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清末新政经济改革相关研究综述
2019-11-14郭仕涓首都师范大学
■郭仕涓/首都师范大学
1900年即光绪二十六年,清政府推行以改革经济为主的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了挽救自身统治,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政策改革的总称,是清朝末年的最后一场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清朝政府在接受《辛丑条约》以后,中国完全沦为“双半”社会,在此历史背景下,朝廷内部保守派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在经济上提出一定程度经济改革措施。光绪二十七年,经慈禧太后的默认下,开始实施庚子新政,即俗称的“清末新政”,新政内容多与前两次改革变法近似,但比前两次有所不同,这是是晚清政府为了巩固自身统治所进行的一场比较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改革运动运动,对清末政权巩固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清廷力图通过经济、军事、政治和社会的一系列改革,巩固统治地位,抵御外来侵略,发展经济。这场改革涉及区域较为广泛,从内地到沿海,从东北到西南,从东部到西部,但由于改革政策的不系统,甚至受到某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的抵制或敷衍,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但是,从一定程度上讲,改革“新政”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也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在经济以及其它方面创造了条件。
清末所推行的新政,除经济以及社会其它方面的改革以外,为了达到筹饷练兵的目的,军事筹饷制度也进行了改革,这对近代中国军事发展也有深远影响。目前,国内学者还对清末推行新政经济政策进行了研究,学者研究的重点是清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的经济政策和财政金融等经济制度两个方面。
经济政策主要包括鼓励华商投资实业、清政府和商部与农工商部振兴工商业的一系列政策、自开商埠和铁路政策等。在振兴实业方面,胡绳、金冲及在《论清末的立宪运动》中有对其“作为促进部分地主阶级向资产阶级转变的一个重要背景”的重要意义的详细论述,详细分析了这一政策对封建官僚等地主阶级投资工商业起到的推动作用。
更多的专家学者主要宏观地从上到下研究了清政府和商部、农工商部振兴工商业的一系列新政措施。其中代表性研究者及其成果有施仁章发表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上的《清末奖励工商实业政策及其影响》、沈祖炜发表在《中国经济史》上的《清末商部、农工商部活动述评》一文、郑起东在《近代史研究》上发表的《清末“振兴工商”研究》一文、果鸿孝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上发表《论清末政府在经济上除弊兴利的主要之举》几十篇学术文章;同时,在专著方面,有苏全有所著《清末邮传部研究》一书(2005年)、王奎所著《清末商部研究》一书(2008年)等多项学术成果。他们大多都对这些政策做出了积极的评价,认为这些政策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扶植了民族工商业,推进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顺应了历史潮流,同时也奠定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经济基础。
关于自开商埠的政策,彭雨新、张践、杨天宏等学者专家先后著有或发表学术文章有《论清末自开商埠的积极意义》、《晚清自开商埠述论》、《清季首批自开商埠考》、《清季自开商埠海关的设置及其运作制度》、《清季自开商埠经费的筹措与开支问题》、《自开商埠的地域分布及其对清季外贸市场网络发育体系的影响》、《自开商埠近代企业的创建及工业化程度分析》、《清末新政时期自开商埠的设置》等专题论文或专著。这些文章著作比较全面详细的对清末自开商埠的历史背景、改革政策推行、以及特点或影响进行了介绍。还有一些研究涉及沿海沿江部分地方商埠的个例,揭示了这些商埠不同的特点,如李国亮、尹春明《晚清秦皇岛自开商埠及港口筹建始末再探》、南日波《20世纪初延边地区商埠地发展史研究》、韩丽丽《大陆关于晚清山东自开商埠的研究综述》等论文或著作。
关于清末的铁路政策,代表作有纪丽君、亢宾《图说晚清铁路》、李建安《政策过程与政治变迁——晚清铁路国有政策之政治学分析》、崔志海《论清末铁路政策的演变》(《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马陵合《论清末铁路干线国有政策的两个促动因素》(《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萧功秦《清末“保路运动”的再反思》(《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芮坤改《论晚清的铁路建设与资金筹措》(《历史研究》1995年第)。大部分的著作指出这些政策有很多严重的问题,甚至导致了保路运动的爆发,从结果来看是十分失败的,但是清政府制定铁路新政的根本目的是加快铁路发展,收回路权。况且清末国内企业与个人资金普遍匮乏,人才稀缺,将铁路收归国有,由国家承办建设有其可行性,不失为加快铁路事业发展的好办法。因此,不能将清末的铁路政策单纯地认定为“越来越走向反动”,简单地加以否定。
在经济制度改革中,新政主要举措有财政改革和金融货币改革两方面。关于财政改革,研究成果有清末中央和地方财政机构改革措施、清政府对各地方的财政收支情况的管控、国家和地方财政的划分标准、借鉴近代西方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等等。代表著作有周志初《晚清财政经济研究》、邓绍辉所著《光宣之际清政府试办全国财政预决算》一文(1987年)、陈诗启发表《历史研究》(1987年)的《论清末税务处的设立和海关隶属关系的改变》、张神根发表《史学月刊》(1996年)上的《清末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划分评析》一文、陈锋发表在《江汉论坛》(2009年)上的《晚清财政预算的酝酿与实施》等一系列专题文章或科研成果。上述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清政府新政都有探索和研究,拓宽了研究内容。另外,其他学者或专家就清政府一系列税制、禁烟运动也展开了研究。
关于清末金融货币改革,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就货币政策诸如银价、银元制度的作用、影响以及信用货币制度的推行、近代银行的建立等政策或制度也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探索,主要研究成果有爱国人士同盟会会员杨端六女士所著《清代金融货币史稿》一书、近代著名史学家魏建猷的专著《中国近代货币史》、著名经济学家石毓符所著《中国货币金融史略》清末的金融货币改革。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指出了清政府新政在帝国主义和国内的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下向近代化艰难迈出的重要一步,对这一系列改革基本上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建国以来对学界对清末改革的关注越来越多,经济方面相关的专门研究也随之增加,综合性的论著也越来越多,也有很多经济方面的研究包含在综合性的论著中,研究成果丰富。但同时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重经济轻政治,经济改革与经济政策之间的联系研究较少,对经济改革研究连续性不够,因此,研究者要有待继续深化研究内容,强化横向联系研究,注重研究成果的连续性,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探索,从而完善历史学科体系结构,丰富史学内容,为我们对近代史的研究奠定基础,使我国学术界建国以来对中国历史认识更加清晰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