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人”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19-11-15

长江丛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以文化人宣传教育校园文化

郑州轻工业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化人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和新举措。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即是现实需要,也是一项历史使命。“以文化人”不仅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路径,更提出了如何生成、教化、转化和涵养的机制问题。强化过程研究,提高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感受性和感染力,才能有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宣传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一、“以文化人”的基本内涵及当代价值

(一)“以文化人”的基本内涵

“文化”二字初次出现于《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此可见,文化一词在那时就已经有了用人文思想去教化人们的意思。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中,以文化人的意义与《周易》中大同小异,“文”是指承载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化”则是指教化,强调在高等教育中文化的育人功能和引领功能。“以文化人”顾名思义就是以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教育内容,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为载体,教化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融入学生的生活实践中。

(二)“以文化人”的当代价值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以文化人”的目的就是不断地加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提高精神追求以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增强文化自信,是培养青年学生高度思想性的基础。一方面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性格不成熟,思想立场不坚定,容易受到来自外部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当代,高校自由平等的思想影响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在校园中相互碰撞的同时也不断相互融合,面对多元文化给青年学生思想带来的冲击,如何使得青年学生保持清醒,有主见、有定力的度过这一时期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增强文化自信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青年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不至于迷失自我。二是提高精神追求,是培养青年学生高度思想性的手段。青年学生都想要取得成功,但是现阶段的他们学习、交际等能力都还不够强。除此之外,一些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十分迷茫,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不能够坚定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得过且过,没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理想信念的缺失使“佛系”青年不断增多。因此,在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必须结合他们的精神需求,从理想信念的高度来帮助他们摆脱迷茫,解决精神困惑,培养他们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面对挑战。三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变为真正的行动。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现状

“文化不仅是今天的经济,更是明天的政治。”就现代大学生思想教育而言,大学文化的感受性和感染力是极易被忽视的方面,尤其在机制探索中,只强调施教方的价值观灌输,而忽视受教方的主体性接受;只关注理想化的以文化人目标,却几乎无视很不理想的目标实现过程;只注重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输出,而轻视“文”的感受性与感染力提升。

从文化传播的主体来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基本阵地主要在校园和课堂。文化传播者语言应该尽量通俗具体,具体事例应该贴合生活实际,文化内容的选择应该紧扣时代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造出更加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青年学生们可以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实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贴合,实现伦理道德的价值传播和意义教化。

从文化接受方的角度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信息化生活使得人们的认知领域得到极大的拓展。现阶段,人们从社会中得到的认知判断,更多的来源于网络和朋友圈,隔着屏幕的交流方式已经普及到大学校园中,悄悄地改变着学生们的生活。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更善于利用互联网信息丰富、不受时间地点约束的特点获取自身所需知识。但也正是因为互联网上信息量大,复杂性高,青年学生在判断信息真假和正误中容易出现误差,极易被有心人士利用;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入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国外的开放思想不断地冲击着学生们的思想。在这种中西文化冲击的环境下成长,青年学生似乎生来就带有一种独立而又叛逆的思想,他们张扬个性,彰显自我,缺少社会集体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与现阶段社会主流思想略有出入。

现实情况表明重视青年学生的感受性和感染力,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宣传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如何兼顾“以文化人”的政治性与生命性、目的性与过程性、灌输性与主体性,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受性,增强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使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化过程研究是现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途径

现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整个民族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会议上曾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深层次要素。”而在教育中,高等教育是连接基础教育与社会技能的桥梁,高等教育的接受者则是社会发展未来的栋梁,因此,加强社会主义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高度,是当代大学文化建设和宣传教育中亟待加强的重要环节。

(一)加强内容建设,巩固思想核心

作为高校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几乎是所有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中的必修科目。为提高高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大多数高校都会为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此为基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带入“以文化人”的理念,发挥它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体现出它真正的价值。最重要的一点是,文化育人的理念不能仅仅只局限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上,学生的专业和非专业课程中都也要逐渐融入,最大发挥它的作用,提升文化的教育能力。

(二)搭建多元平台,深化思想内涵

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强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等,而且具有重要的教育能力。例如社团活动,校园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社团活动中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传递校园文化的正能量,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时自觉和不自觉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和分院可以大力开展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如“经典照亮人生”古诗词朗诵大赛、汉字英雄、朗读大赛、“一·二九”大合唱等。同学们可以在这些丰富的文化活动中学习更多的知识,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可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学校共青团应该充分发挥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功能,组织更多的有意义的校内外社会实践的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思想引领作用,为广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让更多的大学生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三)营造文化氛围,辐射思想深度

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只包括教学楼、宿舍、图书馆以及其他文化景观等物质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史、校训、校风等。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的“根”,它对大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物质文化建设对他们的影响。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氛围,也可以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近年来国内的很多高校校内的道路都以古代优秀文化经典中的诗词名句来命名,这些名字不仅听起来十分优雅,更让人觉得内涵丰富,与此同时,也可以显示出校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

(四)加强分类指导,积极融入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大会中多次做出重要论述并且提出明确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在这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层次递进性和指导性便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依照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活动和课程。

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加强社会实践,增强自身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感悟,才能够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发挥它思想上的领导核心作用。学校要大力鼓励学生实习实践,并积极为青年学生提供与专业知识、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的实践机会,如:帮助孤寡老人、“三下乡”志愿服务队、关爱听力残障儿童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青年学生的一举一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让青年学生自发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和捍卫者。

(五)拓宽交流范围,严守网络阵地

通过建设学校校园文化平台以及新媒体平台,加大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加强核心价值观校风建设。当代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角色。比起校报、校刊,现在的大学生更喜欢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生活”,他们在网络里学习、交友、交流,因此学校应该将文化建设转移到新媒体阵地,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建设,例如学校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建设新媒体平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线下活动。高校要开通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共同发展、共同推进的多种渠道,创新育人方式,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供更好的、更广泛的平台。

(六)重视评价反馈,调整具体行动

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应重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的评价反馈。评价反馈是宣传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直接受众群体,只有在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堂体验和活动心得之后,才能够了解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调整方向完善自身。古人曾云“吾日三省吾身”,在接受活动反馈的同时,评价反馈机制能够引导同学们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养成经常反省自身的好习惯。

猜你喜欢

以文化人宣传教育校园文化
镇江市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做好新形势下的人防宣传教育工作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