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体CIK细胞肝动脉灌注联合放化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9-11-14

实用癌症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放化疗自体原发性

薛 麟 肖 翔

原发性肝癌(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居世界首位,每年约有30多万人死于肝癌,占世界肝癌死亡率的55%[1-2]。由于肝癌患者早期临床症状隐匿,侵袭性较强,且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炎、肝硬化等,手术切除率不足20%[3],且手术患者的组织损伤较大,术后恢复慢,预后较差,生存率低[4]。对于中晚期肝癌的患者,常采用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包括肝动脉介入治疗、系统治疗、放疗和中医药治疗[5]。肝动脉介入治疗是首选,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同时该方法不能完全去除肿瘤病灶,残留率高达90%,且对患者的免疫功能会造成影响[6]。放疗特别是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可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6]。近年来,随着细胞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肝癌的生物免疫治疗逐步应用于临床,自体细胞免疫治疗成为目前常用的方法[7]。由于单一治疗手段的局限性,联合治疗成为提高肝癌临床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探讨了自体CIK细胞肝动脉灌注联合放化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诊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9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分级标准。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肝动脉介入化疗和三维适形放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自体CIK细胞肝动脉灌注治疗。对照组50例,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42~65岁,平均(51.32±5.41)岁;Child-Pugh分级:A级26例,B级24例;肿瘤数目:单发38例,多12例。观察组48例,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龄41~65岁,平均(50.84±5.12)岁;Child-Pugh分级:A级25例,B级23例;肿瘤数目:单发37例,多11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诊断确诊;②Child-Pugh分级为A级和B级;③病灶无远端转移;④预计生存期6个月以上。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器官功能障碍者;②严重凝血功能异常者;③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④妊娠哺乳期妇女及精神异常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肝动脉介入化疗和三维适形放疗。肝动脉介入化疗:经股动脉右侧穿刺,在超滑导丝引导下将导管置于腹腔干造影,明确血管走向及肿瘤供血动脉,将微导管超选至肿瘤供血动脉进行化疗药物灌注,顺铂60~100 mg,丝裂霉素10~30 mg,阿霉素40~60 mg。完成后用碘油10~20 ml栓塞,再用明胶海绵栓塞,4~6周重复介入化疗1次。三维适形放疗:采用螺旋CT扫描患者中腹部,将获得的数据进行三维立体重建,明确肿瘤大体区域及体积,由医生和物理师勾画患者肿瘤靶区及危及器官,依据肿瘤靶区及危及器官确定入射方向,根据剂量曲线和体积直方图对权重和射入方向进行调整,采用西门子直线加速器进行放疗,使肿瘤边缘总剂量达(46~60)Gy/(23~30)F/(4.5~6)W,全肝平均剂量小于30 Gy。在第2次化疗结束后1周开始放疗,放疗结束1个月后酌情进行后续化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自体CIK细胞肝动脉灌注治疗。肝动脉介入化疗前采集患者的自体外周血,分离并培养CIK细胞,细菌和真菌培养阴性,细胞数量合格后进行生理盐水洗涤,用100 ml生理盐水重悬细胞制备成回输液(含20%人血蛋白5 ml,IL-2 20万U)。经股动脉左侧穿刺,在超滑导丝引导下将导管置于肝固有动脉,造影证实后将CIK细胞行肝固有动脉灌注,时间30 min,完成后留置导管,肝素水封管,1次/天,连续灌注3 d,3 d灌注完成后拔除导管,穿刺点按压后进行加压包扎。每月培养1次,连续灌注3个月,治疗结束后2~3周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有效性。按照实体瘤评价标准[8]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完全缓解:基线病灶消失且维持4周;部分缓解: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30%并维持4周;稳定: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但未达到缓解水平,或增加但未达到进展水平;进展:基线病灶长径总和增加≥20%或有新病灶出现。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②比较2组患者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2~3周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EPICSXI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群(CD3+、CD4+、CD8+、CD4+/CD8+)的变化情况。③比较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KPS评分法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改善:KPS评分提高>10分;稳定:KPS评分提高或下降≤10分;恶化:KPS评分下降>10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1.67%(44/48),显著高于对照组74.00%(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1,P=0.021),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群变化情况

2组患者治疗前CD3+、CD4+、CD8+和CD4+/CD8+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CD3+、CD4+、和CD4+/CD8+显著升高,CD8+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变化更明显(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群变化情况

注:a为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b为与治疗后对照组相比,P<0.05。

2.3 2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例,%)

3 讨论

目前肝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且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9]。随着医学影像及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及高危人群肝癌早期筛查的普及,肝癌的检出率逐年上升[10]。手术和肝移植是根治肝癌的重要手段,也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首选[11]。但手术预后差,生存率低,肝移植远期效果不理想,且由于合并肝炎、肝硬化等原因,肝癌患者的手术率较低,大部分患者需采用非手术方式进行治疗[12]。肝动脉介入治疗联合放疗成为目前非手术治疗肝癌的首选,两者联合可增强治疗效果,提高肿瘤的坏死率,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放化疗后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不利于患者的康复等[13]。

自体免疫细胞治疗以多种细胞因子诱导体外血单个核细胞,分离细胞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应用于肝癌患者的治疗[14]。CIK是T细胞为主要效应细胞的特质性细胞群,具有抗肿瘤特性,可以非特异性免疫的方式根除患者体内的小微肿瘤或残留病灶,重建患者的免疫功能[15]。对于自体免疫细胞的输注方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有研究显示[16],肝动脉灌注自体DC-CIK细胞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优于静脉回输自体DC-CIK细胞。因此,本研究采用肝动脉灌注的方式进行自体免疫细胞灌注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CD3+、CD4+、CD8+和CD4+/CD8+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自体CIK细胞肝动脉灌注联合放化疗可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这是由于CIK细胞兼具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肿瘤活性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杀瘤活性,且在体内外增值能力较强,是一种具有高效杀瘤抑瘤活性的效应细胞[17]。自体免疫细胞进入人体后,效应细胞能否直接到达肿瘤部位发挥作用是该治疗方法的关键。本文采用肝动脉灌注治疗避免了肝首过效应,可直接到达肿瘤部位并在肝脏聚集,提高局部浓度,从而提高肿瘤的杀灭作用,而分3次输注更有利于CIK细胞流向肿瘤区域,促进其增殖活化,形成免疫连续刺激,从而增强疗效[18]。

生活质量是评价癌症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自体CIK细胞肝动脉灌注联合放化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能与其可有效抑制并杀灭肿瘤,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关。

综上所述,自体CIK细胞肝动脉灌注联合放化疗可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放化疗自体原发性
自体血清在干眼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肠内营养支持在放化疗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联合放化疗治疗乳腺癌对患者内脏损伤分析
脂肪推土机 Bulldozer “自体脂肪填充”大揭秘!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面部凹陷的临床观察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高危宫颈癌术后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的随机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