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以The Comfort of Strangers 为例

2019-11-14田晓涵天津财经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30期
关键词:奈达原文中译文

■田晓涵/ 天津财经大学

一、尤金·奈达 “动态对等” 翻译的理论思想

尤金· 奈达,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奈达一直致力翻译工作,他从个人翻译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翻译理论,他的理论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奈达认为“Translation is the replacement of a representation of a text in one language by a representation of all equivalent text in a second language” (Basil Hatim & Mason, 1995)。译者应做到两种文本间的对等,而“对等”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谓翻译对等即译者尽可能地减少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异,尽可能用自然的语言,达到可接受范围内最接近原文的效果,即“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 郭建中, 2000)。此理论还包括词汇、语义、风格和文体四方面,既要能传递词汇信息,也需要能传递文化信息,这也需要尽可能用自然的语言,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减少差异,以达到最接近原文的效果。奈达还认为世界上任何两种可以表达的语言都可以相互翻译,各种语言、各种文化之间都能找到一条可以联系的纽带,即通过翻译对等语,以适当的方式重构源语,并以最确切的目标语展现出来,实现语际间、文化间的交际。因此,在此次翻译中,译者以此为翻译的原则,尽可能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二、The Comfort of Strangers 作者简介

格温多林· 威洛· 威尔 逊(Gwendolyn Willow Wilson),美 国漫 画作家、散文家、散文家、记者。五年级时,她读了一本《x 战警》中关于反吸烟小册子,其中角色让她着迷,随家人搬到了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后,威尔逊继续追求她对漫画和桌面角色扮演游戏等其他流行文化形式的兴趣。后来,威尔逊进入波士顿大学攻读历史学位。威尔逊二十多岁时住在埃及,她的第一部漫画小说《开罗》(2007)以埃及为基地,被美国图书馆协会和《学校图书馆期刊》列为青少年最佳漫画小说。她的喜剧系列《空气》(Air)获得了艾斯纳奖提名,她的第一部小说《看不见的阿里夫》(Alif the Invisible)获得了2013年世界奇幻奖。

三、 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在The Comfort of Strangers 英译汉中的运用

(一)词汇动态对等

词在语言中的用法是极为重要的。英语和汉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在语言中打上了很深的烙印,使英汉词语中大量的对应词词义不等值,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英汉词汇对等,其包含了词汇完全对应、词汇部分对应、词汇多元对应、词汇相反对应、词汇不能对应这五个方面,所以两种语言能运用不同形式表达相同意义。然而,在实际翻译中,在目的语里找到对应的意义更为重要。

例1: 原 文: …where choosing to ride in the wrong car could result in serious awkwardness. (Wilson,2005)

译文:在开罗的地铁上,如果选择了错误的车厢,会出现严重的尴尬现象。

分析:原文中“car” 在字典中有“汽车”和“车厢”两个意思,这就属于词汇的部分对应,在汉语中,这是两个词,在英文中,就可以用同一个词表示,对于这类词汇,我们对其汉语意思对上下文进行分析,文中作者说的是乘坐地铁,所以不能将“car”译为“汽车”,而笔者这里选择译为“车厢”。

例2: 原 文:Commuting women learn…(Wilson,2005)

译文:乘地铁通勤的女性上班族……

分析:原文中“commuting”原意为“乘公交车上下班”,若译为“乘公交车上下班的女性”,虽然意思正确,但在汉语语言中却并不是完全通顺,而且在这里乘坐的是地铁,若译为“乘坐地铁上下班的女性”是可以,但是同时过于繁杂,所以笔者在考虑词汇动态对等理论的基础上,将这里译为“乘地铁通勤的女性上班族”。

例3:原文:The first car, off limits to males above the age of 12 or so, is selfpolicing; should a man wander on, a quiet word is usually enough to send him out the door again. (Wilson,2005)

译文:第一节车厢属于自我管理模式,杜绝12 岁以上(包括12 岁)的男性;如果男性在里面出现,一些窃窃私语就足以将他一次又一次地驱逐车厢之外。

分析:原文中的“off limits” 意义为“范围外、限度外”,这里笔者根据其意义将其译为“杜绝”,由于中文喜用动词,所以笔者将英文中的介词短语转换为中文的动词。此外,原文中“a quiet word”也不能只看其表面意思,直译成“一个安静的词”,而是要根据词汇动态理论中的词汇多元对应将“a quiet word”译为“一些窃窃私语”更能贴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及当时的状况。

例4:原文:I noticed that my head scarf had begun to slip. (Wilson,2005)

译文:我注意到了我渐渐滑落的头纱。

分析:原文中的“head scarf”,若直译就是“女人的头巾”,作者在后文中将“head scarf”用“scarf”代替,这里笔者将“head scarf” 和“scarf” 都译为“头纱”,一是“scarf”的中文对应意思在大多数人的心里为“围巾”,但是在中国“围巾”一般指的是用于颈部保暖的装饰品,而原文中的“scarf”并非是用来保暖的装饰品,所以这里笔者将其译为更为贴近的“头纱”;二是从文章中和文化现象来看,妇女需要穿戴一种能遮住面容的轻纱。所以这里笔者在理解词汇部分对应的基础上,即对词汇之间在意义概括上有广狭之分的理解,对译文进行了调整,译为更为贴切原文的“头纱”。

例5:原文:I reached up to unpin it. (Wilson,2005)

译文:我抬手将头纱拨下。

分析:原文中“unpin”,若直译就是“拔去、拔掉”,然而在汉语中,“拔掉头纱”对于女士来说略显动作的粗鲁,又考虑到采用的翻译理论,笔者用“拨下” 替换了“拔掉”这一词语,而“拨下”这个词语,更符合汉语中形容女性的动作习惯,更显动作的轻柔感,略显优雅。

例6:原文:A boy of 16 or 17 (Wils on,2005)

译文:一名十六七岁的男孩

分析:原文中“16 or 17”,若直译就是16 或17 岁,然而这种说法在汉语中并不常见,而在汉语中想要说一个人的年岁,一般用“十六七岁的”,所以笔者将其译为汉语中的常见形式“十六七岁”。

例7:原文: I had developed a sense of humor about my inevitable social gaffes... (Wilson,2005)

译文:在埃及后的两年里,我学会了一种诙谐的幽默感以应对不可避免的出丑,但他们仍觉尴尬。

分析:原文中的“develop”,若直译有很多可用的词语,如“开发”“进步”“使成长”“发育” 等含义,然而这些可用的汉语词汇并不能用在这个句子之中,所以这里笔者用了更贴合原文意思的“学会了”这一动词,对于汉语来说“幽默感”属于一种技能,跟“发展了”等其他含义相比,“学会了”更符合汉语的语言方式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二)句法动态对等

由于英汉语言的句法结构不同,涉及到了性别和单复数等语法标示在翻译时还会涉及时态的一致性,所以在翻译时也要注意其一致性。在The Comfort of Strangers 这篇文章中,定语从句和现在分词做状语的情况居多。因此,不仅要清楚在汉语语言里有没有这种结构,了解这种结构的使用频率。

1、定语从句

例:原文:…where choosing to ride in the wrong car could result in serious awkwardness. (Wilson,2005)

译文:在开罗的地铁上,如果选择了错误的车厢,会出现严重的尴尬现象。

分析:这句话在英语语法中是定语从句的用法,若译成全部译成定语,不仅让读者觉得这句话写得繁杂,而且也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所以,这里笔者将其从主句中拨开,让这句话单独成句。文中与这句处理方式相同 的 还 有:“who still dominate public life in Egypt”“where unescorted women are frequently targets of harassment and religious censure” 等。 这样不仅符合了汉语的表达习惯,而且读者让更容易理解,这样也更符合奈达对翻译所持的观点。

2、现在分词

例: 原 文:I dutifully repeated her words, smiling…(Wilson,2005)

译文:我微笑着真诚地重复她的话。

分析:此句中“smiling”是现在分词,置于主句句末,表示与“repeated” 这一动作同时发生,在文章中四五处现在分词做状语,用来表示这一动作与主句谓语所表示的动作同时发生,例 如“selling boxes of tissues”“feeling certain”“trying to appear casual”,而 汉语中没有此类结构,翻译时又要注意这两个动作发生的同时性,所以笔者将其处理为“微笑着重复”。这样即将“smiling” 与“repeated” 这一动作同时发生表达出来了,又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又符合句法的动态对等。

3、语篇动态对等

语篇是一种语言使用单位,语篇对等分为上下文语境,情境语境和知识语境。所以,在分析时,只分析语言是不够的,要结合原文的背景以及感情,分析语言体现的意义和功能。

例:原文:“What are you thinking? Don’t you have shame?” “You’re too old to be in the women’s car, Son.” “Look away, for God’s sake.” (Wilson,2005)

译文:“你在想什么?难道你不会感到羞耻吗?”

“孩子,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在这节车厢出现。”

“赶紧把脸转过去,我的天啊。”

分析:对话发生的契机是车厢内的女乘客发现了车上有一位12 岁以上的男孩子,根据上文,可以了解到这节车厢不欢迎12 岁以上的男孩子,所以笔者在翻译时考虑到了这段话所蕴含的情绪,在第一句话中用了“难道”这个表示反问的汉语词汇,第二句中用了“都”“怎么还”这样看起来比较极端的词汇,第三句中用了“赶紧”,这样表达更符合汉语语言中不欢迎的意味。可见若译者不能了解原文表达的情感,就无法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散文中的情绪。所以,翻译追求的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一致语言效果的目的,从而形成一种对等的目的和效果。

4、文体动态对等

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语种不同,要真实体现原文文风,这就要求我们要熟练掌握两门语言,体会原文中的文风,将其用准确的词语在译文中表达出来。另外,作品语言风格不同,所蕴含的文化因素也不同,The Comfort of Strangers这篇文章的文体属于故事性散文,是一种既有记叙文的故事性又有散文文体的体裁。我们需要完整了解原文所叙述的故事,将其中故事完整地翻译出来,同时,不能忽视散文的形神特点,要准确表达原散文主题就要形神兼具,只有这样译文才能体现出原文故事性散文的特征,既具备记叙文的故事性,又有散文的的特点,让原文和译文更加贴合。所以,在翻译散文实践过程中,也需要加强研究对文体和写作风格。

四、结语

本文以The Comfort of Strangers 为翻译样本,遵循尤金· 奈达“动态对等” 翻译理论,进行翻译,笔者认为,这篇文章注重强调反映信息,又要注重体现原文风格和思想感情,要求译者必须在原文的基础之上,运用动态对等理论,完整的将原文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体现在译文当中,这也是这篇散文翻译过程中的困难之处,在众多翻译原理和标准之中,奈达的动态对等的翻译理论是指导散文翻译的重要理论,既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情感,又能将原文的文体风格准确展现。由此可见,找到一种合适的翻译理论是翻译文章极为重要的一步。

猜你喜欢

奈达原文中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弟子规
弟子规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生活大爆炸》汉语字幕翻译研究
奈达翻译理论关照下的翻译策略
导数的应用之局部不等式的构造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