远好过农村;社会服务的发达程度上,城镇老年人口享受的社会服务也较多,较优质;闲暇时间的占有量和结构方面,城镇老年人口的闲暇时间更为充实,娱乐时间较多,而农村老年人口的闲暇时间比较单一枯燥;农村老年人口定期体检和卫生保健的意识总体较城镇老年人口差;教育水平上,城镇老年人口的学历学识显著高于农村。
(二)城乡老年人口质量差异
如今,老年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庞大,已然成为世界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肆虐下,老年群体的质量呈现走低的趋势。我国更是存在老年人口基数庞大、数量众多、老龄化严重等问题。
老年人口大多患有疾病,体质较差。研究通过对患病情况与户口性质进行交叉分析,发现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病、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肾病的城镇老年人口的比例均大于农村老年人口,而患有癌症与肝病和慢性病的人口比例没有明显差异,无疾病的城镇老年人口比例略高于农村。这表明,城镇老年人口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高于农村,医疗和卫生条件较好,但城镇老年群体的体质比农村差。因此,提高老年人口身体素质迫在眉睫,从社会经济、医疗健康保障和社会政策等方面破除城乡二元壁垒是当务之急[3]。
表5 户口与受教育程度相关分析
表5数据表明,户口性质与受教育程度统计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431**,p=0.000),即户口性质与受教育程度之间有显著差异。初中以下学历的农村老年人口远大于城镇老年人口,学历为高中和本科的城镇老年人口比例远大于农村老年人口,本科以上学历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初中及以下的低学历老年人口农村居多,中高等学历的城镇老年人口居多。在我国城乡二元化的格局下,城乡的国民教育条件和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老年群体的受教育水平较低,文化水平同样偏低。农村老年人口本来所受教育很有限,大多没有机会学习到更多文化知识,加上以体力劳动为主,原有的知识也逐渐荒废[4]。
表6 老年人口退休前从事行业情况(%)
根据表6数据,P=0.000,具有显著性(小于0.05)。退休前为农民的农村老年人口占所调查所有农村老年人口的73.5%,退休前为农民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所调查所有城镇老年人口的6.1%,退休前为个体户、机关干部、乡镇企业职工、国企职工和财产收入的城镇老年人口比例均大幅度大于农村老年人口。通过比较可以得知,农村老年人口退休前大多从事农业,所需劳动技能水平较低,核心智能水平也偏低。城镇老年人口退休前大多从事个体或是企业职工,少数从事财产收入行业,根据这个行业分布不难发现,城镇老年人口退休前工作普遍需要较高的劳动技能,工作中所需要的智能水平也较高。
总体来看,受教育程度与退休前所从事的行业两个方面对老年人口素质有比较明显的影响(P=0.000)。城镇老年人口的文化程度较高,但是身体素质较差,劳动技能水平较高,智能水平较强;农村老年群体的文化水平较低,身体素质略强于城镇老年群体,但是劳动技能和智能水平比较差。可见,两种户口性质下的老年群体人口素质差距不容小觑。
(三)生活水平与人口素质
研究主要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比较人口质量的两个方面(受教育程度、退休前从事行业)分别对生活水平的影响,检验各因素的显著程度。
1.自变量、因变量的选取
(1)自变量的选取
自变量的描述统计如表7所示。
表7 自变量的描述统计
(2)因变量的选取
研究选取了月均总收入、月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居住面积、体检情况、生活水平的自我评价等代表生活水平的几个方面,采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表8是对因变量的描述统计。
表8 因变量的描述统计
2.人口素质对生活水平的影响
为了检验老年人口素质对生活水平的影响程度,本研究将从教育程度、从事行业两个方面进行逐步回归。
表9 方差分析(ANOVA)
表10 模型摘要(ModelSummary)
由表10可知该模型的相关系数R为0.561,判定系数(RSquare)为0.315,调整判定系数(AdjustedRSquare)为0.308。由此可得出该模型属于中度的预测力,即表中的两个变量能联合预测老年生活水平30.8%的变异量。
表11 回归分析中的系数(Coefficients)
通过表11可以看出,“教育程度”“从事行业”两个变量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T值分别为6.394、3.922,P值均大于0.05。因此,可认为“教育程度”“从事行业”的回归系数有显著意义,也就是说,“教育程度”和“从事行业”可解释预测老年生活水平。从而得出直线回归方程为:
Y=10.527+2.087×1+0.508×2
从模型中各个变量的解释量来看,“教育程度”层面的预测力为最佳,其回归系数为2.087,次之是“从事行业”层面,其回归系数为0.508。
三、结论
1.让农村老年人口看病不再艰难
调查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农村老年人口与城镇相比,看病更不方便。目前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城市,但是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却一直严重滞后[4]。农村的医疗卫生和保健水平比较不完善,基本社会保障方面更是严重匮乏,公共设施和质量都远远落后于城市。
看病难、缺医少药和看不起病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村老年人口为此承受着更为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应重点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确保农村老年人口可以及时接受治疗。
2.提高农村老年人口的保障水平
大月亮,细月亮,哥哥在堂屋里学篾匠,嫂嫂在厨房里蒸淘饭,淘饭蒸得喷喷香。不把得哥哥呷,不把得哥哥尝,提起袋里撞你咯娘。
1978年以来,国家的行业构成有明显的改变。各行各业的劳动力也在不停流动。随着农村适龄劳动力纷纷流向城市,以农村老年人口为主的“空巢家庭”愈来愈多[5],大大削减了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发生在国家经济水平还不够高的大背景下,社会养老条件不完善,相关管理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目前,我国仍然没有形成完备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因此,应多借鉴他国经验,通过推广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体制。
3.更多的人文与精神关怀
近些年,城市老年社区活动蓬勃开展,各种休息、娱乐、学习的场所极大地满足了城市老年的精神层次的需要。但是农村社区活动却严重匮乏。农村老年人口闲暇时间更多选择聊天和看电视,比较单一枯燥。国家及当地政府应该多给予农村老年人口更多的人文与精神关怀,如定期组织民间艺术进农村等文艺演出;定期走访“空巢老人”,增加年轻人与老年人的沟通机会;为身怀绝艺老年人开办技艺传授班等。
4.实行城乡统一的大病医疗保险制度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对于老年人口来说,大病意味着巨额的医药费,为自己和子女的家庭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国家需要严格监控和彻底执行大病医保制度,并及时进行监察与监督,对于农村大病医疗的实际情况更应该及时跟进,确保城乡老年人口都可以平等的享受该项制度带来的福利。
5.人口质量带动生活水平
本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质量对生活水平有显著的影响。因此,通过提升老年人口质量带动、提升老年生活水平,也是一种改善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6.提高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金发放数额
农村老年人的收入近年来增幅较缓,但是支出的增幅却逐年攀升,农村可用于投保养老的节余资产也越来越少;而目前,我国社保体制仍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农村社保待遇相较城市较低。因此,应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金发放数额,缩小社保体制城乡二元化差距,真正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6]。
注释:
①河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河北省统计局,2011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