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打击乐器中的锣
2019-11-15邹建强
■邹建强
作为人类社会最先出现的乐器,打击乐看似简单,却又很值得钻研。它的独特性加上其悠久的历史,让它在众多乐器中脱颖而出。锣是我国古代各族常用的敲击体鸣乐器,在我国古代的民族乐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地位取决于它本身的表现力和技巧性。锣的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在民族乐队、戏曲伴奏中使用,而且也是在庆祝集会以及赛龙舟上等不可缺少的乐器。
锡剧打击乐可以分为大锣、小锣、钹子等,后期根据锡剧剧情发展的需要逐步增加了吊镲等加以“装饰”。种类不同意味着每种锣演奏出来的音色也有所差异,简单来说大锣的声音洪亮、力度的变化幅度大,小锣的声音则更为清脆。
通常锣声用于表现紧张的气氛,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效果。锣又称“中国锣”,是交响乐队中唯一的中国乐器。锣是现代交响乐队、管弦乐队中重要的打击乐器,改变锣棰棰头的结构或质地可有效地改变锣身的音色。
小锣,顾名思义就是锣面较小,由黄铜制成且不系绳的圆形乐器,中心部位稍向上凸起。演奏时演奏员需用左手指支定锣内缘,右手持一薄木片敲击发声。小锣属于金属体鸣乐器,无固定音高。小锣是色彩性乐器,音色柔和、清亮,常围绕着大锣的重音作各种装饰性的演奏。不同的剧种对小锣的称呼不同,在京戏中称京小锣,它与大锣相互配合,根据表演动作的节奏敲击,起着衬托和加强效果的作用。它在锣鼓曲中,除有时突出其音色特点外,也敲击花点,起着丰富合奏的效果。在戏剧伴奏中,常以各种打法来配合演员的动作,以烘托气氛。
打击乐演奏者必须是多面手,必须是在会其他某种乐器的基础上兼职打击乐,这对演奏者本身来说就具备很高的技术要求。这一特点是由锡剧这一苏南剧种所决定的。这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该演奏员本身就会一种乐器,例如长笛、大提琴等,再兼奏大锣、小锣;二是从戏校打击乐专业毕业,但进入专业剧团后不一定能立刻走上和专业对口的岗位。
在锡剧表演中通常有“锣鼓响,戏开场”这一说,通俗点说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闹场”,无论是演员在舞台上唱念做打,还是锡剧表演中的场次衔接,都必须在锣鼓点子的紧密配合中来完成。锣鼓对于整体的节奏的把握至关重要,它是表演节奏的支柱和灵魂,剧中人物的矛盾冲突、舞台气氛等都需要锣鼓的衬托。锡剧表演从开始到结束都离不开打击乐的间断性伴奏,这在每一部锡剧中都有所体现。当你不了解打击乐艺术时,就会觉得有些吵闹。等你真正融入剧情的氛围中时,就会与之融为一体。
本人在武进区锡剧团从事锡剧乐队打击乐工作至今已有数十年,对于打击乐的演奏技巧也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打击乐在锡剧表演中主要是为了渲染整个锡剧的表演气氛的,这在《秦香莲》这部经典锡剧中有着完美的诠释。“杀庙”是《秦香莲》中最为广大观众所熟知的一段,这其中运用了大量“锣”的元素,打斗场面节奏快慢的变化,特别是韩祺要杀秦香莲时内心复杂的情绪变化,锣鼓点运用了快慢乱锤和快速急急风来渲染当时紧张的氛围。
纵观整个锡剧乐队,打击乐起到一个最基本的点缀作用,但这个点缀至关重要,不是说可有可无的,而是对这部剧的整体的节奏把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击乐是一种辅助工具,很多时候就简简单单的一声敲击对整个舞台所呈现出的效果都会有很大的作用。打击乐无论是从节奏还是从音色上来说都是多变的,没有统一的固定模式,这就对打击乐演奏员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主要体现在对乐曲的把控和自身的灵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