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进校园,探索新时代思政育人新途径

2019-11-13梁雯婷

赢未来 2019年28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

摘要:新时代下,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对于地方高职院校来说,以“巢湖民歌”为代表的地方非遗文化进校园成为了新时代思政育人的新途径。

关键词:非遗文化;巢湖民歌;校园传承

1新时代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重要性

1.1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在人文气息方面较为缺乏,因而在教育领域,文化育人对高职院校来说,更显得是一项基础性的工程。同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形成体系的文化育人题材,这就要求这一题材在地方性、可执行性方面都要较强。

1.2时代对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提出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当下中国社会不同思想文化交锋显著,高职院校学生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坚持文化育人、强化思政引领,是党和国家对于高职教育的要求,更是請年成长自身的诉求。

2“巢湖民歌”——非遗文化进校园的优质素材

2.1“巢湖民歌”进校园的必要性

2006年5月20日,巢湖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不但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渗透日常青年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形式古老,然而内容与当代青年息息相关。

2.2“巢湖民歌”进校园的可行性

对于地方性文艺项目来说,进入地方高职院校的校园进行传承,可操作性强。以xx学院为例,该校聘请“巢湖民歌”国家级传承人李家莲老师进校园传承传统文化,并“巢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大师工作室”,充实了其进校园的师资力量,提供了文化育人的空间。基于工作室、传承人,该校还吸纳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进入高校,为校园艺术育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

3以“巢湖民歌”校园传承为例探索文化育人的新途径

3.1提升学生个人素质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艺术育人关键在于亲身参与。在xx学院,成立“巢湖民歌”师生艺术团,“巢湖民歌”学生社团,辐射学生群体5000人以上,教师100人以上,师生通过参与巢湖民歌的学习、表演活动,提升了自身的文艺才能和文化品味,并且对于非遗项目有了基本的认知、了解,形成了接触文艺、了解非遗的习惯。通过“巢湖民歌”这扇窗口,更多的同学逐步了解巢湖地区乃至安徽本地的各类曲艺、戏曲项目,了解了安徽各地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性质的内容,逐步产生了对于当地文化的文化自信,提升了个人的整体文化素养、文艺素养。

3.2活跃校园文化氛围

思政育人、文化育人的结合,需要氛围的熏陶。以xx学院为例,该校“巢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大师工作室”的成立,搜集、抢救、保护巢湖民歌,并加以继承、创新、弘扬,引发学生对于“巢湖民歌”的关注、关切,形成了尊重地方文化的校园氛围。同时,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巢湖民歌演出、活动、晚会开展常态化,并产生了热烈的社会反响,学生通过他人对于自身表演活动的肯定,形成了对于“巢湖民歌”学习的积极态度,并形成风气,一届学生传递给下一届学生,形成了内部文化的正向传递。

3.3深化拓宽校地合作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将“巢湖民歌”作为一个文化爱好并不容易,因为很多学生本身不会唱、不会演,将校地合作落实,则不仅给学生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磨练的机会。学校通过与地方政府不断接触,引导学生进入“巢湖民歌”覆盖范围的地域进行采风、调研、学习活动,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落实传承工作;同时,为了将“巢湖民歌”的表演活动与地方文化节、文艺表演进行对接,学校师生共同努力,不断学习、排练、打磨精品作品,在为地方奉献出精彩表演的同时,也塑造了学生坚韧的品格,实现思政育人。

3.4互联网思维全面赋能

近年来,“巢湖民歌”结合地方高职院校,搭乘“互联网+”快车,获得更好发展。学校内部,计算机专业、艺术专业的学生以及“巢湖民歌”爱好者通过建设网站、运营自媒体的方式,将学校“巢湖民歌”的传承活动传播出去,将喜爱“巢湖民歌”的人员引进来,实现彼此在赛博空间的积极互动。通过这种方式,高职院校及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巢湖民歌”文艺育人的策略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4结语

“巢湖民歌”进入校园,给予了高职院校师生一个文化育人的契机,当地高校应当在现阶段的成果之上,进一步提炼“巢湖民歌”中所蕴涵的风土人情、文化内涵,与“立德树人”“文化育人”“文化自信”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培养技术能力强、文化基础扎实、艺术审美能力强的新一代高职院校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曹晓燕.从文化艺术特质看巢湖民歌的现代传承[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2).

[2]曹晓燕.巢湖民歌保护举措的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3]陈茜.谈巢湖民歌的流变与传承[J].巢湖学院学报.2009(2).

作者简介:梁雯婷(1988.4-),女,汉族,安徽巢湖人,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
浅析媒介融合语境下的非遗文化传播形象塑造
初探定南客家虎形围催生的非遗文化
浅谈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非遗文化传承视阈下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途径
让非遗文化浸润乡村学生的实践探索
非遗文化展示平台可行性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开发非遗校本课程 培植学校文化个性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黄酒非遗文化数字记忆的内容、路径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