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音乐的视听联觉效应
——浅析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2019-11-15刘姝彤

电影新作 2019年5期
关键词:联觉歌剧音乐

刘姝彤

电影艺术相比其他姊妹艺术(如音乐、诗歌、绘画等)显得“年轻”,但经历过百年时间打磨,其技术、质量形成质的飞跃。笔者认为电影艺术与歌剧、戏剧有相似之处,三者都是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由于艺术表现方式不同,音乐是歌剧的核心内涵,而不是组成元素。如今,电影音乐成为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逐渐重视电影音乐的表现力,关注电影音乐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剖析电影艺术,而且有助于观众、电影从业者理解电影画面、导演语言、电影手法等重要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分析电影中音乐的作用有助于电影行业的稳固发展。笔者认为从联觉效应的层面作为切入点,可进一步对电影音乐的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电影音乐可与电影画面形成“联觉”效应(又称为“通感”效应),由于不同器官引起的刺激与共鸣,主要体现在视听层面。当人听到某种音乐会联系到某种画面,或者看到某种画面会联系特定的音乐,两者不可分离。

一、电影音乐发展及其作用

电影被视为“视觉艺术”,集戏剧、音乐、表演、美术、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导演占据电影艺术的核心地位,导演对电影的制作具有权威性,无论电影的风格,还是表现方式均受导演影响(类似指挥,作曲家)。话剧、歌剧在诞生之初就是视听同步,但电影中的声音技术要则晚于电影的诞生,将其称为“默片”。虽然卢米埃尔兄弟于1895年在巴黎第一次成功试映并将其推销出去,标志着电影艺术诞生,但这仅仅是“放映”技术。缺少声音技术使得这项艺术形式有所“缺失”,随即在播放电影画面的过程中加入钢琴现场伴奏,这也是最早诞生的电影音乐。最初电影画面与电影音乐没有任何直接关联,因为现场的钢琴伴奏几乎是即兴发挥,或是已有的钢琴作品。音画不同步,甚至破坏其内在情境,导致的联觉效应消失,影响视听体验。故20世纪初期,美国爱迪生专利公司为了解决这一困局,针对相应的剧情安排相匹配的音乐,从而适应电影各种类型的情节、情绪。随着电影技术不断革新,电影音乐逐步取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电影音乐成为电影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诞生专门为电影配乐的作曲家。流行音乐、爵士音乐成为那个年代电影作曲家所器重的音乐类型,好莱坞的电影产业发展影响了一批电影音乐作曲家,为其提供了优越的环境。电影音乐与古典音乐的互相交织、影响、渗透,使电影音乐得到迅速的发展。古典音乐圈的“腕儿”也尝试进行电影配乐,其音乐的形式、严肃性、艺术性得到深化(如普罗科夫耶夫、肖斯塔科维奇、伯恩斯坦、科普兰等人)。经过百年的发展,无论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音乐成为电影导演、制作人着重“考究”的环节,高质量电影与高质量音乐密不可分。

电影音乐采用的类型繁多,笔者将其分为插曲、主题曲、配乐等,电影音乐可以选用已有的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如交响曲、钢琴曲、民歌、经典流行歌曲等。同时也有专门的作曲家为电影进行配乐,如著名电影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詹姆斯·霍纳等。音乐作为电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影诞生初期音乐起着烘托气氛的作用,为电影提供听觉色彩,但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逐步多元化。从视听联觉效应的角度来看,电影经常借鉴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法,例如好莱坞电影会采用音乐主题手法贯穿全片,表现重要的电影主题,具有象征意义;电影音乐具有抒情性作用,犹如歌剧中的咏叹调,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外化电影角色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展现人物的思想情怀;电影音乐具有“重塑”效果,运用所熟知的音乐,如古典音乐、民歌等,剥离原曲的音乐内涵,展现新的意义,其音乐具有解构性;电影音乐在某些情况如同古典音乐具有结构作用,使得电影片段具有强烈的逻辑感。

就笔者上述电影音乐的作用,对电影音乐进行实例分析,从而对电影与音乐的视听联觉效应进行深入的剖析,挖掘电影视听联觉效应的本质。

二、电影音乐的移情效果

电影音乐最主要、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烘托戏剧情境中的气氛与情绪,因为电影艺术与戏剧艺术具有相通性——即使观众融入情境中,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观众的情感被电影中的情境所调动,不仅需要演员真实、精湛的演技,而且电影音乐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样适用于歌剧艺术)。这种具有模拟性的情境融入是取决于视听联觉的效应,当音乐与画面同步时,观众容易进入电影中的情境中,如悲伤、紧张、刺激、幸福等情绪。

虽然电影音乐展现多样的情绪氛围,但某些电影具有明确的主题性,所以电影配乐会明确电影的类型、题材。《碟中谍》系列电影的主题曲《Theme from Mission: Impossible》成为其标志性的音乐,当人们听到这首主题曲必定会联想到这部电影,也为间谍、特工类题材的电影打下深深的烙印。魔幻题材的电影如《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魔戒》《霍比特人》系列中的配乐为电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史诗、宏伟的音响效果,展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魔幻世界,成为这类题材配乐的标榜与模范。

卡梅隆指导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其主题曲《我心永恒》贯穿整部电影,但在不同场景运用同样的插曲则表现不同的气氛。电影开篇,主题曲《我心永恒》以女声哼鸣的演唱方式进入电影的情境之中(电影镜头为泛黄的泰坦尼克号画面),音乐具有年代感,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之情。整部电影中最经典的镜头是杰克与罗丝在泰坦尼克号的船头,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画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主题曲《我心永恒》的音乐主题使情绪的再次升华,展现男女主角浓烈的爱意。在全片的末尾,年迈的罗丝将海洋之心丢入大海时,音乐再次回响起《我心永恒》的主题旋律。其情绪、氛围的表现则与前两次完全不同,首尾呼应,罗丝安详地进入睡梦中,再次梦见泰坦尼克号上的“故人”,具有完美、释然之情。主题音乐的三次出现为片尾主题曲《我心永恒》完整显现做铺垫,具有强烈的情感宣泄作用。

电影《闪光少女》中运用经典的音乐片段显现其特色的氛围特征,电影配乐巧妙地运用一个经典的古典乐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野蜂飞舞》)展现两个“对头”的激烈对抗(西洋管弦系与民乐系由来已久的矛盾)。两群音乐生以精湛的演奏技巧进行拉锯战,分别展现中西乐器的异同,最终中国传统乐器唢呐以《百鸟朝凤》赢得这场比赛的胜利告终。由此可见,电影配乐不仅展现电影中紧张、激烈的气氛,而且展现矛盾冲突,突显人物群体的特征性。

电影配乐、插曲最基本的作用是确立电影情境中的移情效果,这种效果使观众融入电影的情境中,以便跟随电影情境中的情绪波动。

三、电影音乐的“重塑”效果

电影中常常使用“经典音乐”(大多数会以古典音乐、经典歌曲为主)作为电影配乐并不罕见,经典音乐运用在电影中不仅具有烘托氛围的作用,而且具有 “重塑”效果。当电影某个场景运用观众所熟知的“经典音乐”,此时的电影配乐可能会失去原曲的本身含义,完成自我性的解构,从而萌发出新的意义。

例如《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在监狱的广播站扩音播放的女声二重唱《今宵微风吹拂》(Duettino-Sull’aria)选自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原曲的内涵与电影中情境所表达的含义截然不同,但此曲嵌入其中恰到好处,犯人完全不懂歌声中的含义,美妙的歌声抚平监狱犯人的心灵,犹如天使的声音。正如电影中台词一样“歌声直穿云端,超越失意囚徒的梦想,宛如小鸟飞入牢房,使石墙消失无踪,就在这一瞬间,肖申克众囚仿佛重获自由”。二重唱《今宵微风吹拂》“重塑”其内在含义,唤起囚犯们内心的希望,使众人重拾信心。

《1812序曲》是俄罗斯伟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880年),为纪念抗击侵略者(拿破仑)的胜利而作的管弦乐作品。这部作品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其中的音乐主题有代表法国侵略者(如马赛曲),代表俄罗斯的特征(如俄罗斯民歌)等,具有强烈的视听联觉效应。原作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表现俄罗斯民族英勇抗敌的英雄群体形象。当这部经典音乐运用在电影《V字仇杀队》中,其内涵得到全新的诠释,并具有“重塑”效果。电影《V字仇杀队》大致讲述英国未来处于极权政府的统治下,最终导致人民的反抗与起义。《1812序曲》作为全剧的点睛之笔,片尾男主角已死,女主角为继承其遗志,将象征极权政府统治的议会大楼炸毁,爆炸的画面伴随着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形成强烈的视听冲击。原本作为纪念反抗侵略者的巨作摇身一变,成为反抗强权、暴力、极权政府的经典寓意。

由此可见电影音乐中的“重塑”效果常常运用经典音乐,将其原有的内容延伸或变形,使得音乐在电影中产生全新的诠释效果,深化电影的主题。

四、刻画角色:人物情感的饱和度与立体化

无论是话剧中独白,还是歌剧中的咏叹调都具有明显的角色性格刻画作用,通过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思想。电影艺术不仅具有话剧中台词展现人物性格的特征,还具有歌剧中运用音乐表现人物情感的特征。但电影音乐展现人物内心状态、性格特征是不同于歌剧中的咏叹调。电影音乐刻画人物更具有视听联觉效应,有时电影音乐达成的戏剧效果胜于电影人物的台词。从电影情境的角度入手,音乐在渲染气氛的同时揭示人物内心的情感状态,体现电影音乐具有二重性特征。

第83届奥斯卡最佳电影《国王的演讲》(2011年)中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振奋人心的战前演讲片段成为经典电影桥段。其中的电影配乐采用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的《A大调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使英国国王的人物形象得到升华。第二乐章的音乐特征是由弱到强,具有典型的进行曲风格,音乐具有律动性,象征人的脉搏,展现乔治六世内心巨大的压力、紧张的情绪。随着音乐渐强,音乐由伤感的a小调转到明朗的大调,展现出演讲成功后各个角色的激动之情。故贝多芬的交响曲作为国王演讲的片段恰到好处,循序渐进,突出人物内心的变化与情感的起伏状态。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开头运用长时段的画面、音乐结合表现手法(没有台词)。这种表现手法类似歌剧艺术中的器乐曲段落,音乐不仅表现特定的情绪,还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瑞恩一家老少前往诺曼底的英雄公墓,音乐以铜管、军鼓表现出美国军队、国家主旋律等特征作为情感铺垫。当瑞恩看到墓碑时,眼睛泛出泪光,弦乐声部奏出柔情似水的旋律,铜管与弦乐交织在一起,表现瑞恩内心复杂的情绪,展现人物崇高的思想情感。

电影《金陵十三钗》配乐中的《秦淮景》运用则展现出战争年代的青楼女子形象。《秦淮景》改编自江苏民歌《无锡景》,音乐的节奏韵律温婉,展现女子如水一般的形象。音乐由琵琶奏出,具有苏州评弹的音乐特征,表现风尘仆仆的青楼女子为躲避战乱进入教堂避难,同时也表现出女学生对青楼女子的印象与态度。同样一首配乐,却在电影末尾展现不同人物情感,青楼女子为替换学生甘愿赴死,临行前为学生们演唱《秦淮景》。青楼女子的形象得到深化,并且展现学生对她们的敬意与钦佩。由此可见电影配乐《秦淮景》展现了相同人物不同的气质与不同的情感思想状态。

电影音乐集中展现人物的心理、情感状态,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视听层面将人物的塑造变得更加立体。

五、音乐主题:戏剧结构逻辑的高度整合

电影中运用音乐主题的表现手法源自古典音乐作曲家的作曲技巧,古典音乐艺术中的交响乐、歌剧常常采用音乐主题,通过音乐主题表现某种意向。歌剧作曲家瓦格纳将其发挥到极致,以“主导动机”(Leitmotiv)贯穿整部作品之中,并且他的歌剧会以不同的主导动机表现特定的形象(人、物、抽象事物等)。他的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 Nibelungen)采用两百多个主导动机,通过精确细密的主导动机手法构建出庞大的戏剧情节,来表现该剧中庞大的人物数量、复杂的人物关系、曲折的戏剧情节。其他国家的歌剧作曲家则采用音乐主题手法(如威尔第《茶花女》《阿依达》,比才《卡门》等歌剧作品)。美国好莱坞运用音乐主题的手法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当时正是好莱坞电影音乐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电影音乐作曲家以原创音乐为电影进行专项配乐(区别罐头音乐)。例如电影《金刚》,其电影配乐由马克思·斯坦内操刀,通常运用多个主导动机或者音乐主题来表现某个角色、场景、气氛、情绪等。马克思·斯坦内以开创先河的方式将主导动机、音乐主题的手法与电影配乐相结合,使音乐成为电影中较为重要的环节。随着好莱坞电影音乐的发展,电影音乐作曲家不断使电影配乐的交响化、多主题方式来展现宏大的电影场面,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电影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他的代表配乐作品《大白鲨》《星球大战》系列、《哈利·波特》系列都运用音乐主题、交响乐化的手法从听觉上给予观众强烈的冲击,为电影配乐进入多维发展模式提供动力。

电影配乐会构成某种音乐结构,与歌剧中的音乐的作用如出一辙,其音乐结构为电影提供有力的戏剧逻辑。徐峥导演的喜剧电影《港囧》(2015年)的开头部分展现男主角校园生活几乎没有台词,通过四首经典粤语流行音乐展现电影的故事情节,以及电影主题、事件起因、与香港密切紧密的联系。这四首粤语插曲分别为《偏偏喜欢你》《谁可改变》《唯你钟情》《饿狼传说》,四首插曲不仅展现电影男主角的校园生活、恋爱、结婚成家、婚后生活、工作的状态,而且体现男主角情感、思想、生活状态的变化。通过经典的粤语歌曲使观众产生与香港地域的视听联觉效果,并且紧扣电影的主题、事件发生地点。运用这样的方式大幅度压缩情节,故事情节的曲折则通过四首插曲展现。既点明故事情节的起因,又交代人物的目的与动机,通俗易懂,情感把握准确,电影的移情效果建立在四首插曲上,音乐结构紧密且逻辑严谨。

音乐主题、配乐插曲展现的音乐结构是电影艺术高度发展的结果,导演、编曲者、作曲家对音乐的安排与考量是决定电影成功的因素之一。电影音乐不拘泥于气氛烘托的作用,它逐渐走向一个更加复杂、更加系统化的电影音乐创作模式。当电影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其音乐内容的安排将如同钟表内部结构一样精细,它的结构会趋向于古典音乐的结构,通过自身影响电影宏观上的质量。

结语

电影行业的高速发展为观众带来更加细微的体验效果,人们不局限于画面的体验,更加注重电影视听平衡,从而满足内心审美需求。电影音乐所产生的视听联觉效应体现在上述的四个方面,并通过对电影实例片段的音乐与画面结合分析,笔者认为电影音乐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其根本目的是为提升电影艺术的质量。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音乐成为电影不可替代的元素之一,优秀的电影配乐使观众获得更好的视听效果。

【注释】

猜你喜欢

联觉歌剧音乐
你是联觉人吗
走进歌剧厅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圣诞音乐路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音乐
联觉的发展与习得
联觉的大脑网络激活*
音乐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