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举“重”若“轻”的励志佳作
——再评电影《摔跤吧!爸爸》

2019-11-15吉林省教育学院民教院吉林长春130022

电影文学 2019年16期
关键词:摔跤手摔跤吧!爸爸吉塔

王 波(吉林省教育学院 民教院,吉林 长春 130022)

2017年5月,由影星阿米尔·汗领衔主演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国内上映,由于和好莱坞大片同期竞争,起初并不被看好。然而,其票房续航能力惊人,实现了低开高走并出现“逆袭”高峰,最终在国内取得近13亿元票房。这个数字不但远超印度本土,还创造了非美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纪录。在高票房的同时,这部并非大制作高投入的电影也收获了中国观众极好的口碑,猫眼评分一度达到惊人的9.8,豆瓣评分也高达9.2,在各大媒体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围绕本片展开的话题,一方面是针对女性主义展开的大量讨论乃至于争论,另一方面则是影片并不十分新颖但格外扣人心弦的情节。影片的成功,在于把性别平等、体育励志、家国情怀等深刻话题以影视艺术的最佳呈现效果完美结合,使其获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的“双赢”。

一、话题承载之“重”:女性意识的曲折成长

关于《摔跤吧!爸爸》的主题,自国内上映之初就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其中夹杂着一些略显尖锐但颇有拥簇的批判声音。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是从侧面证明的电影的成功——脱离印度本土语境,仍然可以引发广泛而充分的思考,而这些讨论也可以促使观众进一步挖掘电影的内在意义,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同。

按照学界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来观照这部电影,确实不是一部典型的作品,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影立足于特定文化环境下,将体现女性意识、反映女性解放、呼吁性别平等这些主题阐释得相当到位。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阿米尔·汗饰演的父亲,原型为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一位始终心怀世界冠军梦想的印度著名摔跤手,毅然坚持把女儿们培养成为摔跤运动员,最终让大女儿成为印度女子摔跤第一枚世界金牌获得者。在印度,女性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BBC《印度的女儿》聚焦2012年发生并在全世界影响巨大的黑公交轮奸致死案,让我们极为震惊的不仅是凶手的残忍和肆无忌惮,更是印度社会中对受害者的冷血态度。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讲述这个故事的姿态本身就富于反抗性和颠覆性。导演涅提·蒂瓦里在访谈中提及拍摄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着重指出了原型故事发生的地点——印度西北部哈里亚纳邦,该地区因歧视女性和童婚等社会问题的突出而闻名。在这种传统意识根深蒂固的乡村,能挺身而出与社会不平等做斗争,这也是导演将视线聚焦于此的关键因素。

影片中除了吉塔夺冠项目国际式摔跤之外,还有很多场面表现了印度传统摔跤运动——印度沙地摔跤,音译为“拉什蒂”。它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并且有非常独特的练习方式,堪称印度“国技”。开头中大量印度男性摔跤手的日常展示,让观众感受到浓郁的本土特色和强烈的男性荷尔蒙气息,而女性从事这项运动并取得胜利,对传统男权有着巨大的颠覆力量。大女儿吉塔初次参加村里的摔跤比赛,众人开始都是围观闹剧的心态,对这位女性摔跤手毫无尊重,但吉塔面对强壮的对手表现极为出色,虽然没能取胜,但却赢得了荧幕内外所有观众的由衷掌声与喝彩。历经此战的吉塔也找到了自我的价值,开始主动提高技术争取胜利,她发自内心地想要做得比男性更好。同时,通过不断努力屡战屡胜的吉塔形象渐渐丰满,影片中展现了不同于传统印度女性形象的“另类”之美:除了温柔可人、能歌善舞,女性也可以具有英姿飒爽的力量之美,而这种美在运动场上的自信挥洒,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美,是一种带来震撼性的美,是一种足以动摇传统观念的美。然而,该片在主题立意上仍然引发了一些争议,甚至有评论直指其仍是鼓吹男性专制的产物。这种争议并非完全无理,因为影片的大量情节都用来塑造父亲的丰富形象:发现女儿摔跤天赋时的惊喜,面对村民冷嘲热讽时的执着,训练女儿们时的严苛专注,收藏女儿奖金时的细致温情,偷偷给女儿按摩时的反差柔情,被女儿打败时的壮士迟暮,对妻子说出“他们(男性)没有资格来挑选我女儿,而是我女儿来挑选他们”时的骄傲自信……等等诸多情节,使得影片为我们呈现出一位丰富而又复杂、伟大开明同时富于人情味的男主人公,父亲形象的塑造可谓成功。相对而言,两个女性形象则较为单薄。影片情节是由马哈维亚的侄子作为第一人称视角叙述者,虽然这样的设置较便于一些情节的展开也增加了不少喜剧性,但是却失去了女性主角心路历程的自我言说。女儿们了解早婚女同学的悲惨遭遇而自主选择继续训练摔跤和大女儿吉塔在父亲离场情况下发现自我赢得冠军这两个关键性成长情节,由于失去了女性的自我呈现与讲述,显得不够细腻,尚有在男性(父亲)引领之下方走向觉醒之嫌疑。

但是,瑕不掩瑜,《摔跤吧!爸爸》立足于印度国情,可以说是以最好的方式把这个故事对女性的激励意味表达出来。在印度文化语境中,所有的女性天生被社会进行了“应如何做”的暗示,所以她们可能完全看不到生命中其他可能性,而电影传达的,正是由女子摔跤冠军的一种“可能”引导她们去关注女性生命中的更多“可能”。正如现实中的妹妹巴比塔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只有踏出第一步,她们才能了解世界是怎样运作的,才能充满能量”。

二、寓教于乐之“轻”:富于本土情味的视听盛宴

《摔跤吧!爸爸》不是一部传统印象中歌舞澎湃的宝莱坞电影,甚至在情节设置和主题呈现上颇有些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气质,但片中无疑将印度电影的视觉张力体现得淋漓尽致。印度摔跤手的姿态展示,印度传统婚礼的欢快热闹,乡村小镇中的日常生活……场景鲜艳明亮,充满印度人文风情韵味。

影片中对于运动场景的呈现张弛有度,超强带入感的运动画面,极具现场感的镜头特写,使得摔跤这项略显小众的运动成为许多观众“生平最认真观看的一场体育比赛”。吉塔学习了新技术回家与父亲切磋,慢镜头揭示了父亲已然年老体衰的事实,给观众带来“英雄迟暮”的唏嘘;吉塔赢得金牌的决胜之战,结尾以一个超慢镜头表现一击制胜的高难度动作“过桥摔”,观众们的情绪好像被一只无形而有力的大手紧紧抓住,在胜利的最高潮之时与片中人物同步爆发。不仅如此,影片中一些静态画面也捕捉得非常巧妙,如夕阳西下训练结束时,吉塔逆光的剪影正在抖落头发中的细沙,女孩短发的侧面无比坚定,在温暖的背景色中显得充满了力量与希望,观众不由得被镜头语言的张力感染而内心澎湃。

《摔跤吧!爸爸》既完美承载了女性解放这一沉重并争议重重的话题,又能以最易于观众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带来丰富且震撼的观影体验。一部好的电影,需要发现社会中某些群体内心的哀鸣,并将其化为更广大群体甚至全社会的共鸣,这应是影视作品最重要的社会效益之所在。从这种意味上看来,该片确实是近年来全球电影中一部值得称道的体育电影佳作。

猜你喜欢

摔跤手摔跤吧!爸爸吉塔
为了梦想,倾尽全力
《摔跤吧!爸爸》三幕式结构解析
《摔跤吧!爸爸》叙事学解读
印度泥地摔跤,猴神的运动
“金牌大国”为何没拍出《摔跤吧!爸爸》(聊天室)
你还能与谁并肩作战
靠摔跤致富
塞内加尔摔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