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实践的自由本性:主体双重尺度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

2019-11-15曹嘉伟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14期
关键词:科学主义尺度统一

■曹嘉伟/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一、传统哲学对真理与价值矛盾的探索

在哲学史上,真理和价值的关系问题曾经是以一种朴素而直观的统一论的形式出现的。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论认为,人的价值追求就是对“天”的本性、规律的认识,从而将价值归结为真理。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提出“天赋道德”的观点,用人的价值观来解释“天”之本性,蕴含着将真理归结为价值的朴素思想;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从而将人看作是衡量一切事物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毕达哥拉斯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皆统一于真理”[1]。可见,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希腊,其所持有的都是朴素的直观统一论,即将价值归结为真理或将真理归结为价值,这一关于真理和价值相统一的思想是建立在对二者概念的模糊理解的基础上的。

在承认真理与价值相互区别和对立的基础上,近代欧洲哲学对二者的统一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应当指出的是,这一时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出现了明显分化的倾向,科学与知识的作用、功能得到极大彰显,而价值只是作为科学与知识的价值而存在着。至十八世纪后半叶,哲学家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自身,试图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认识和把握价值问题。康德曾明确地将真理和价值区分为“是什么”和“应该怎样”两种认识形式,并从理论上说明了二者的区别;黑格尔提出人的“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实现价值的过程,这一活动过程本身既包含着对认识对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又包含着满足人自身需要的价值追求,试图在脱离社会现实的理性思辩王国中完成和实现认识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2]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两大哲学文化思潮,二者的出现是西方哲学思想的重大分裂。科学主义是从批判黑格尔的哲学开始的,它认为应该用“科学”去改造“哲学”,将哲学变成“科学哲学”。在科学主义看来,价值是反映了人的主观目的和需要的功利性追求,是非理性的。科学知识是客观的,科学方法作为一种理性的方法,是认识世界万物、获得真理的唯一方法和途径,由此,科学主义认为科学知识是唯一的客观性真理,是价值无涉的。人本主义是一种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现代文化哲学思潮。人本主义认为人的存在状态和方式是真理产生的终极根据,主张哲学必须以人为中心,关注人和价值的相关的问题,反对科学真理的“冷酷的理性”。可见,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都认为真理和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二者的对立关系是不可调和的,就此而言,两大哲学文化思潮的出现和分歧体现了真理与价值关系的尖锐对立。

事实上,将真理与价值、追求真理与创造价值互相割裂开来的思维方式,并没有看到真理与价值各自本身固有的特性、局限性、互补性以及追求真理与创造价值的内在联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真理与价值矛盾的根源分析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真理观中的合理内核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形成的两个主要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认为“理念”就是真理,因为真理即是客观性与概念相符合。没有形成概念的认识就不具有真理性,客体是主体观念或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认识客体达到对主体自身的认识,而“实践”是二者形成联系并最终统一起来的环节。黑格尔将真理看作一个发展过程无疑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但是“实践”在他这里只是绝对概念进行逻辑推理的一种思维活动,是实现‘善’的道德价值的活动。因此,黑格尔的真理观在本质上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真理观。费尔巴哈的真理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他认为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思维都需要通过感性直观来确定和修正。感性直观是判断事物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显然,费尔巴哈坚持了真理的客观性,但是他说的感性直观只是人对认识对象的本能直观的被动的反映,人的认识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被他抹杀掉了,因此,费尔巴哈的真理观在本质上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理论成果,认为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和属性正确的反映,而客观事物本身则是人们观念、思维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二者具有同一性。同时,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社会实践——是客观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3]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标准的理论,他强调说:“实践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理论只有回到实践,应用于实践,才能证明理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4]

马克思主义认为,我们不仅要以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知识来展示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必须用“实践——精神”相统一的方法来理解自然进化和发展的价值,把“对崇高价值目标的追求确立在对历史必然性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5]价值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性活动,价值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重要概念,是从人们与满足他们目的和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其根本价值取向和最高的价值追求。因此,“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3]使客观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三、实践是主体双重尺度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

正是基于真理与价值的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以树立正确的真理观为前提和基础,而树立正确的真理观的动力和目的则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观本身就内在的体现着无产阶级的价值观。”[6]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认为,自然和历史是统一的,“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7]自然与人在历史中相统一的科学方法,一方面揭示自然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另一方面追求和实现自然之于人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是人的本质性活动,人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或价值目标而进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不仅遵循真理的尺度,而且遵循价值的尺度。如果失去了真理的尺度,实践就不能获得成功;同样,如果离开了价值的尺度,实践的结果就没有了意义。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真理与价值尺度的统一性原则,这是实践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原因。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8]邓小平从“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未来前途,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来理解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2]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新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价值观在实践基础上相统一的思想。

作为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同时遵循着认识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联系认识的双重尺度的中间环节,是双重尺度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还将实践作为人的本质,将人作为整个世界的中心,整个世界都是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而存在着的,这无疑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肯定,极大地促进了哲学认识论的发展和进步。

猜你喜欢

科学主义尺度统一
环境史衰败论叙事的正误及其评判尺度
反科学主义与“世纪末”文学的“时空”意识重构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味着什么?
“科学主义”影响下的五四文学
淝水之战
一个统一的爱尔兰:爱尔兰统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统一数量再比较
人文视域中的中学哲学教学思考
以长时间尺度看世界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