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大国”为何没拍出《摔跤吧!爸爸》(聊天室)
2017-05-12刘苏
刘苏
好久没有一部电影,能像《摔跤吧!爸爸》一样让观众看完集体鼓掌的了。在中国上映7天后,该片总票房近1.7亿元人民币,创印度影片在中国票房新高。父女情、爱国心、竞技体育的残酷和精彩,让很多人看后不禁感叹:原来体育电影可以这么好看。
事实上,印度并非体育大国。从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拥有12亿人口的印度在36年中仅获得1枚金牌。但就是在这块并不肥沃的体育土壤中,却拍出《摔跤吧!爸爸》。而中国培养出这么多的世界冠军、奥运冠军,能让人记住名字的体育电影却只有《女篮五号》《破风》等寥寥几部。
“金牌大国”没有感人的体育故事吗?显然不是。女排几度沉浮后里约再夺冠,看哭了多少中国球迷;老女足拿着微薄工资,踢着荡气回肠的比赛,在一片荒漠中开出铿锵玫瑰;拳击冠军邹市明从陪练到两届奥运冠军,再到32岁“高龄”改打职业拳击,最终35岁斩获WBO世界拳王金腰带……这些跌宕的故事如果写成电影,其精彩程度应不输《摔跤吧!爸爸》。
《破风》导演林超贤曾表示,在电影拍摄期间共有80多人受伤,5、6人骨折。《摔跤吧!爸爸》里的演员都实打实学了几个月的摔跤,女主角也曾被摔骨折。与很多剧情不够“小鲜肉”来凑、速战速决赚快钱的电影相比,体育电影有些吃力不讨好。谢晋《女篮五号》的成功已经是60年前的事,近些年没有体育电影票房大卖的榜样,投资人更倾向于选择保险系数更高的青春片、喜剧片、玄幻片这些热门类型。
热门类型片能保证票房,体育电影比较小众,观众是否买账不得而知,很少有人愿意冒这个风险。结果,留给体育的只剩纪录片。但碍于资金、篇幅和表现形式,这些片子很难达到《摔跤吧!爸爸》的高度。
笔者多年前曾有幸参与央视纪录片节目《体育人间》中国奥运冠军特辑的制作,金牌背后的 故事多半变成“XX说”(XX是运动员及其家人和教练)。与《摔跤吧!爸爸》父女两代摔跤运动员的汗水和泪水相比,与电影中饱满的细节和故事相比,这样的讲述显得过于简单说教。
《摔跤吧!爸爸》中,父亲告诫女儿一定要夺得金牌,成为全印度女孩子的榜样,唯有榜样才不会被忘记。作为一个体育大国,我们不乏这样的榜样,如今需要做的是借助艺术感染力,把榜样的力量传播得更远、更广,让更多人喝下这碗暖心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