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山西好地方
2019-11-15
寻找武乡
一连几天长治周边行走,平顺县拜谒赵树理创作《三里湾》时居住的小院,屯留区参观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旧址,壶关县游览万里森林防护墙,长子县瞻仰唐宋古代建筑奇观,潞安集团听取煤制油项目讲解,襄垣县欣赏“非遗”艺术展演……然而我心有所属,特别盼望前往武乡的行程。
我岳父生前经常说到山西武乡,以及武乡砖壁村。他老人家没文化,只会写自己名字“王绪元”三个字。然而“武乡”成为八路军老战士晚年忆旧的关键词,饱含战争岁月的情感。
此行有拜访八路军总部王家峪的日程,我自然兴奋不已。王家峪坐落武乡县境内。武乡正是我岳父念念不忘的地方。他1938年7月在武乡参加革命工作成为秘密交通员,1939年转入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一团担任班长,后来升任十六团炮兵排长,1945年任炮兵连长,随一二九师新四旅四十九团调往陕甘宁边区保卫延安。我记得他说过“我们行军时见过刘邓首长呢!”
不知为什么,我岳父生前多次说到砖壁村八路军总部,还谈及从太行军区到太岳军区。我推测他不曾驻防王家峪,于是对砖壁村印象深刻。采风前我查阅相关资料,得知1939年秋到1940年夏八路军总部驻扎武乡王家峪,之后迁往武乡砖壁村。在东渡黄河后艰苦抗战的岁月里,八路军总部数经转战,先后五次进驻武乡,从而创建了晋冀鲁豫、晋绥、晋察冀以及山东等敌后抗日根据地,使之成为华北抗战的中流砥柱。
乘车离开五阳煤矿前往武乡王家峪。五阳乃是传说“后羿射落五只太阳”的地方,因此获得五阳地名。武乡则因武山和乡水而得名,历史悠久。一路上我期待尽快抵达武乡八路军总部,那是我心中热土。然而中途停车李峪村,又是参观景点,我跟随采风队伍信步走进“王来法纪念馆”,有些心猿意马。
纪念馆迎面墙壁挂着几百只地雷模型,七个横匾大字写着“地雷大王王来法”。我随即专注精神,听取讲解。
不听不知道,听了方知晓。这位被称为地雷大王的王来法本是河北省人,年幼逃荒来到李峪村。1938年日军入侵武乡,他的养父被残酷杀害,这点燃王来法内心的复仇火焰。他挺身而出带领村里青壮组建抗日自卫队,并担任村武委会主任,前往县武委会学习爆破技术。心灵手巧的他很快掌握装雷和埋雷技能。
1943年日军在蟠武镇修筑炮楼设立据点,李峪村多次遭受日寇扫荡,损失严重。我太行军区八路军决定发起蟠武战役,围歼蟠武公路沿线日军据点,以此孤立敌人。王来法积极参战,带领民兵自卫队不分昼夜出没在蟠武公路两侧。他们白天钻进青纱帐造地雷、装地雷,夜晚摸黑在公路上埋设地雷,以封锁敌人出击。无论日军出动大队人马清剿,还是出动小股兵力奔袭,只要脚踏蟠武公路便无法避开王来法布下的地雷阵,经常被炸得晕头转向人仰马翻,于是有了“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李峪村王来法”的传说。
即使日本鬼子趟过地雷阵进村搜查,王来法他们早在院门里挂好手榴弹,用这种“挂雷”给敌人送上“见面礼”。
中华军民抗日是持久战。由于物资匮乏,武器紧缺,铁制地雷壳供应不足,王来法利用石头制造石雷,一举成功。我看到纪念馆地上摆着形状不同的石雷,几乎就是未经打磨的石块,那装填火药的石孔塞着木楔,看似样貌简陋,却蕴含着杀伤力。
这间纪念馆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很多地雷原件,这令我想起电影《地雷战》,那银幕里的人物显然就是王来法的化身。1943年王来法获得“杀敌功臣”称号。1944年7月“太行首届群英会”受到“太行地雷大王”荣誉嘉奖,那面锦旗上写着“抗战柱石,建国先锋”八个大字,落款是“晋冀鲁豫边区”。我被“建国先锋”四字所吸引,遥想抗日战争尚未取得胜利之时,晋冀鲁豫边区军民便满怀建立新中国的崇高理想,这正是坚定初心使然。
走出王来法纪念馆,跨越公路高悬“中国魔术第一村”红色横幅,下边配以“地雷大王故乡,魔术文化兴村”的标语。当年地雷与今日魔术有何关联?我不解其意跟随采风团走进大礼堂,落座观看“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的情景剧。
赶在开演前,李峪村书记王竹红特意表演小节目,他的道具是两只瓷碗三颗核桃,变来变去好似乾坤大挪移,看得我们眼花缭乱。这时我们得知王竹红酷爱魔术,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千余人口,居然有四百多人会变魔术,能够登台演出者高达二百余人。
首先是魔术表演。表演者多为李峪村妇女,竟有七十多岁老奶奶登台献艺,精彩表演引来热烈掌声。
大型情景剧“太行精神,光耀千秋”开演,演员阵容多达百人,个个都是李峪村村民。这台情景剧视野开阔编排紧凑,全面展现李峪村军民不屈不挠的民族斗争精神。他们真情实感的本色出演,深深沉浸于抗战烽火年代,“抗日救国,打败日寇!”发自肺腑的呐喊。这种演出明显有别于专业演出团队,使我们切实感受到历史深处的“李峪村表情”。
李峪村在发展农业种植同时,紧紧抓住“地雷大王故乡,魔术文化兴村”的思路,将红色文化与魔术表演紧密结合,已经做成文化旅游产业。谁说红色文化不是软实力?谁说民间艺术没有吸引力?且看一辆辆旅游大巴开进村前广场,一拨拨旅行团赶来观看抗日情景剧。李峪村的文化旅游产业做得风生水起,名声远扬。
告别李峪村,我忽有所悟。魔术在京津地区称为“戏法儿”。当年地雷大王自造石雷把侵略者炸得昏头转向,等于跟日本鬼子变起“战争戏法儿”,如今和平年代硝烟散尽,地雷大王的后代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开发第三产业,给游客们变起“幸福戏法儿”。时代不同了,李峪村民继承红色基因,大步走进新时代。
我们赶到韩北乡王家峪村,随即参观八路军总部。朱德总司令的住室,彭德怀副总司令的住室,左权副总参谋长的住室,还有北方局书记刘少奇的住室……我特意在刘伯承邓小平的住室前留影,迅速发到微信朋友圈。
王家峪八路军总部周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栽种的小树,如今其势参天。特别那几株大杨树堪称神奇,你将小树枝的横纹轻轻掰开,树枝横断面便清晰呈现红色“五角星”图案,极像红军战士帽徽,这几株大树被称为“红星杨”。我将两截“红星杨”树枝带走,留作此行纪念。
暮色降临,我们赶往武乡县城参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我在八路军迫击炮展台前拍照留念,意外发现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团长武亭将军戎装照片。朝鲜籍的武亭将军是我岳父在延安炮校学习时的教官,也是他生前经常念叨的名字,尽管他只是个普通的八路军老兵。正是他多次念叨武乡地名,使我这次红色之旅收获满满……
沁源邂逅天津
终于抵达被大自然绿色包裹的地方,沁源县。这里有条河流古称沁水,郦道元《水经注》云:“沁水即少水也,或言出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三源奇注,径泻一隍,又南会三山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也。”沁水今名沁河。沁源境内有沁河源头六处,应了“不集小流无以成江河”的古训。
我们在沁源采风,参观美丽乡村建设,游览社会主义新农村,接连走过王陶乡岭上村、灵空山镇黑峪村、紫红移民新村、善朴古村民宅,处处各具特色。一路采风融身大自然深处,切实感受山林风光,接连来到交口乡合欢本草谷、花坡、沁河源头、中峪乡龙头油菜花种植基地、灵空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处留下深刻印象。
就自然条件而言,沁源得天独厚生态优良,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0%,宛若“绿色宝石”镶嵌于晋东南大地,堪称天然大氧吧和最宜深呼吸的地方,被誉为三晋大地的“香格里拉”。
就生物多样性而言,沁源丰富而独特,这里山林盛产油松,令人惊叹的“油松之王”树高46米,树冠覆盖面积70平方米,一树派生出九枝树干,宛若九杆大旗昂然耸立林间,得以“九杆旗”美名,已被列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之最。山林深处还有名贵的褐马鸡存在,这种珍禽羽毛异常美丽,曾广泛用于清代官员顶戴花翎,可称“官家用品”。
就经济均衡发展而言,沁源小县人均GDP名列晋省首位,这在增长速度普遍放缓的形势下,继续保持全省经济发展强县的势头,沁源足以令人艳羡。
就革命历史传统而言,抗战期间太岳军区司令部和太岳行署扎根沁源,具有厚重的红色文化积淀。当年阎寨村曾被喻为“小延安”。持续两年半的“沁源围困战”,全县八万人,没有一个村成立“维持会”,没有一个人做汉奸,充分体现中国人的血性与气节。自1942年起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向沁源人民致敬》《沁源人民胜利了》等百余篇文章。这种红色基因传承至今。
如此优美宜居的自然环境,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一处处自然美景,一桩桩历史故事,沁源县几获得美誉,实至名归。然而,远离高速公路与机场造成交通不便,沁源颇有几分“养在深闺人未识”况味。绿色沁源的名声,红色沁源的名望,理应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扬。
一路奔波临近活动尾声,随团来到郭道镇采风,不由稍感疲惫。然而,走进安静整洁的大院落,迎面望见铁青色建筑墙上镶嵌“三线沁源展览馆”几个红色大字,这曾经熟悉的词语蓦然唤醒我的记忆。
不忘20世纪60年代,中国版图周边形成“马蹄形包围圈”,国际形势急迫,战争因素骤增。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首当其冲直接面临“美帝”“苏修”穷兵黩武的威胁。于是中央依照全国战略地区划分,在我国中西部13个省区开展大规模的战备建设,包括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统称“三线建设”。
一声令下,备战各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从政府机关选派得力干部、从科研单位选调优秀人才、从先进企业抽调生产骨干、从名牌大学分配毕业生,从地方招收青年工人,汇集成为“三线人”的特殊群体。他们来到荒凉的大山深处,风餐露宿、肩挑背扛、白手起家,建宿舍、盖厂房,开辟祖国三线建设新天地。
中国三线建设分为“大三线”和“小三线”。山西省划为“小三线”地区。我记得20世纪60年代末,中学同学小余跟随父母从天津迁往“大三线”陕西宝鸡山区,从此断了联系。80年代初,我在天津市机械工业局工作,办公室里的老王同志曾经参加山西“小三线”建设,每每谈起天津迁往山西的工厂,多次说到“长治”。人的记忆随着时光推移,渐渐容易淡忘。采风走进郭道镇“三线沁源展览馆”,一部鲜活的“小三线”历史呈现面前。沿着展览路线依次阅读,我从展板里寻找“小三线”天津建设者的足迹。
名称:山西东升器材厂。性质:军工企业。代号:1027厂。包建单位:天津永升器材厂。
名称:山西晋东器材厂。性质:军工企业。代号:1018厂。包建单位:天津卫东器材厂。
名称:山西长虹机械厂。性质:军工企业。代号:1010厂。包建单位:天津永红器材厂
名称:山西开源线材厂。性质:军工企业。代号:1029厂。包建单位:天津卫东漆包线器材厂和天津工农兵电线厂。
名称:山西人民器材厂。性质:军工企业。代号:1011厂。包建单位:天津新民器材厂。
名称:山西沁河机械厂。性质:军工企业。代号:1013厂。包建单位:天津天源器材厂和天津津源器材厂。
当年沁源县总共七座番号工厂,有六座来自天津。我不禁兴奋起来,企盼从小三线建设者照片里找到熟悉的天津面孔。
一张张照片里青春洋溢的笑容、意气风发的目光、朝气蓬勃的身影,分明定格于五十多年前光景里。我猛然意识到,他们如今均已年逾花甲甚至年过古稀,难以对照青春面容了。
尽管企业名称几经变更,我还是能够识别“天津卫东漆包线器材厂”就是坐落河西区陈塘庄工业区的天津市漆包线厂;“天津工农兵电线厂”就是坐落南开区长江道的天津市电线厂。这无疑是天津机械行业的荣耀。
三线沁源展览馆陈列着当年的机械生产设备。我能够认得二零车床和导轨磨床,还有立式铣床和剪板机,它们无声讲述着小三线建设者艰苦奋斗的故事。当年开源线材厂生产的被服线,产品质量难以达标,他们派员到天津609厂接受技术培训,很快排除产品质量缺陷。这让我感受到沁源与天津的不解之缘。也使我在山西沁源邂逅不曾谋面的天津前辈。
参观即将结束时,我意外得知那张铁木结构的台案被当地称为“天津桌”,由于当时沁源没有见过这种具有折叠功能的台案,便有了如此称谓。我给这张“天津桌”拍下照片,带它重返天津家乡。
从天津来到沁源小三线的建设者,起初有南开大学毕业生,后来有天津知识青年和复员军人,他们无私奉献了青春年华。当时生活物资极其匮乏,女工在沁源商店里连卫生纸都买不到,只有草纸。许多生活日用品都是从城市家里捎来的,即便吃顿水饺也成了奢侈的事情。创业者艰苦奋斗的精神,迸发出难以想象的能量,在太岳深处小三线树起丰碑。
城乡生活确实存在差别。夏天里小三线女工穿起塑料凉鞋,竟然引起当地妇女们好奇,此前她们没见过裸露五只脚趾的鞋子,也没嗅到过小三线女工们身上散发的雪花膏味道。冬季天冷男徒工戴个口罩,穿件棉猴也会引来惊异的目光。这群小三线建设者,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同时影响了当地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文明生活习惯。
小三线工厂举行篮球、乒乓球、象棋比赛,带动了当地村民体育运动的开展。小三线工厂的文艺节目表演、锣鼓秧歌游行、放映露天电影,上映朝鲜的、阿尔巴尼亚的、南斯拉夫的电影,给当地青年村民播下喜好文艺的种子。清晨广播喇叭里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晚间食堂开饭的味道……为闭塞静寂的山村生活吹来清新空气。村民们听见了普通话,看到了广播体操,接触了海报与大标语,懂得了粮票布票等各种票证,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的熏陶。他们在工农互通有无的交往中,缩小着城乡差别,结下了深厚友谊。来自大城市的小三线职工们,在这里安家落户生儿育女,将沁源山村当做自己第二故乡。
青山犹在,绿水长流。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人类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成为不可阻拦的潮流。不论“大三线”还是“小三线”,顺应时代发展与改革开放气候,纷纷走上转型之路。那六座天津包建的小三线工厂,先后搬离沁源迁到榆次,几经整合完成凤凰涅槃,企业获得新生。然而,那些来自天津的小三线建设者的业绩,已然被写进那册厚厚的《三线沁源》书里,令后来人阅读与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