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戏曲司鼓到戏曲指挥
2019-11-15
所谓“指挥”一般是指西方交响乐、管弦乐、歌剧、舞剧或大合唱中控制表演节奏、解释作品内容的具有权威性和领导性的乐队成员。所谓“戏曲指挥”,在传统戏曲中是没有这个行当和称谓的,它的出现,乃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搞“样板戏”的情况下才有的一个新行当、新称谓。由于“样板戏”使用了西方管弦乐和中国传统戏曲乐队相结合的形式,其结果是戏曲司鼓不熟悉管弦乐队之性能,而管弦乐乐师则对戏曲完全陌生,更不了解戏曲“打鼓佬”的鼓板语言。于是仓促间不得不在“样板戏”中采取“双指挥”的建制,即既有“指挥”又有“司鼓”。可见“双指挥”乃是一种临时凑合和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而“样板戏”消歇之后,很多剧团都恢复了传统戏的三大件、四大件的乐队,所谓“戏曲指挥”也都作了撤裁,大多只剩下了司鼓。但是,也有不少剧团受到“样板戏”的启发,不再满足于原始的三大件、四大件,而开始组建中西合璧的大乐队(一般都达不到单管制的配置),所以原来的“打鼓佬”就不得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新的变化,学习新的技能。那么,怎么变,如何变,丢掉传统那就是无根之作,墨守传统就是僵化之物,跟上时代步伐,契合人们的欣赏思维和需求,是戏曲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对于一个戏曲司鼓来说更需要自己改变观念,变化思维,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技艺,这更是戏曲司鼓达到戏曲指挥必需具备的素质。
其实,戏曲司鼓和戏曲指挥的任务是一样的,是音乐的导演,揭示音乐作品思想感情,使音乐生命化的再现者,是作曲家与演员、听众沟通思想感情的重要媒介。他们的任务首先是真正了解戏曲,了解戏曲作品,正确、全面、深刻地表现音乐作品,将作曲家赋予音乐与唱腔的深刻内涵和音响构思完整地揭示出来,并赋予它以二度创造,用风格特异的肢体语言和得体的指挥姿态,准确清晰地陈述乐思。除司鼓具备的技能下,它还需一个非常繁复的运作过程,如各乐器不同声部进入,主旋律与付旋律交叉出现,作曲配器的风格各异,音乐加锣鼓的默契,手势与鼓板转换操作,唱腔和配音的强弱快慢,音乐色彩的浓淡柔钢等等,特别是对音乐的和声、配器、复调及乐器法则的了解,更是一个戏曲指挥必需具备的技能。
面对一个较庞大的戏曲管弦乐队深感要成功指挥一台戏的演出,需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即:1.全剧在胸中;2.音乐在心中;3.细节要重视;4.操作要规范。
1.全剧在胸中(全剧的剧情)
即是对剧情要全面了解,首先熟读剧本,对人物角色要全面知晓,对人物关系需了如指掌,全剧的高潮在哪里、人物角色的情感交叉点在哪里,不同场次不同人物角色间发生了怎样的戏曲冲突等等。把握住了全剧就是成功的关键,力争将演员与乐队(表演与伴奏)控制在导演规定的舞台节奏之中,有机地融为一体,决不能一知半解,这将会进入茫然的操作境地,更可怕的是会对全剧产生不可弥补的损失。舞台艺术是一门时间艺术,错过了无法重来,因此一台戏的成功永远是各部门默契而精彩的配合而成,而作为一台戏的指挥它将要负起极主要的工作责任,切不可马马虎虎,一半糊涂一半清醒,把握好全剧舞台演出的节奏和情感,永远是一个好的戏曲指挥(司鼓)必备的素质。
2.音乐在心中(全剧的音乐)
当作曲音乐总谱完成后,司鼓必须认真的看,细心的品。音乐的起伏、调性的转换、节奏的变化、声部的进出都需心中有数,唱腔配器部分还需注意与演员的演唱默契,因为繁复的配器手法演员可能会开不了口,这需要我们多提醒,多练习,其次配音的音乐与舞台的说白、动作、舞蹈等节奏点的默契,有时凑一个动作,凑一个时间点,稍有误差,会产生无法弥补舞台遗憾,这都需指挥配合舞台表演精心操作来完成。
如今的配器一般都使用五线谱,作为指挥也需要慢慢熟悉,略知一二。一般情况下,指挥不可能用总谱操作的在此情况下。自己要做详细的记录,乐器的进入,器种的类别,用什么节奏型进入等等一一清楚。过去的京剧现代戏演奏谱,上面是简谱旋律,下面有五线谱线条,便于演奏员看谱演奏。而现在的演奏分谱都是单独写的,声部的进入较有点麻烦,都需要指挥手点进入,故做好自己细致的案头工作非常重要,完成对音乐总谱的全面认识,才能在日后的排练和演出中带来愉快而理想的工作效果。
3.细节要重视(不能忽视的环节)
指挥他必须带领乐师门完整准确地体现好全剧的音乐(包括文武场),要做到此点,决不能忽视音乐的细节,每一段、每一节都不可轻视,细节犹如是人体的每一个细胞,只有健康的细胞才能有良好的身体,完成只是整体,准确无误就是细节,舞台上千变万化,乐池里交错变幻。而所谓细节1、横线条的旋律线,旋律是音乐的主体,一切配器手法都是围绕旋律而写,戏曲音乐又是以演唱旋律为主的,托好腔,保好调是戏曲音乐的主线,而两者又是互相呼应,相得益彰。2、多声部是锦上添花,缺它不可,少它干枯。3、节奏:一切松紧急缓,起伏跌宕离不开节奏的变化,犹如人体心脏跳动快慢变化。4、音色:就是锦上添花的各种花色,绚丽多彩,让人赏心悦目;5、强弱变化就好像变化中的天气,一年四季,变化无穷,弱如微风,强如暴雨。还有鼓板与手势的交错合理运用等等,这些点点滴滴的音乐体现都与戏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更是一台戏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其次还要与主奏乐器(锡剧主胡)做细致的商榷和协调,使两者配合默契,处理乐曲更趋完美,一台戏的演出往往细节决定成败,必须重视。
4.操作要规范(鼓板与手势)
面对一个较大的戏曲管弦乐队(中西混合)司鼓的照顾面遇到的挑战,更给自己带来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的挑战,指挥的一举一动,将影响着全剧,不当的动作往往会给乐队造成误奏,给演出带来瑕疵,给舞台带来麻烦,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节奏的变化,都需要通过动作来提示,而预备拍是指挥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预备拍更是给乐队的一种准确的演奏提示,它包括让演奏员顺利而自然的进入。用什么情绪进入,以哪种节奏型进入,进入时与舞台的情绪是否相符等等,如在锡剧“卿卿如晤”一戏中,小提琴一段咏叹调式的独奏,配合演员动作的演奏,散而又不能松,长而不能拖,在保证乐句完整的情况下,还要默契的配合好演员的舞台动作,既能让独奏者情绪自然,技术出色的发挥出来,又能使演员感到音乐的情感让他(她)的表演,发挥得淋漓尽致,两者配合相得益彰,看是简单的乐句,指挥手势动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和疏忽。戏曲指挥与交响乐指挥不同处除手势动作外,它还需要牢牢掌控着鼓和板,两者既统一又独立,统一在全剧中,独立于操作定位上。特别在唱腔中的间奏上(过门),鼓点的安排,要恰当自如,要为情绪而敲,不能流于形式,在较抒情的间奏中,一般是不用鼓点的,有时可以板都不敲,而在较激烈和激动的情绪里还是需要用加强的鼓点来操作,就如京剧中的鼓套子,它就是烘托情绪的一种操作手法。两者间的转换运用一定要合理合规,自然贴切,既要体现音乐的表现力,更要顾及舞台上演员情感的表演。一付鼓芊就是手中的指挥棒,有时候鼓芊是放下的,尤其是在大段的背景音乐,过场音乐,伴舞音乐的出现,根本是不受鼓和板的控制,这个时候的音乐协调就必须要用手势指挥。
戏曲是有打击乐的,在打击乐与音乐的交汇中,不能手忙脚乱,在打击乐紧接音乐的情况下,最后接音乐的那个点上需加大动作,便于乐队准确进入,而两手动作需干净利落。鼓和板要放的快,拿的快,就好像两手要当四手用(因为没有专门的手势指挥),只有规范和合理的手势动作,才能保证乐曲完美而有情感的体现。
戏曲是一门集文学,表演,音乐(声乐与器乐)舞蹈,舞美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而音乐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的部分,我国三百多个剧种,能体现剧种风格和特色的那就是音乐与唱腔,虽然音乐是听觉艺术,但它是有具体形象的,当它与舞台上的视觉艺术相结合,同欣赏时,那音乐形象将更为鲜明生动,更具感染力。
身为戏曲指挥应做到人在戏外,心在戏中,情随戏变,神随戏动。戏曲音乐离不开戏,有戏才有曲,有戏才有乐,因而音乐如何准确地体现戏剧内容和成功的塑造人物形象是戏曲音乐的首要任务,而全剧音乐的情感把握更是一个戏曲指挥的首要之重,要让乐队动情,先要自己动情,要让观众感动,必先自己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