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通安宁化视角下安阳古城历史街巷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2019-11-14肖佳鹏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街巷安宁古城

孙 立,肖佳鹏,万 玲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

1 相关研究动态

1.1 历史街巷保护与更新研究动态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国外关于历史街巷的研究较为成熟,已初步形成城市规划学、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等各个学科涉及的侧重点不同或不同学科互相交叉的研究。除此以外,近年来,空间与社会的关系研究有量化趋势。

关于古城历史街巷的研究并不少见,其大多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涉及视觉、美学、行为心理学、人文地理学等有关。古城历史街巷空间层面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街巷形态特征研究、历史街巷的空间构成要素研究、历史街巷保护与更新策略这3个方面,如赵科亮、李露分别从演进特征、功能特征、景观特征、形态特征及建构特征5个角度对历史街巷特征进行研究;吕妍、孙倩从肌理、结构、形态、节点、界面5个要素角度对历史街巷空间构成进行研究;谭春华、万宁探索了从整体格局层面保护历史街巷的思路(表1)。现有研究多从宏观的整体格局和微观的要素构成两方面进行分析,微观层面的一些具体要素特征不够完整,历史街巷交通性与空间性相结合的研究较为缺乏。

表1 国内关于历史街巷的研究现状

1.2 交通安宁化理论研究动态

交通安宁化的发展历史较为短暂,国外的研究主要经历4个阶段:①交通安宁化初期阶段——提出交通安宁化理念;②交通安宁化发展阶段——提出交通安宁化具体实施方案(居家庭院设计);③交通安宁化再发展阶段——优化交通安宁化的实施方案(30 km/h限速区);④交通安宁化确定阶段——交通安宁化理念达成共识,并升为一种规划理论。

交通安宁化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现有中文文献对这一概念的中文译法尚未达成共识,其他译法有“交通稳静化”“交通静化”“交通平静化”“交通平息化”等。国内对交通安宁化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经验学习研究、微观要素措施研究、应用研究3个层面,如郭志峰、罗剑等通过案例研究,进一步阐述了西方国家奉行的“交通稳静化”的理论主张、目的及其积极效益,金键、孙有信等对交通安宁化设施设计进行研究,金键、卓健分别从交通安宁化在居住区、校园、历史文化街区的应用进行研究(表2)。

表2 国内关于交通安宁化理论的研究现状

现有历史街巷保护与更新研究多从宏观的整体格局和微观的要素构成方面进行研究,但是微观层面的一些具体要素特征不够完整,从历史街巷交通性与空间性相结合的研究较为缺乏。关于交通安宁化理论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少量文献对安宁化措施进行解析,但由于理论认识的偏差,导致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交通安全工程领域,缺乏空间品质提升与场所营造视角的研究。

2 交通安宁化理论与古城历史街巷保护的关系辨析

交通安宁化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构建多种出行方式平等共享的交通空间,发展多方式的城市交通体系,从而降低小汽车过度增长对城市环境造成的损害[1]。也就是说,交通安宁化措施不仅涉及机动交通,还包括公共交通、非机动交通等各种城市交通方式,其目的并不在于简单地将小汽车排斥在外,而在于削弱它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优先地位,促成不同交通方式使用者之间的权利平等。同时,交通安宁化并不意味牺牲交通出行便捷性和抑制交通需求,它是城市整体交通政策的一部分,并与城市各交通系统建设及城市用地布局紧密呼应,从而实现城市交通体系的整体效率提高[2]。

为达成以上目标,交通安宁化以空间共享和路权平等为核心准则。道路空间的划分以方便小汽车为出发点,有悖于城市规划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由此引发城市的道路空间功能趋于单一化,快速化的交通造成街道两侧硬性隔离,城市街道活力逐步丧失等一系列问题。对道路空间进行重新划分是重新分配路权的基础,限制小汽车行驶速度则是安宁化调节路权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小汽车形式速度,道路通行能力不会明显减弱,但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却明显改善,同时,随着小汽车行驶速度的降低,还可以降低道路侧向空间的使用,缩短车道宽度,为其他交通当时让出空间。

尽管交通安宁化作为交通空间设计策略之一,并不是针对历史遗产保护所特有的理论,但随着交通安宁化理论内涵的不断丰富,其通过改善街区环境品质的综合性城市设计手法,与古城历史街巷保护与更新,提升街区活力的根本目标具有政策一致性。交通安宁化的人本主义的理论核心,更是完全适用于古城历史街巷保护,这为交通安宁化理论应用于古城保护提供基础。同时,囿于古城保护方面的一系列控制要求的限制,古城历史街巷更新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拆除重建,只能通过交通空间与要素的精细化设计[3],在保护历史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满足交通需求,缓解古城交通症结,恰恰正是这个限制条件,为二者结合提供了契机。

3 安阳古城历史街巷现状认知

安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古称彰德府,甲骨文最早发现地,周易的发源地,是早期中国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安阳独特的“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的历史街巷格局,成为传承厚重历史,记述城市变迁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4]。近年来,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古城成为安阳经济发展和城市面貌的洼地,诸多物质及非物质历史文化资源面临较大的威胁。

3.1 公共服务设施过于密集且比例失调

安阳古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赋予大量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研究发现,古城内教育资源过度集中,文化娱乐、旅游服务设施严重不足,公共服务设施类型比例不均衡,古城内总人口为45 912人,人口密度约为1.7万人/km2,由此带来巨大交通压力。

3.2 过境交通影响较大

文峰大道为双向10车道,是贯穿古城东西的城市主干道,它的建设虽然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古城交通拥堵问题,但同时也为古城带来了大量过境交通,增加了古城内部机动车交通压力。同时,文峰大道缺少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等设施,对古城南北步行交通割裂作用明显。

3.3 内部历史街巷无法承担现代交通职能

古城内利用较宽的历史街巷作为机动车车行道,但大部分街巷未进行道路交通改造,仅唐子巷北段已建成为城市机动车车行道,基本满足机动车通行要求。古城仍然存在尽端路,如南门西街未能与西南营街联结,造成道路交通不畅通的问题。因此,现有道路不能形成主、次、支道路等级体系。古城内车行道路宽度不同,现有部分街巷实行单、双行机动车交通组织模式,但缺乏行车标识。内部街巷空间均为人车混行,且没有任何空间划分措施,交通组织混乱。

3.4 停车设施严重匮乏

在文峰环路的建设时,环路中间的大体量商业建筑配置了一定量的停车设施,如银基商贸城、中环百货、南尼斯百货3处地下停车场及拱辰门广场、丹尼斯停车场、中原宾馆等地面停车场,南城没有大型地面停车场,文峰中环路两侧设置路边停车,这些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古城停车问题,但古城内停车设施缺口依旧巨大,居民停车均为路边占道,现有停车场规模不足。

3.5 街巷空间特征逐步丧失

在上一阶段城市建设过程中,粗暴的城市开发模式,导致街巷空间尺度整体改变的现象广泛存在。同时,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居民自发对古城内街巷两侧建筑功能进行调整,由此造成街巷两旁建筑高度、建筑立面的改变,对古城内传统格局和风貌造成不良影响。如西大街建筑立面上架设大量广告牌、指示牌等与古城风貌不协调的设施;鱼市街居民自发进行建筑改建过程中,出现建设现代风格建筑、建筑挤占街巷空间,导致尺度发生变化;北大街街巷整体改造过程中,对街巷进行整体拓宽导致空间尺度发生根本变化(图1)。随着一系列忽视遗产保护的城市建设进行,古城街巷空间特征正在逐步消逝。

4 基于交通安宁化的安阳古城历史街巷保护与更新策略

4.1 宏观交通组织策略

4.1.1 划定安宁化街区,进行分区管控

安阳古城总面积约为2.4 km2,依据历史文化街区边界确定合理规模,划定西大街、高阁寺、仓巷街、北大街、文峰环路5片安宁化街区,在安宁化街区外围设置机动车道路进行交通疏散,避免大量过境交通进入安宁化街区。在安宁化街区的出入口设置明显的标志,对安宁化街区内部采取严格的机动车通行速度限制,规定时速不超过30 km/h,并对内部道路进行安宁化改造。同时,为避免古城旅游时段车流量过大,规划建议对安宁化街区道路进行限时禁行的交通管制。

4.1.2 疏解古城功能,控制交通需求

安宁化街区内过度集聚的服务设施和功能进行疏解,依据合理的服务半径和人口密度,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24.93 hm2,占城乡用地比例9.42%。中小学用地5处,初中1所,小学4所,规划人口1.6万人,预计疏解古城人口3万人。

4.1.3 引导公共交通发展,统筹区域交通组织

交通安宁化的实施,首先要从区域层面统筹考虑对外交通,提升古城对外交通联系的便捷性,确保古城内部居民的对外交通需求得到充分保障。建立多种形式的公共交通体系。除整合补充居民日常出行的公共交通线路外,还可开通旅游观光巴士、公共自行车等公交形式,不仅有助于展示安阳古城风貌,而且完备的公共交通体系,有助于缓解古城交通拥堵问题。公共交通站点设置主要沿文峰大道和古城外围的东风路、文明大道、彰德路、解放大道布置,站点间距为300~500 m,站点布置与重要城市功能节点、居住社区服务设施、开放空间布局相一致。

4.1.4 梳理古城内部路网,合理配置停车设施

古城内部现状道路除少量已拓宽整治的现代城市道路如:文峰环路、二果园、唐子巷、民主路、北门东街外,大部分为承担机动车交通功能的狭窄传统街巷,两者共同构建古城交通路网格局。本着减少古城内部机动车流量的原则,内部路网减少交通量较大的城市主干道路网密度,完善古城内部微循环为主的支路网系统。为了提升街区可达性,降低大量穿越交通对古城的压力,古城内道路除5条城市主干道,其他机动车道均为城市支路(图2)。

为补足地面停车数量的缺口,满足古城内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规划利用环城墙景观带整治工程和文峰环岛东端新建项目的契机,增设地下停车空间8处,扩大文峰环岛现状地下停车设施规模。在安宁化街区内部,依据功能结构和建筑整治与改造策略,在对建筑进行更新时,利用新建建筑设置地下停车场,进一步缓解安宁化街区内部停车问题。

4.1.5 重新划分道路空间,鼓励慢行交通

按照“对历史街巷的走向、宽度严格控制”的原则和鼓励非机动车交通、建立完整慢性交通体系的目标,在不改变现状道路、街巷宽度的情况下,优先保证行人通行。根据传统街巷宽度特点以及机动车通行能力,设置可通行机动车的传统街巷机动车路幅宽度分为3、3.5、4、7 m共4种类型。通过对机动车行驶速度进行限制,进一步缩小车行道侧向距离,对机动车占道停放问题进行整治,重新划分道路路权,实现道路空间共享。在满足历史街巷保护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软隔离措施划定历史街巷非机动及步行空间,保证非机动交通的优先权。

同时,依据旅游线路的组织,将历史文化资源点集中分布的西大街、西营街、鼓楼东街、平安街、鼓楼坡街、新华街、北大街设置为步行街巷,方便旅游人群的集散和历史文化的展示。

4.2 中观空间设计策略

4.2.1 分级保护历史街巷,延续街巷空间形态

严格保护古城历史街巷平面形态。古城内街巷系统“片”和“丁”字路居多,街巷之间一般不直接相对,而稍微错落。“城墙以内筑马道,东西大街不相照,十八罗汉立街旁,“丁”字街口对神庙,王府门前多马号”(《城脉.安阳》)。此种街巷系统是考虑城市防卫及风水因素而形成的。对安阳古城历史街巷进行三级分级体系保护,即一类历史街巷(严格保护类)、二类历史街巷(风貌控制类)、三类历史街巷(高度控制类)(图3)。分类别对历史街巷的线位、宽度等要素进行保护控制。

4.2.2 统筹控制三大界面,丰富古城空间界面

历史街巷界面包含底界面、侧界面、顶界面三大界面。底界面是历史街巷其他界面的承载空间,规划在保护原有界面尺度的前提下,依据不同功能及级别的历史街巷,对底界面进行分级保护,应严格保护其底界面铺装、尺度等设计要素,对于重要的历史街巷及空间节点,如有准确可参考的历史依据,建议依照古制进行局部修复。

侧界面是组成历史街巷“U”型空间的主要元素。通过对古城内传统风貌建筑特征要素提取,规划建议建筑材料以传统建材为主,如青砖、灰瓦和木材;建筑主体色彩采用灰色系和褐色系,在传统建筑修复过程中,尽量做到修旧如旧,延续历史街巷侧界面特征。

顶界面要素包含山墙、行道树、建筑屋顶,在安阳古城内,屋顶形式采用传统坡屋顶,以及民国式平顶。古城风貌保护核心区外,允许现代简洁坡顶、平顶和平坡结合等形式出现。

4.2.3 重要节点详细设计,营造活力空间节点

古城内主要节点主要分为古城门户节点、文化景观节点、居民活动节点3种类型。

古城门户节点以鼓楼遗址节点为代表,鼓楼遗址位于西大街、南大街两条一类历史街巷交点位置,应利用周边历史街巷合理疏解车流,避免形成交通拥堵,复建后的鼓楼允许游客登楼观赏,应对人行交通进行组织。控制鼓楼节点周边建筑尺度、风貌、色彩的协调统一。

文化景观节点以城隍庙节点为代表,清理院落内与文物保护及展示无关的不协调建筑,整理院落格局,增加展示用房,对彰德府城隍庙前丁字结构及城隍庙中轴对称的格局进行梳理和强化,打通鼓楼东街东段,对第一实验小学南侧围墙及场地进行清理,调整小学用地范围,远期择机搬迁并考虑在原址建设区域级游客服务中心。文化节点设计,应注重游客的参与感与互动性设计。

居民活动节点以后仓坑节点为代表,整治吕祖庙立面及周边建筑院落,恢复原有格局,成为节点中心建筑;拆除部分不协调建筑,恢复康乐园公共绿色开放空间;对仓坑进行蓄水及水质改善,配置植物,打造一个环境优美的可达性绿地。以临河良好景观为依托,提升康乐园周边商业功能品质;临河相对安静区域布置高端民宿功能。

4.3 微观要素配置策略

4.3.1 自然与人文景观结合 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古城历史街巷景观要素包含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方面,将水体、植被等自然要素引入历史街巷,不仅能丰富历史街巷景观序列,更能改善历史街巷内的微气候。人文要素以重要节点建筑、空间及特色景观小品等微观要素。安阳古城规划以“线串点”,形成古城绿环。“点”指以三角湖、褡裢坑、马莲坑、后仓坑等坑塘为载体的景观节点。“线”指古城历史街巷,通过对古城历史街巷景观要素配置,串联上述景观节点,形成以古城水系及历史街巷为载体的城市绿环系统,整体提升环境品质及城市风貌。

4.3.2 完善街巷安宁化工程改造,实行安宁化交通管理制度

在满足历史街巷保护要求的基础上,对安宁化街区内街巷进行道路安宁化工程性改造,如道路中间设置减速铺装、利用树池设置曲线型机动车行车路线(图4)。同时,在安宁化街区设置完备的引导标识,引导各种交通方式便捷通行。配合街道家具、场地设计、绿化种植等软隔离措施,对街巷空间进行重新划分,促使路权重新分配,实现空间共享。

由于历史街巷自身的宽度及历史街巷保护要求限制,规划建议对古城道路进行部分道路单向通行、7:00—22:00部分类型车辆限时禁行、分区段限时停车和梯度收费等交通组织和管制措施(图5),配合路网规划,共同实现限制外围交通穿越、方便古城居民出行的目的。建议制定特殊交通规则,给予非机动交通一定优先权,如设置自行车优先通行的特殊交叉口等,使非机动车成为安宁化街区最为便捷的交通系统[5]。

5 结束语

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随着古城交通症结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矛盾的日益突出,历史街巷的保护不能再沿用传统方法。可通过引入交通安宁化理论,建设可渗透街区,以路权平等和空间共享的为基本原则,从空间品质提升与场所营造的视角对平衡历史街巷交通性与遗产性之间的矛盾作出有益探索。安阳古城的交通安宁化策略从宏观交通组织、中观空间设计及微观要素配置3个方面开展,在保护历史街巷空间特征的同时,可改善交通环境、提升街区活力,对古城历史街巷保护与更新有长远意义。

猜你喜欢

街巷安宁古城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祖国和谐 家家安宁
通海古城缀记
边走边唱
凝眸古城淮安
良渚古城
采蜜忙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雨中的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