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无问西东》的叙事时间解读

2019-11-15李雪娇

电影新作 2019年4期
关键词:西东节奏

吉 平 李雪娇

《无问西东》是80后女导演李芳芳的第三部个人作品,作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献礼影片,它以精英文化传承为旨,以回溯历史、重启民智为纲,讲述了不同时空背景下四代清华人的命运起伏。这四个故事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吴岭澜在崇尚实科的时代中迷失自我、茫然无从,最终又找回自己、重拾希望的心路历程;20世纪30年代的抗战时期,清华大学南迁并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重组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生沈光耀出身显赫世家,于国难当头时刻毅然投笔从戎,献身战场慷慨赴死;20世纪60年代,清华学子陈鹏自幼丧父丧母,与好友王敏佳和李想相互扶持、相互陪伴,然而,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却生离死别、散落天涯;生活在21世纪的商界精英张果果在风谲云诡、人心难测的商场浮沉中经历考验、抵御诱惑,全力救助四胞胎。这位以创作先驱著称的女导演大胆启用了四条时长不等的叙事线,通过详略得当的剧情剪裁和不徐不疾的节奏安排,实现了时间的联结与重构。电影叙事时间与自然时间形成直观对照,实现了时间的艺术化、想象化,从平缓的线性流动,到充满张力、亟待爆发,叙事时间的调控深化了创作者对于情节的雕琢。

一、叙事时间的流动效果

叙事时间,即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的节奏与状态,电影理想的节奏是通过调整叙事速度,掌控时间流逝的快慢,让情节张弛有度、详略有序。作为一部以清华百年校史为题的影片,自然要追求温润如玉的文人品性,更要有宏大开阔的历史视角。这些标准很容易让一部剧情片趋近于纪录片,将叙事话语的主观色彩降至最低。但导演通过叙事时间的把控,巧妙地找到了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平衡。片中,出现了众多清华校史,乃至中国教育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师,如王国维、冯友兰、梁思成、朱自清等,但这些身影只在30年代线索中留下惊鸿一瞥,故事的主人公被设置为四个平凡的学生,他们或许只是清华莘莘学子中的小人物,却能够代表有品格、有担当的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在世俗与理想、孝道与大义、家国与情感之间博弈挣扎,却最终都选择了听从内心、无问西东。大人物的隐去与小人物的突出,超出了观者的心理预期,营造出错落有致的叙事结构,情节不再围绕名垂青史的大家展开,而是在解构时间的过程中翻找出那些遗落在历史深处的遗珠。叙事时间一旦流动向前,人物便脱离了完全自由的状态,被归置于情节轨道之下,看似身处不同时空的情节开始了重组历程。

在相互勾连的几条叙事线中,影片跨越了建校初期、西南联大时期、发展期、当代清华等四个阶段,将第一学府古色古香的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近春园的初雪犹如梦幻,迤东亭的美景令人心醉。而在30年代的叙事线中,内迁至昆明的清华学子所感受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致,用云贵高原独有的红土盖屋,用茅草铺顶,大雨的音浪没过了教授讲课的声音,以至于一句话要重复好几遍:“我们要适当选择它的Q的值……Q的值!Q!”正是这样艰苦的环境造就了那一代人难以超越的成就,也让许多像沈光耀一样的富家公子,真正体悟到了民间疾苦。当他驾驶着飞机翱翔长空,蘑菇屯儿里的孤儿就会纷纷涌出,他们兴奋地呼喊:“晃晃来了!”然后,他们抓起空投的食物,一顿饱餐。饥饿的孩子需要食物,有志青年需要理想。因此,导演将漫长的西南联大时期浓缩为沈光耀毅然冲向敌舰的一刹那,只有曾经生活在理想的乐园,触碰过心底最真实渴望的人,才能拥有玉石俱焚的勇气与无憾。

一部电影中镜头语言的运用,能够对叙事时间产生深刻影响。一般而言,长镜头给人以舒缓温情的视觉感受,镜头切换频率越高、转场次数越多,叙事节奏也就愈加明快激越,营造出扣人心弦的紧张氛围。《无问西东》整部影片情节的最高潮,无疑是60年代线索中王敏佳被公开批斗的场面,因为看不惯中学老师整日被师母欺侮,李想与王敏佳联手写了一封匿名举报信,没想到少年天性下顽皮的恶作剧,却在那样特殊的年代引发了整个医院的风波。更出人意料的是,李想为了支边名额出卖了王敏佳,背叛了曾经的挚友,让一个纤弱女子独自抵挡批斗会的狂风骤雨。为了表现二人命运的极端落差,导演将批斗会现场与支边的欢送队伍剪辑到一起,并使用了极快的穿插速度,每个镜头仅停留2-3秒,一面是批斗台上神情哀伤的王敏佳,一面是英雄队伍中佩着大红花的李想;随着王敏佳罪行的尘埃落定,象征着她美好青春的两条长辫子被无情地剪断了;剪刀冰冷的咔嚓声中镜头猛然一转,李想高声呼喊着“划清界限”的宣言。曾经暗生情愫的两人,现在一个在铺天盖地的唾骂声中露出微笑,享受着属于自我的真实狂欢;另一个却在欢天喜地的锣鼓声中忐忑难安,忍受着灵魂深处的烤问。导演将两个历史时空的事件,合并到同样的叙事时间中,相当于用二倍速演绎角色的人生进程,使该场景呈现出一种远超现实的压迫感,暗示着男女主人公面临转折时的极端痛苦的心境。

叙事时间的流动处理,与《无问西东》多线并行的叙事模式极为贴合,叙事节奏的加快与不断变换,所产生的情绪波动与情感激荡,更好地表现出历史长河中人物命运的跌宕沉浮,并在一种长时段的快速叙述中将岁月符号积压而成的压抑冲淡,营造出韵味隽永、余音不绝的延长之感。从而使有限的电影篇幅呈现出无限的情感内涵。

二、叙事时间凝滞处理

“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投身于忙碌的生活中,选择麻木的踏实,便丧失了真实。”《无问西东》借“永远的校长”梅贻琦之口表达了对万千青年的希冀,上下求索不仅是为了寻求真理,更是为了自我发现、跟从本心。这段对话发生于20年代叙事线中,是完全的长对白镜头,纯粹依靠台词支撑场景,舒缓的节奏不禁引人陷入沉思。吴岭澜的徘徊迷茫,揭示出众多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如果说30年代线索中惊心动魄的特效,是利用了时间浓缩的效果,以此衬托战争的反智与人性的悲悯,那么吴岭澜这个人物身上则更多地折射出对于青春之火永不熄灭的思索。在四条叙事线绵延不断的漫长时间里,有许多的慢动作、长镜头,或是上文中的对白式场景,它们起到了有力烘托氛围的作用,更留给观众许多思索的价值与深究的意义。

长镜头是电影《无问西东》里极为重要的艺术特色,叙事时间的短暂停滞将瞬间无限放大,通过个体生命的片刻停泊,反衬斗转星移的时空轮换。在这里,故事外的叙述者为了向观众提供某些信息,从叙述者而非人物的视角来描述人物外貌或场景,从而使叙事节奏变慢,时间变得舒缓甚至停顿。镜头的切换频率深刻影响着叙事节奏,因此,长镜头大多时候给人以舒缓悠长的观感,本片中的长镜头却因叙事时间的瞬时静止,陡然增添了一份回溯命运长河的凝重之感。大难不死的王敏佳来到了一处桃花源般的村落,尽管人们无从知晓她的过去,但王敏佳依然每天以长袍面罩的形象示人。幽暗的陋室内灯火昏黄,黯淡的光线隐喻着人物压抑的心境,由室外镜头转入室内夜景,色彩与亮度的骤然冷却,让叙事时间的流速瞬间接近零点。此时王敏佳的背影出现在镜头正中,她缓缓地带上头巾、蒙上面罩,动作优美、舒展而神秘,依稀可见当年那个高雅白衣护士的倩影。随着灯光的浮动与流泻,她转过身来、和衣而卧,久久注视着陈鹏从边疆寄来的贝壳……此场景长达两分钟且一镜到底,外在内容只有几个再简单不过的肢体动作,但一切细节的刻画、场景的烘托,都在这静到极致、慢到极致的镜头中浮现出来,包容了最难以捉摸、最缠绵悱恻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镜头停留在关于某个对象(王敏佳)的描述而故事时间没有发展,由此构成时间的凝滞、停顿。与此同时,细致而缓慢的镜头呈现,蕴含着层次丰富的内容,使观众在一种时间留白中进入情感的隧道并构筑更深层的认知。例如,王敏佳眼角触目惊心的疤痕,令人叹惋她昔日的姣好容貌;举手投足之间的姿态,令人联想起她曾经的美好纯真;睡梦中仍紧系的面罩,令人牵挂她即将开始的漂泊生活;凝视信物的无助眼神,令人担忧这对聚少离多的恋人。通过影片精心安排的时间停止,王敏佳眼前的黑夜格外漫长,这既是长镜头的魅力所在,更是叙事时间安排上的巨大成功。

镜头语言的运用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剪辑技巧,除后期制作外,前期机位与角度的选取同样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一个场景的时间素材是否充裕,人物情感是否饱满。例如,本片所描写的刘淑芬之死,可谓一次成功的探索。在亲眼目睹王敏佳因为自己的恶意被群殴致死后,昔日健谈的刘淑芬失魂落魄地走回家中,却不料途中与丈夫相遇。在一个相当狭小的封闭式空间内,导演使用了正投影俯拍、人物半身景、面部特写、中远景等镜头,不同角度下刘淑芬的情绪表现各有侧重,人们能够通过特写看到她浑浊目光中的绝望与哀怨,亦能通过远景感受到这对夫妻同床异梦的煎熬与隔阂。夫妻对峙的画面持续了长达一分钟,时间再次停顿。此时,萧瑟凋敝的晚秋景色、静得出奇的背景,堪比默片的质感渲染了人物的复杂情绪,悔恨、幽怨、讶异、麻木充满了整个电影空间。从人声鼎沸的批斗大会转至此处,本片的叙事节奏逐渐放慢,经历了一个短暂停顿的过程,导演用纠缠不清的情绪拉开观众的心弦,长久地铺垫着、定格着,直到悲哀气氛被足够地渲染后,才猛地松开——刘淑芬径直走向水井纵身跳下。没有煽情的音乐,甚至没有一句告别,用最彻底的方式了结余生,同时也为自己赎罪。这一情节之所以深挚动人,其根本原因在于导演深谙故事的张弛之道,何时埋下伏笔、何时制造矛盾、何时调动情绪、何时打破僵局,都在导演的掌控之中。《无问西东》对场景转折的关键点把握得炉火纯青,以漫长的缓冲赋予了结局爆炸式的冲击力,让电影叙事变得鲜活灵动,拥有了媲美话剧的感染力。叙事时间的自由变换,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将满溢于银幕的情感情绪一点点、一丝丝地渗透出来,最后终于喷薄而出,微光点点击中观众的心房,让人久久不能自已。

结语

《无问西东》用四个环环相扣的故事,忠实地记录下清华学子未曾磨灭的真心。“整部影片将主流价值观和商业运作完美结合,是有着文人特质的新主流电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文化输出,也是在新时代描绘的文化蓝图。”本片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叙事时间在电影中的重要性,时间行走的快慢落差形成了叙事节奏,时间安排的轻重缓急划分出叙事重点,于一张一弛中表现审美力度。错落有致的剧情安排,为电影最终的主题表现提供了支撑,“将家国责任与无畏精神承担与传递下去。在面对战争创伤带来的家国之痛时,尽个体之所能承担起家国责任,将感时忧国的无畏精神传递下去;在面对爱情婚姻创伤带来的精神失落时,摒弃人性中的恶而彰显人性中的真与善,寻找到心灵可以栖息的精神家园;在面对社会时代创伤带来的个体心灵之累时,将隐藏在心底深处的真心、信任与善良迸射出来,始终怀抱向善的人生信念”。通过叙事时间的巧妙安排,电影最终关注的重点由个体转向了祖国、民族、社会,把个人与家庭、国家融合在一起,提升了电影的表现力与深度。

【注释】

猜你喜欢

西东节奏
花有自己的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把握节奏,顺势爆发
无问西东,看风过山林月掠海
漫话西东
无问西东 只因一个热爱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YOUNG·节奏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