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皮腠神气变生理论指导的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2019-11-15周英丽张少君王渭玲秦瑛穆欣

关键词:神气带状疱疹炎性

周英丽,张少君,王渭玲,秦瑛,穆欣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西安710061)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皮肤病,有较强的嗜神经性[1];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AP)是老年人常见的皮肤病,包括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AHN)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其中以PHN较常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2-3]。研究表明,激素、抗病毒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ZAP患者临床症状,但长期运用,给病人造成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4]。研究证实,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是一种与神经持续性疼痛密切相关的炎性因子;而中医针刺疗法能够以细胞的“生物应答”反应为基础提升免疫功能,有消炎、镇痛的作用、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5-6]。为此,笔者采用皮腠神气变生指导下的疼痛带循络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期望为该疾病的优化治疗提供借鉴。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208例ZAP患者纳入本研究,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4例。观察组,男55例、女49例;年龄29~60岁,平均(47.64±4.47)岁;发病时间 2~11 d,平均病程(5.23±0.42)d;发病部位包括:胸背部53例,腰腹部51例;皮损面积(57.89±5.67)cm2。对照组,男 53 例、女51例;年龄 31~62岁,平均(48.12±4.57)岁;发病时间 2~12 d,平均病程(5.67±0.45)d;发病部位包括:胸背部50例,腰腹部54例;皮损面积(57.12±5.47)cm2。2组患者一般情况均基本一致(P>0.05)。

1.1.2 诊断标准 西医学诊断标准:根据《皮肤性病学》[7]中相关标准诊断为AHN患者①存在皮肤烧灼感即刺痛后出现皮疹;②存在带状分布的绿豆大小,水泡样皮损,破溃可成片;③存在自觉无法忍受的剧烈疼痛,且当皮疹消退后遗神经痛越发明显。

中医学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8]中相关标准,诊断为气滞血瘀型ZAP的患者,患处疼痛不止,舌苔白,质暗,脉弦细。

1.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③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伦理委员会批文号:院D-09839。

排除标准:①合并PHN;②疱疹未消退者;③合并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肾损伤者;④妊娠或哺乳期者;⑤晕针或对针灸排斥者。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心理治疗,鼓励患者自我监督和自控,逐步改变患者对该病的认识,能够正确认知,早诊治,早预防,防止急性疼痛慢性化。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普瑞巴林(重庆赛维药业有限公司,批号 2012091298、2014121109及2016021209),1 片/次,3 次/d,连续治疗 14 d。

1.2.2 观察组 观察组给予中医综合疗法。

①首先根据患者的发病部位进行围刺,常规消毒,使用长度40 mm,直径0.3 mm的毫针在发病部位周围约0.5寸处进针,进针深度约为0.5寸,针距为1寸,留针30 min后出针;出针后采用1号罐对围刺进针部位进行拔罐,留罐10min后起罐,1次/2d,连续治疗14 d。

②中药:方剂组成包括红花10 g、大黄10 g、五灵脂 10 g、穿山甲 10 g、地龙 10 g、当归 10 g、蜈蚣6 g、蒲黄 6 g、冰片 6 g、全蝎 6 g,以水煎煮并浓缩至200 mL后服用,1次/d,连续治疗14 d。

1.2.3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显效:患者疼痛症状均消失;好转:患者疼痛症状基本消失但偶有发生;无效:未达有效标准。有效率=(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病例数×100%。

1.2.4 观察指标 2组患者疼痛相关指标[9]治疗前后,分别评价2组患者疼痛相关指标,主要评价对象包括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分级指数(PRI)及现有疼痛强度(PPI),其中 VAS、PRI及 PPI评分总分均为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

2组患者睡眠质量相关指标[10]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分别评价2组患者睡眠质量相关指标,主要评价对象包括入睡时间评分、睡眠质量评分、睡眠时间评分、睡眠障碍评分及睡眠效率评分,上述评分项目总分均为3分,分数越低表示该项睡眠指标越好。

检测2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含量 治疗前后,分别抽取2组患者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其中炎性因子含量,主要检测指标包括IL-6、干扰素(IFN)-γ、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

检测2组患者外周血免疫功能指标含量 治疗前后,分别抽取2组患者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中 CD8+、CD4+及 CD3+含量,并计算 CD4+/CD8+数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疼痛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VAS、PRI及 PPI评分均基本一致(P>0.05)。治疗后,2组上述疼痛相关指标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2.3 2组睡眠质量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入睡时间评分、睡眠质量评分、睡眠时间评分、睡眠障碍评分及睡眠效率评分均基本一致(P>0.05)。治疗后,2组上述睡眠质量相关指标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2组患者疼痛相关指标比较 (分,±s)

表2 2组患者疼痛相关指标比较 (分,±s)

注:与对照组比,*P<0.05;与治疗前比,#P<0.05。

组别 时间 n V A S P R I P P I观察组 治疗前 104 6.65±0.67 5.74±0.57 7.54±0.76治疗后 104 1.23±0.15#* 2.45±0.25#* 2.61±0.26#*对照组 治疗前 104 6.77±0.69 5.71±0.59 7.53±0.77治疗后 104 4.56±0.37# 3.97±0.39# 4.20±0.43#

2.4 2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含量比较 治疗前,2组 IL-6、IFN-γ、hs-CRP及 TNF-α 均基本一致(P>0.05)。治疗后,2组血清炎性因子含量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5 2组患者外周血免疫功能指标含量比较 治疗前,2 组 CD4+/CD8+、CD8+、CD4+及 CD3+均基本一致(P>0.05)。治疗后,2组上述外周血免疫功能指标含量均得到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5。

表3 2组睡眠质量相关指标比较(±s)

表3 2组睡眠质量相关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P<0.05;与治疗前比,#P<0.05。

组别 时间 n 入睡时间 睡眠质量 睡眠时间 睡眠障碍 睡眠效率观察组 治疗前 104 1.74±0.17 2.68±0.27 2.41±0.25 1.94±0.19 2.31±0.25治疗后 104 0.45±0.04#* 0.43±0.04#* 0.47±0.04#* 0.31±0.04#* 0.54±0.05#*对照组 治疗前 104 1.71±0.15 2.70±0.29 2.52±0.26 1.99±0.20 2.23±0.26治疗后 104 0.93±0.10# 1.25±0.13# 0.81±0.09# 0.86±0.09# 1.41±0.13#

表4 2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含量比较 (±s)

表4 2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含量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P<0.05;与治疗前比,#P<0.05。

组别 时间 n I L-6(p g/L) I F N-γ(n g/L) h s-C R P(m g/L) T N F-α(n g/L)观察组 治疗前 104 80.43±10.84 3.23±0.51 44.46±4.32 52.51±6.83治疗后 104 60.12±7.12#* 2.01±0.32#* 10.83±1.18#* 23.06±3.34#*对照组 治疗前 104 80.36±10.61 3.12±0.50 43.69±4.35 53.16±6.78治疗后 104 68.51±8.27# 2.51±0.41# 25.37±2.84# 33.73±3.91#

表5 2组患者外周血免疫功能指标含量比较 (±s)

表5 2组患者外周血免疫功能指标含量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P<0.05;与治疗前比,#P<0.05。

组别时间n C D 4+/C D 8+C D 8+(%)C D 4+(%)C D 3+(%)观察组 治疗前 104 0.92±0.07 27.89±2.75 25.67±2.57 53.45±5.13治疗后 104 2.34±0.25#* 15.67±1.49#* 36.73±3.62#* 66.78±6.67#*对照组 治疗前 104 0.95±0.08 27.63±2.80 25.83±2.63 53.68±5.22治疗后 104 1.53±0.16# 22.34±2.21# 31.46±3.15# 60.57±6.21#

3 讨论

患者初次感染VZV病毒后长期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因免疫力降低等诱因可导致病毒再度生长繁殖,出现呈带状分布的疱疹[12]。临床特点为密集的水疱、疱疹,多累及单侧一处或多处皮肤,通常不超过正中线,好发于颜面、腰背及胸腹部,局部皮肤明显灼烧感。急性期疼痛伴有严重的神经疼痛,治疗以抗病毒为主。祖国医学认为AHN属“缠腰火丹”、“蜘蛛疮”、“蛇串疮”及“蛇丹”等范畴,主要由外感湿热毒邪火郁所致,外感毒邪可引起血气搏结,邪气聚集积累于体内,滞留脏腑,阻塞经络,使气机运行紊乱,又因情志内伤引起脾湿蕴结、肝郁化火、湿热搏结,加重经络受阻,血瘀气滞,最终因不通而引发疼痛,故其治疗大法当属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皮腠神气变生理论是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中的经典中医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皮腠之所以可变生神气,其主要与皮膜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生理结构“络脉-经络-构造”,而皮腠不仅是营卫之气进行新陈代谢的重要场所,也是营卫之气运行的重要道路,通过皮腠所变生的神气不仅可调控机体脏腑功能,亦可宣利气血,通经活络[13]。根据皮腠神气变生理论可知,AHN的主要病机在于感受了邪气,加之自身风毒、火毒或湿热之毒阻滞于皮腠,致使皮腠闭塞,营卫血气不能外达而濡养皮肤,最终引起疼痛,故基于上述理论,以温通改善局部营卫气血的运行达到恢复皮腠神气的变生。

本研究所用基于皮腠神气变生指导下的中医综合疗法主要包括发病部位围刺、围刺部位拔罐及口服中药,其中发病部位围刺可有效去除阻滞于局部的邪气,恢复营卫血气的充盈,改善其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恢复神气的变生及皮腠的感觉功能,以达到止痛的目的;围刺部位拔罐则可促进局部含有高浓度疼痛因子及炎性介质的血液排出,降低皮肤局部级联性炎性反应所造成的持续性伤害,对于减轻神经损伤、缓解疼痛有重要意义;而口服中药则主要由红花、大黄、五灵脂、穿山甲、地龙、当归、蜈蚣、蒲黄、冰片、全蝎所组成,方中红花活血化瘀;大黄泄热通便,解毒消痈;五灵脂散结止痛;穿山甲通络止痛;地龙及蒲黄活血止痛;当归活血祛瘀;蜈蚣活血散结;冰片行气通络,清热止痛;全蝎辟秽开窍,全方共奏活血祛瘀,清热止痛等功效。

研究表明,当机体感染病毒时,细胞会分泌大量 IL-6、IFN-γ、hs-CRP 及 TNF-α 等炎性因子,引起局部炎性反应,并促进炎症细胞聚集于病变神经组织周围,造成局部神经组织出现炎性损伤,最终导致严重的神经疼痛[14]。T淋巴细胞是体内最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在维持机体免疫应答稳态及免疫耐受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当细胞亚群的数量发生异常时,不仅增加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患者再次病毒感染的风险,亦可加剧疼痛症状[15]。目前,临床常将T淋巴细胞可分为CD8+、CD4+及CD3+亚群,其中CD8+细胞主要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外界抗原的刺激作用下可被大量活化,并引起免疫应答;CD4+则为辅助型及诱导型T细胞,在机体处于异常状态时可大量增殖,引起其他类型T淋巴细胞紊乱,降低细胞免疫功能,而CD4+/CD8+则是体现该紊乱状态的主要指标;CD3+为机体总T淋巴细胞,是反映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的经典指标[16]。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VAS、PRI及PP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入睡时间评分、睡眠质量评分、睡眠时间评分、睡眠障碍评分及睡眠效率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基于皮腠神气变生指导下的中医综合疗法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睡眠情况,缓解患者疼痛症状。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 IL-6、IFN-γ、hs-CRP 及 TNF-α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 CD4+/CD8+、CD8+、CD4+及 CD3+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基于皮腠神气变生指导下的中医综合疗法对于改善患者炎症情况,提高患者细胞免疫有重要意义,治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神气带状疱疹炎性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局部枸橼酸抗凝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AKI患者NLRP-3及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带状疱疹疫苗该不该打?
威伐光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儿童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神气的公鸡
神气小老虎
神气小羊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