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重建:是枝裕和电影中的家庭问题解析
2019-11-15宋红岩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宋红岩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2018年的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上,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凭借电影《小偷家族》斩获金棕榈大奖,这是日本电影第五次获得金棕榈奖,之前的四次分别是:衣笠贞之助导演的《地狱门》(1953);黑泽明导演的《影子武士》(1980);今村昌平导演的《梄山节考》(1983);今村昌平导演的《鳗鱼》(1991)。近年来是枝裕和的电影以其独特的电影作者风格广受关注,他也成为日本新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
是枝裕和的电影冷静、克制,从容不迫,他既不煽情也不说教,只在客观、冷静的徐徐展现中,让真相在叙事中缓缓呈现。在他的电影中,你可以看到那些生活中最平凡普通的人,看到他们的情感,他们之间的温情;你也可以看到生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让你看到美好,也看到残酷。是枝裕和的电影表面平静,又暗流汹涌,影片显示出对温情与残酷的矛盾展现,对人性道德和社会复杂的洞察与包容,看后让人久久回味,意蕴悠长。拍摄纪录片出身的是枝裕和,以客观记录的方式,将镜头聚焦于一个个普通的家庭,表现出最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的巨大魅力,同时也突破传统对于家庭的界定,呈现出对家庭问题最深的困惑与思考。
一、疏离与和解:家庭关系的矛盾纠结
是枝裕和擅长处理家庭题材,是枝裕和的电影《步履不停》《奇迹》《比海更深》《如父如子》《海街日记》等,这些电影的着眼点都是家庭成员的关系与矛盾,他在电影中呈现出战后日本亲子关系的转变,描摹了父权微弱,亲子关系日益走向疏离的日本家庭。
(一)亲子关系的疏离与背弃
是枝裕和对于血缘亲情之间关系问题的关注,更多源于其自身和父亲之间关系的经历。十几岁时是枝裕和突然间和父亲不再亲近,这种突然的疏离关系在他此后的作品里体现为存在微弱的父亲形象,要么父亲形象如《比海更深》里一般,充满劣迹、不被认同,要么像在《步履不停》里那样,格格不入,在家人欢聚的喧嚣声中,老父亲一个人孤寂地独处自己的角落,虚张声势地意图维持自己的父权威严,却不被理会。战后日本家庭中父亲的地位远不像中国的传统父权是处于家庭的核心地位,具有不可侵犯的威严。日本家庭中父权威严的缺失,造成了血缘亲情间的淡漠与疏离,这种父权威严崩塌的社会现实引发了是枝裕和对人性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的思考。
对于家庭亲子关系的进一步思考,源于是枝裕和成为父亲之后,由于工作的关系不能经常陪伴孩子,有次女儿送他出门,竟说了句“下次再来啊”。这让是枝裕和深受触动,他将这种体验表现在《如父如子》中的建筑师父亲宫宫野良多与儿子的关系上,借此深刻思考时间与血缘对伦理的考验。《如父如子》中工作狂般整日忙于工作的宫宫野良多没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因此与儿子的关系并不亲近,当斋木先生劝告宫宫野良多多陪伴孩子的时候,他回答说,他的工作没人可以替代。斋木严肃地说,爸爸也是不可替代的工作啊!在这里是枝裕和想要传达的是,能够付出时间给予孩子陪伴,是比血缘亲情更重要的情感纽带。对于家庭亲子关系疏离的延伸是《步履不停》中长大成人的儿子良多对家庭的疏远,成家以后的良多对回家表现得很不情愿,更不想在家里过夜,只在家里待了一天,离开之后他竟然说:过年就不用再回来了吧?血缘也好,亲情也罢,在长期的疏离中失去了它原本的凝聚力,传统意义上的家庭面临分崩离析。
亲子关系疏离的进一步恶化是对亲子关系的背弃:《海街日记》中的出轨父亲,抛下妻子、女儿与第三者重组家庭,没有承担起身为父亲所应承担的责任;其中的母亲因为对丈夫的出轨耿耿于怀,而置三个女儿于不顾;《无人知晓》中的母亲,为追求自己的幸福而遗弃了四个尚未成年的孩子,让孩子们在为生存的挣扎中艰难度日,致使最小的女儿死去。是枝裕和《小偷家族》中被治和信代收养的孩子都是因为父母对孩子关系冷漠而置之不顾,将之遗弃在自家阳台或者自家车里,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顾的状态,本质上和遗弃并无差别。
是枝裕和的家庭世界里并非母慈子孝,而是充满疏离、遗弃与背叛,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父母的冷漠和不负责任,电影并没有着力批判,而是将之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对于大千世界普通而又平凡的芸芸众生,是枝裕和报以包容与悲悯的态度,镜头只是冷静展示社会的复杂和人性的复杂,而不做评判。
(二)血缘的遗传与亲子关系的和解
我们必须承认遗传基因具有强大的自复制力量,它会不动声色地显现在具有亲子关系的个体身上,这也是他的电影里面总是包含父子孙三代的原因。因为父辈的遗传与影响会传递到儿子甚至孙子身上,父辈的父子矛盾,最终会近乎原封不动地在子孙辈身上上演。
电影《海街日记》里,三个女儿对于多年前父亲出轨,抛弃她们离开家耿耿于怀,但大女儿却爱上有妇之夫,也成为插足他人家庭的第三者。《步履不停》里面,老父亲不善表达,和儿子良多缺少交流,造成父子之间有隔阂。可是当良多自己面对养子时,也和他自己的父亲一样,不知该如何和孩子交流。《比海更深》里儿子和家人看不上父亲的行为,儿子却处处受到父亲的影响:买彩票、当东西,深夜偷着带儿子去公园玩,亦如当年父亲的所作所为。
正是在这种宿命般的遗传过程中,下一代人延续着父辈的困境,在重新经历父辈做过的事情时,才终于了解了那些不被了解的无奈和行为动机。也正是在这一瞬间,和解成为可能。《比海更深》里儿子发现父亲将他获奖的小说免费送给邻居,父亲以他为骄傲。自身遭受过落魄境遇,儿子也意识到,想要成为理想中的大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影片最后,儿子似乎也慢慢懂得了在自己眼中很不堪的父亲的无奈与悲凉。《海街日记》里当大女儿亲身体验了作为第三者的情感经历,或许才最终明白了父亲当年的情感世界,之后才能坦然接纳父亲和第三者组成家庭后生下的妹妹。是枝裕和电影中的人物在经历生活河流的冲洗与磨砺之后,慢慢体悟对方的心境,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达到和解。
在是枝裕和的镜头下,亲情有冷漠,有疏离,也有隔绝和背叛,但是他更多以冷眼静观和凝神观察的状态去呈现生活与情感的多面性,同时带着悲悯的情怀给予人物以包容和理解。
二、解构与重建:对“家庭”本质的思考
是枝裕和的电影,通过影像、故事探讨了与家庭息息相关的一系列话题:因血缘关系联结的家庭就是幸福的吗?在血缘关系之外的构建算不算是家庭?如果说是枝裕和之前的作品更多探讨的是血缘家庭内部的矛盾,那么《小偷家族》则集中表现了血缘关系之外的家庭的结构与解体的过程,进而深刻探讨了关于“家庭”的本质这一问题。《小偷家族》讲的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六个人组成的家庭,其中的三个孩子是因被家庭冷落或者抛弃而被治和信代这对夫妻捡回来的,家庭中的奶奶是因无家可归而被他们收留的。在重组的家庭中,他们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但是在短暂的欢乐之后,这个家庭再次解散。从家庭内部的矛盾,到被家庭遗弃,再到去组成一个替代性的家庭,我们能看到是枝裕和对于家庭关系思考的渐进式逻辑。
家庭问题是个永恒的话题,并非因为某种社会制度或当下时代就能弥合与解决。《无人知晓》和《小偷家族》是两部反映出诸多社会问题的电影,但是枝裕和并没有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社会,对社会进行尖锐的批判与控诉,而是将问题的核心回归到对家庭关系的展现和对“家庭”本质问题的探讨。
到底何为“家庭”?有血缘关系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是家庭吗?家庭的本质又是什么?《小偷家族》中被父母虐待,独自关在阳台的小女孩,她在原生家庭中得到的只是伤害和弃之不管,而在重组家庭中却得到“爱”,妈妈信代抱着小女孩说:“爱你的人不会打你,而会像我这样抱着你。”小女孩在原生家庭中得不到的爱与呵护,却在重组家庭中真真切切地得到了,不禁引人思索,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家庭?徒有其表,却不能给予家庭成员爱与关怀的家庭还能算是家庭吗?不过电影中是枝裕和并没有简单停留在对重组家庭温馨与美好的赞颂层面,而是在让人们感受这种温暖之后,又揭开了藏在表象背后的残酷现实,这也是他的电影最复杂也最具力量的一面。
《小偷家族》中对于母亲这个身份也进行了探讨,在警察局,信代不停擦着眼泪,对于何为母亲发出了质疑:“生下了孩子就自然成为母亲了吗?”就像在这个全无血缘关系的家庭里,妈妈信代不能生育,无法成为母亲,但她在哥哥、姐姐、妹妹面前,毫无疑问是一个合格的母亲。而妹妹的亲生母亲虽生了她,不但不爱护她,还虐待她,把她一个人关在阳台,她拥有母亲的身份,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对于母亲身份的矛盾悖论,也显示出是枝裕和对家庭成员身份合理性的思考。
在《小偷家庭》这部电影里,是枝裕和一边解构着传统家庭的合法性,一边又在普世的伦理体系之外,重新建立了一个平行伦理。这个平行伦理的重要理论就是,亲情不是原生关系而是建设的结果。正像信代说的,自己选择的,会更牢固吧?这种由自我选择组建而成的家庭,可以不依靠血缘关系去维系,而是靠真情去重建。那么是不是只要符合“家庭是幸福生活的一种存在”,就是家庭了呢?但是枝裕和并未停留于此,是枝裕和将疑问延伸得更远,他在电影中构建了一个日常伦理家庭之外的乌托邦世界,当人们沉浸在它所建构的美好世界之时,他又猝不及防地亲手打碎了这个世界,让人们看到这个温暖表象下残酷的另一面,这也正是是枝裕和电影的复杂与深刻之处。
《小偷家族》中是枝裕和用一个重组的特殊家庭的美好,敲碎了这个社会现有的基本结构,揭示出这个社会以血缘作为家庭建构第一合理性所存在的某种不合理。而当这个家庭因不符合社会、法律规范被发现,被拆散,被强行重新纳入正常的社会秩序之中时,家庭内里所翻转出来的残酷与复杂却又让人迷惑,继而陷入深深的思索。
三、包容与悲悯:对人物的非道德评判
是枝裕和电影中的主人公都是最平凡的普通人,他们不完美,更称不上是英雄,他们身上都有闪光之处,也存在不少缺点,甚至是犯罪。但是枝裕和对他镜头下的人物不做是非判断,他撕掉人身上的标签,不评判,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给人物进行简答的是非判断,只是展现,不粉饰,不隐瞒,让你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他的作品中没有简单定义的好人与坏人之分,他只是用客观的镜头如实地记录和展示着一个个有瑕疵,不完美而又鲜活的个体。
电影《无人知晓》取材于日本真实的社会事件,讲述了母亲离家抛下的四个未成年孩子如何艰难度日的故事。影片并没有对母亲的遗弃与自私行为进行批判,也没有对孩子表现出居高临下的怜悯与同情,只是以生活化记录的方式,冷静凝视四个孩子的日常生活,看他们在为解决温饱的生活里苦苦挣扎,却又对生活充满热爱,以及那些稍纵即逝的短暂快乐瞬间。导演仿佛是一个冷眼旁观者,没有煽情,没有刻意地呈现悲凉,没有评判,只是静静地记录和展现。就像《无人知晓》上映时,面对媒体提出的为何电影没有对人物进行道德评判,甚至都没有对遗弃孩子的母亲进行指责时,是枝裕和的回答是:“电影的存在并非为了审判个人,导演也不是上帝或法官。”相反,如果在影片中不做简单的道德评判,“反而会让观众将这个问题带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反复思索”。他的回答并非否认电影的道德判断或社会功能,他更希望观众能通过影片这个渠道,回到生活本身,自己去观察和思考,因为很多时候,生活是很难用是与非去下判断的。
影片《比海更深》中的主人公良多,是一个落魄的小说家,他的小说曾获过奖,而今却生活潦倒,他把挣到的钱拿去买彩票,离了婚却付不出儿子的赡养费,为了糊口,他从事着私家侦探的工作,给儿子买运动鞋为了省钱,他故意弄脏鞋子,然后去和店员讨价还价;但是他爱自己的儿子,希望用买礼物的方式补偿儿子;他自己缺钱,却把借来的钱给母亲零用;在台风夜里他带着儿子去公园,并告诉儿子要追逐梦想。是枝裕和电影中的这个人物不能用简单的好坏去界定,他的身上既有令人称赞和感动的地方,也有让人不齿之处。
《小偷家族》里,将人物与事件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展现得更充分:在这个以偷盗为生活来源,没有道德感的重组家庭里,却拥有最贴心的温暖;但作品又不简单地赞颂这些底层边缘人群,对之进行美化,而是在温馨与美好背后,揭示其对利益的追求和私心的驱使。就是这份矛盾与复杂的人性与情感,让观众产生复杂难言的万千情绪,非单一的感动或批判,而是将善与恶、美好与残酷一同呈现,让人久久无法释怀。是枝裕和将温情与残酷并置,他让人性的复杂呈现复杂,让伦理道德的暧昧呈现暧昧,他注重描述生活本身,让生活在现象中缓缓呈现自身,没有煽情、没有评判,而是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看他们的喜怒哀乐,看他们的善良与无奈,也看到他们的自私与残忍。
四、细节与主题:家庭生活细节浓墨重彩的呈现
是枝裕和的电影观念深受纪录片和中国台湾电影的影响,是枝裕和大学毕业以后最早从事的是纪录片的拍摄工作,由此对他以后的电影创作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纪录片的拍摄经历让是枝裕和懂得拍摄要尊重生活,客观地记录生活,而非主观地操控生活,接受存在即合理的观念,在客观记录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和发现,这样的记录过程本身就包含了态度在里面。是枝裕和说:“拍摄本身即是发现。”
另外一个对是枝裕和的电影风格产生重要影响的是中国台湾导演侯孝贤的电影,是枝裕和大学毕业参加纪录片拍摄之时,正是侯孝贤、杨德昌、李安等引领的台湾电影“新浪潮”的巅峰时期,因此是枝裕和开始接触到侯孝贤的《童年往事》《悲情城市》《恋恋风尘》等电影,侯孝贤对生活的静观默察,长镜头和自然光的独特运用,让是枝裕和深受触动。
他将目光聚焦于微小的细节,让镜头敞开于复杂的日常生活本身,他将生活中不被人注意的细节在他镜头的注视下变得充满诗意,甚至惊心动魄,架构起他影片最重要的部分是各种琐碎日常所堆砌的生活。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记录是他拍摄的重心,他善于捕捉日常家庭生活中最细微的生活动态场景,司空见惯的人与事在是枝裕和的镜头下熠熠生辉,散发着不可抵挡的艺术魅力。那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瞬间,都被他不动声色地搬运到了银幕上,用质朴的镜头语言演绎着每一个日常家庭生活的琐碎与平凡,在银幕上重现每一个普通日子里的真实生活状态,而那些看似琐碎、杂乱的生活,在他的镜头下似乎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让人们凝神观看,跟着它一起哭泣,一起欢笑,一起跟着是枝裕和思考。
是枝裕和电影里的那些细节,乍看之下,给人的感觉好像完全是自然主义的生活流记录,可是点滴细节累积起来的生活,却能产生陌生化的效果,让人沉浸其中,久久回味。比如《小偷家族》里一家人吃着方便面,狭小逼仄的环境空间,却在氤氲的面条热气中透出温馨与幸福的气息;一家人到海边游玩,迎着奔涌的浪花,他们欢快的跳跃成为电影最温情的一幕;奶奶自知生命即将走到终点,坐在海滩看着他们欢腾的背影轻声地说出,谢谢你们。《海街日记》中的生长了55年的梅子树、一道20年的老菜式、樱花盛开的美丽场景、沿海而建的新干线……《无人知晓》里孩子们在樱花树下欢呼雀跃地跑过;将外面采集的种子种到方便面盒里长出的生命力旺盛的花花草草;《比海更深》里奶奶做的咖喱面条;台风来临之夜,妈妈和儿子、儿媳、孙子之间的聊天……影片里这些不经意的日常生活之美实在让人迷恋。
是枝裕和的电影将目光投注于每一个平凡普通的家庭,以朴实平淡的影像,撷取细腻的情感,仿佛在时光的显影剂中,将家庭生活的温馨与美好、欢乐与忧伤、善良与残忍、无奈与悲凉徐徐呈现,导演在不动声色的光影中,让观众慢慢沉浸在其所营造的氛围中,去感受表面波澜不惊下的暗流涌动,体悟克制冷静下的汹涌情感,作品中对人性的洞察,对社会的审视,对世界的思索,引发人对生命的重新反思,令人长久回味,深深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