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旦初散曲的继承和创新
2019-11-14元振华
元振华
李旦初先生主编的《当代散曲丛书》收录了黄河散曲社16 位社员的作品,是在山西散曲创作从复兴走向繁荣的基础上汇编成集的,是黄河散曲社成果的一次展示,是黄河散曲社创作队伍的一次大阅兵。正如郑欣淼会长《当代散曲丛书序》中所言:
历史上,山西元曲之所以出现发展和繁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家群效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片饱蕴历史文化的土壤,在新的历史时期养育出了新的曲家和曲人。《丛书》显示出当代山西已形成了以李旦初为首的散曲作家群,这里不仅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老曲家和创作旺盛的中年实力派曲家,还有一大批锋芒初露的写曲新手,老中青结合,组成了颇为壮观的散曲创作阵容,搭起了散曲发展的台阶。老一辈的曲家旦初先生,散曲作品两度获华夏诗词奖,虽年过八旬,仍激情盈怀,不仅常有新作问世,还通过撰写散曲理论来指导散曲创作,其精神令人钦佩。先生诗德高尚,诲人不倦,扶持了山西散曲作家群的快速成长,培育了《当代散曲》的万紫千红。尤其三位70 后散曲新人,更是逐浪而上,作品迭出,活跃于当今曲坛,这是散曲文化传承发展的希望所在。
李旦初先生的主业是教书育人,先是创办吕梁师范专科学校,后任大学校长。围绕教学相长,先后主编了我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最早的两部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教书之余,广泛涉足文学批评,于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皆有很深的造诣,著有《李旦初文集》12卷。退休后,先生集中精力于诗词,创作、评论、鉴赏、主编出书,先生诗词在全国各类大赛中获各类奖项,在省内外有广泛影响。2004年,李旦初先生以古稀之龄挂帅黄河散曲社,更是倾心倾力为散曲,高举曲帜,矢志弘曲。先生躬耕励行,高瞻远瞩,推动曲事,操劳刊物,鼓励同好,培育新人。一时三晋大地散曲创作风起云涌,沉寂几百年后的散曲,在它的发源地拉开了复兴大幕。第一届当代散曲论坛召开,促进了散曲理论的发展,第一个农民散曲社、工人散曲社培养了大批基层散曲爱好者,全国第一个散曲之乡挂牌,引领了全国散曲组织发展,主编《当代散曲丛书》鼓舞了散曲创作热情。值得钦佩的是先生笔耕不辍,探索创作,先生散曲作品收入《嘤鸣斋散曲》凡小令56 首,套曲12支,新散曲4支,论文10篇。先生的散曲创作,题材开阔,辞采本色,高远的立意,多样的句式,畅爽的语言,庄重诙谐皆有,豪放清丽俱全;诗人的洒脱,学者的严谨,名家的气度,尽显其中,在当代散曲创作中,可谓开拓创新,独树一帜。
李旦初先生具有崇高的人格精神,恢弘的胸襟抱负,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他坚持与时代同步,其作品关注当下,关注社会的发展,美刺兼收,现实性、时代感强;其作品抒发山水情、故土情、亲友情,情深意切,感染力强;其作品立意深远,表达对社会、对生活独特的感受,思想性强;其作品构思巧妙,艺术手法纯熟,熔传统、时代、曲趣于一体,艺术性强。作为他的学生,我的诗词曲创作受先生的指导,我对诗词曲的看法和主张受先生的影响,作为直接的受益者,理应尽微薄之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老师的作品,了解老师为散曲传承和发展所做的一切。
一、踏浪弄曲 风正帆悬
李旦初先生的第一篇散曲作品【中吕·粉蝶儿】《阿Y外传》,写于2004年11月,独特的视角、凌厉的笔锋、激越的感情、大众的语言、精巧的谋篇布局,使作品一举成功,获首届“华夏诗词奖”二等奖,此为当届获奖作品中唯一一篇依传统曲牌格律写的套曲。《中华诗词》2006年第 11 期发表了高昌《生活的花朵多么芬芳——谈“华夏诗词奖”获奖作品中的三组套曲》一文,认为这三组套曲“充分地呈现了这一诗体的审美风尚,也代表了这一时期的创作水平”。
写什么?这是创作的首要问题。纵观元人散曲,其题材多为写景咏史、叹世归隐、恋情闺怨,其中叹世讥时之作虽占有相当比例,但展现的多是玩世心态和强烈的个人色彩。《阿Y 外传》正面抒怀写愤,将现实世界的丑恶坦露在我们面前,拓宽了散曲的题材,弘扬了针砭时弊、批评世俗的散曲精神。其后,先生陆续创作【南吕·一枝花】《官场闹剧龙虎斗》,描绘了官场上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无耻之徒;【双调·夜行船】《极品女人》,讽刺了千方百计挪用公款的贪婪女;【仙吕·点绛唇】《高官情妇》,描绘了依傍高官,贪污受贿的投机女;【商调·集贤宾】《乌纱商号》,揭露了买官卖官的丑陋现象;【南吕·一枝花】《敲山震虎并序》,描写了为虎者的惶恐。其中套曲【双调·夜行船】《极品女人》再度斩获第二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
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固然可以超越时代,但其内容却必须根植于作家的现实生活,这一系列作品题材均来自媒体报道,并有小序或材料结合,有依有据,是真人真事,创作中将主角的真实姓名隐去,并加以合理的夸张想象,既表现生活的更高真实,又跳出人物的框框,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典型性、代表性,又有足以发人深思的独立的艺术价值。这些散曲作品呼应时代需求,在继承传统散曲精神风貌的同时,融入新生活、新思想,大胆创新,突破藩篱,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主题取向,营造出迥异于前代的散曲氛围。
“一壁厢倡廉反腐打官腔,一壁厢权钱交易昼夜忙。一壁厢扶贫嚼着口香糖,一壁厢珠宝金银集装箱。贪赃,不赃白不赃,干脆蛇吞象。”(【中吕·粉蝶儿】《阿Y外传》)这酣畅淋漓的句子,产生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仿佛感受到长期郁积的忧思感奋,汩汩流泻于笔端,仿佛触摸到先生正直思想的精神内核,这也正是先生那满怀忧患、舍我其谁、手提肝胆、以天下为己任的大丈夫气概。看得出,这种忧患意识和担当之责统摄着先生的曲魂,增大了作品的质感、厚度及文学的战斗精神,现实主义得到弘扬。用散曲形式创作文学作品来反映现代生活,形成当代散曲创作的基调和主流,其时,丁芒先生活跃于南京曲坛,李旦初、丁芒二位先生犹如曲坛的两面旗帜,长江之滨,黄河岸边,南北曲声相呼相应。
经历了岁月的风风雨雨,先生对现实和历史的思考更加清醒和深入,先生的作品既有对黑暗和丑恶的鞭挞,也有对山河和生活的礼赞,既有热情深沉的诉说,也有痛定思痛的记忆,散曲的题材开拓有了长足的发展。有重大社会政治性体裁,也有爱情亲情方面的题材,既有英雄精神的赞歌,也有生活的诗意抒发。多种题材的展现,充分发掘散曲曲牌的多样性,体现了生活以及情感、想象的丰富性。
当代散曲荣登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生热情欢歌:“乔吉肥鱼,烟波钓叟,野径樵夫。大蝴蝶翅搧狂徒,铜豌豆声震天都。一个个精雕出神韵徐徐,一个个细琢成风情栩栩,一个个刻镂得意态舒舒。不似琼琚,胜似琼琚。玲珑剔透神仙服,妙技靠神悟。金灿灿国宝家珍万卷书,亮晶晶光耀前途。”(【南吕·一枝花】《散曲申遗述怀》)一连串的递进排比,用丰富的意象展示了散曲这颗文学奇葩的魅力,足以坚定每一个曲人投身散曲的自信。这种大手笔、高技巧、内涵深的曲作,更有艺术表现力,也更有感染力。【南吕·一枝花】《月夜望乡》这首怀念故乡的散曲,虽则是乡愁的感觉,但却十分别致。别致在于作者采取自传写法,把情感寄托在月亮上,带有叙事色彩,这样内容和主题便超越了乡愁这个范畴,具有更深的内涵。
先生为曲,绝不是任意为之。先生有烛照古今的发展眼光,他慧眼独具,在诗词大潮一浪高过一浪之际,认识到诗道广而难精,词也难开新境,面临新的时代要求,新的读者对象,唯有曲可抒性情状时风,于是先生由诗词转而为曲。先生心忧国运,关注现实,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鸿篇巨制,力求使当代诗词曲创作由“小摆设”走向大境界,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先生凭借一曲在名曰“诗词奖”的评奖中,为散曲在传统文化领域争得了一席之地,让被当时为诗人所不屑的散曲创作,为世俗所鄙视的散曲,闪亮登上传统文化的大雅之堂,实在是为散曲的复兴点了一个有力的惊叹号!
二、多方探索 异彩纷呈
怎么写?这是创作的必由之路。李旦初先生散曲创作在继承和创新上都有很大突破。词为诗之余,曲为词之余,古代曲家大都诗曲兼能,纯粹的曲人很难写好散曲。先生身为教授学者,写诗多年,深谙各类文学理论和创作方法,转入散曲后,对散曲的驾驭更加自觉,并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使散曲的内在气质和外在形式都有了新的变化,散曲的体式大为丰富,散曲的风格趋于多样化。
继承传统。先生主张写好散曲,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所谓“钻进去”,就是要深入钻研,精通传统,掌握散曲的句式、章法、语言,格律,懂得什么叫曲味,怎样才能有曲味?如语言要通俗、俏皮、诙偕、幽默、有风趣,多用口语、大众语、日常生活语;句式要善用酣畅淋漓的排比句、对偶句、博喻句等。这些都是曲不同于诗词的特点,只有熟练地掌握了这些特点,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所谓“跳出来”,就是突破传统,大胆创新,对散曲这一文学体裁来一番全新的改造,使之适应于表现新的时代、反映新的生活、刻画新的人物、表达新的思想感情。
【正宫·塞鸿秋】《元明女曲家风采》八首作品,则很好地体现了先生“钻进去,跳出来”的散曲创作主张。曲牌【塞鸿秋】全曲7 句6 韵,前四句和尾句一律为七字句,格式一律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五句加上第六句一律要用去声韵。前四句以对句为佳,第五、六句须对仗,最好尾句和首句也对仗,即所谓“鸾凤和鸣对”,如周德清《浔阳即事》首句“长江万里白如练”与尾句“塞鸿一字来如线”。此曲格律要求甚严,先生充分发挥散曲的体式优势,合理妥帖灵活运用衬字增句,流畅自然的使用巧体,第一首用重韵体写朱帘秀,第二首用回环式连锁句写真氏,第三首用三字叠词体写刘燕歌,第四首以回环式连锁长句写黄峨,第五首用博喻体写徐媛,第六首用问答体写沈曼君,第七首用叠字体写梁孟昭,第八首用连环体写李翠微。同一曲牌八首作品,既达到了格律与自由和谐统一,也体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摇曳多姿的八首散曲更好地展示了女曲家的风采,给人以美的享受。正如先生所言:“格律是死的,人是活的,感情是活的,在懂得格律的基础上,力求变化。”
体式创新。先生主张曲无定谱,反对死守格律,毫无生气的作品。并努力突破特定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写作模式,在形式、技巧和语言方面,积极探索新的可能性。先生对散曲艺术的继承发展,还表现在称之为新散曲的散曲体式的创新,新散曲脱开了格律,保留了曲牌,而曲牌只是提供一个意境,一种契机,曲牌名称根据所写内容而定,表明与内容有某种联系,可以从中感受到浓郁的散曲韵味,同时又不粘滞和泥古,而是以现代生活为源泉,开辟新的表现天地,在新散曲中注入现代观念、现代意识。
【狼来了】风雨忽飘摇,往事记得牢。甲午风云起,海上狼来了。张獠牙,舞魔爪,混海翻江胡乱咬。狼子野心吞象口,欲吞我东海万里涛。恨只恨清廷腐败畏强暴,恨只恨李鸿章求和图自保。全不顾我中华儿女浴血抗敌士气高,全不顾我爱国将领视死如归志气豪。马关条约是把割肉的刀,一刀割走了台湾澎湖钓鱼岛!血,白流了;地,白丢了。天昏地暗风萧萧,思归无计路迢迢,涛声如泣泪滔滔。心,如刀绞;身,如火燎。
【归国谣】大海涌怒潮,黄河在咆哮。醒狮雄踞芦沟桥,抗日烽火漫天烧。平型关烧了坂垣的太阳旗,台儿庄烧了冈村的杀人刀,太行山烧了东条的支那梦,长白山烧了关东军的老巢。鬼子们屁滚尿流望风儿逃,战犯们丧魂落魄如惊弓鸟,天皇爷无可奈何把白旗儿摇。千家万户传捷报,五湖四海放鞭炮,男女老少扬眉吐气拍手笑。乌云散,妖雾消,钓鱼岛上唱起归国谣,歌声冲九霄。
【新调·喜临门】《保钓歌》属于自创曲牌,是先生独有的当代散曲作品,其语言、格律、句法、押韵均具传统散曲独特审美趣味,又有当代散曲气派。如对仗的使用,“张獠牙,舞魔爪”“千家万户传捷报,五湖四海放鞭炮”“平型关烧了坂垣的太阳旗,台儿庄烧了冈村的杀人刀,太行山烧了东条的支那梦,长白山烧了关东军的老巢”;散曲句式的使用“血,白流了;地,白丢了”“心,如刀绞;身,如火燎。”读着这耳目一新的作品,在惊异之余会感叹,散曲还可以这么写,进而引起大家对散曲的好奇、探索。
新散曲在形式上保留了传统散曲独特的审美趣味,又与元曲迥然有别,它没有严格的格律、句式、押韵的要求,篇无定段,段无定句,句无定字,句式长短结合,整散并用,文笔自然流畅,给人以洒脱奔放、舒展自然的美感,开拓了散曲审美空间和辽阔境界。新散曲《保钓歌》获中国诗歌万里行主办的世界华文诗歌大赛第一期一等奖,这也显示出新散曲与当代新诗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
三、创作理论 比翼高飞
创作与理论,向来被称为文学事业的两翼,缺一不可。但在散曲发展中,理论处于严重缺失和滞后的状态。先生的散曲创作和散曲理论则是同步进行。先生边创作,边进行经验总结,将创作心得和体会及时提炼分享给众多创作者,旨在为广大散曲创作者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如在创作新散曲《农民买官》后,随即写了《新散曲刍议》,谈了新散曲创作思想、艺术特色及创作方法,认识到新散曲的魅力和创新的优势。《【正宫·塞鸿秋】〈元明女曲家风采〉创作谈》《三致张四喜谈“山水情”散曲创作》等文章,谈创作方法深入浅出,具体到位,对散曲创作有很大的借鉴和启发。先生撰写大量见解鲜明、深刻,阐述与分析有的放矢的理论文章,如《散曲三字叠词的审美趣味》《散曲巧体的审美趣味》《再谈散曲巧体的审美趣味》,从艺术形式、表现形态对散曲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为创作散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典实例。《宫调感情色彩辨》针对性很强,解决了长期以来对宫调表达情感的困惑。先生还撰写书评和序,因势利导,充分发掘、肯定优点与长处,给予作者热情鼓励,至于缺点不足,则点到为止,给人思考与琢磨的余地,如《唐风三友集跋》《山西古今散曲选序》《原平农民散曲选序》《青衫斋散曲集序》等。
李旦初先生以教授学者身份先后涉足诗词、散曲创作,在创作中又时时担负教授学者责任,进行着理论研究,是当前诗词曲界少有的创作、理论兼擅的诗人、曲家。正如郑欣淼会长在第三届当代散曲创作学术论坛讲话中所言:
当代曲坛的丁芒、李旦初先生堪称散曲创作和理论双修的杰出的研究者和创作者。他们都善于把创作的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有独到的见地,有由衷的感受,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尤其是李旦初先生,他既是诗人、曲家,更是学者、教授,除了创作的成就,还负起理论研究、传道解惑的责任,针对散曲宫调和感情色彩的争论,写了《宫调感情色彩辨》一文。感于散曲作品普遍缺乏曲味的状况,写了《散曲“三字叠词”的审美趣味》《散曲巧体的审美趣味》《再谈散曲巧体的审美趣味》等指导创作的理论文章。旦初先生是把创作和理论结合得恰到好处,其《【正宫·塞鸿秋】〈元明女曲家风采〉创作谈》《三致张四喜谈“山水情”散曲创作》等,不仅对散曲创作具有普遍实际的指导作用,更使广大散曲创作者有豁然开朗之感。同样,一个地区、一个社团组织但凡在创作上能够取得较大的成就,一定是十分注重创作理论研究。他们或者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或者请专家学者指导,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家学者与创作者相结合的模式,造就了这个地区、这个社团的创作繁荣。
丰富的实践为先生提供了理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是他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石,从学术意义上探求散曲创作的方法,为散曲创作提供指导,先生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建树交相辉映。
散曲要继承,要发展,必须在创作题材上追求多样性,创作风格上追求独特性,坚持尊重传统与弘扬现代并重,坚持内涵拓展与体式创新并重。李旦初先生以其坚持不懈的散曲创作实践,以其个性鲜明的作品,以及知真见灼的散曲理论,诠释了“诗人型的学者,学者型的诗人”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李旦初先生注重培养散曲新人,除《丛书》的16位社员外,还有散曲社员在各类大赛获奖,山西散曲可谓生机勃勃,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