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寄宿制学生学习指导中的几个问题
2019-11-13华莎
华莎
摘要:摘要:近年来,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发展及规划,国务院办公厅为此专门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乡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义务教育。
关键词:寄宿学校;问题;学习指导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关键,寄宿制学校的,需要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寄宿制学校,开创一种新型管理模式让学生在学校开心快乐地学习。
1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问题
1.1生源方面
(1)现在我镇的农村小学也分片区人学,就近原则,导致此片区无条件接受人学,所有学生各色各样:特殊学生、劝返学生。学生多而杂,个性鲜明,管理办法又传统,导致很多学生没有享受到教育的真正意义。为了义教均衡发展,对于极个别学生采取送教上门,送教上门并不是经常性的,基本上也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2)寄宿制小学的学生也不是全部都住宿,分两个阶段,四年级及以上才住宿,住宿的都是一周才离校;四年级以下的走读,走读生每天都回家。
1.2师资方面
(1)结合本校师资力量来谈,寄宿制小学所需教师多,但实际情况是师资力量不足,每年都会聘请一些临时代课教师,部分师资力量薄弱,最终导致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2)学校师资基本由本县教师占据,但还有少部分外来教师,就比如我就是属于外地教师,经与多数外地教师交流、沟通后,得到一个统一的结论:都是很不情愿地到这任教,再加上背井离乡,所以多少都会有些情绪,尤其是在比较偏僻的农村教师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1]。
1.3家长方面
据了解,寄宿制农村小学的家长基本都是外出务工,学生的监负人大多是爷爷奶奶,少数是外公外婆,还有一部分是叔伯。這就导致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严重缺失,隔代教育成了普遍性现象,这也是很多学生性格占怪、行为习惯差的主要原因。
1.4学校方面
(1)寄宿制学校,就说明有一部分学生是住宿的,那么宿舍管理就是一个大问题,农村学校很难聘到宿管老师,都是在附近村寨聘请一些临时人员,他们也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也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学习,更是不能给学生进行学习上的帮辅。
(2)寄宿制学校,就说明住宿生的早晚餐必须在学校解决,中餐现在是由国家统一的进行营养餐,所以食堂的管理也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食堂的设施设备;食堂的卫生;学生是否能营养膳食。
(3)学校,不管大小,都得有安保,安保本应该由教育局统一聘请安保公司的专业人员,但又由于实际情况导致这一方法不能得以实施,所以只能在附近村寨聘请,也只能聘请到一些年纪偏大的人员,要求高的还能聘请到退伍人员,大多都是村民,也没有经过正规培训,也没有进行过规范学习。
(4)学校领导班子方面。学校的管理主要看学校的领导是否会合理安排,在人事安排方面应该做到专业化管理。一线教师需要尽可能地做到专业对日,中层人员也需要针对性挑选人员。一个学校是否能正常有序运转,决定性因素还是在学校领导的安排,正所谓:物尽其用,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才会有兴趣、有激情地去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任务。
2学生学习指导的问题
2.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格主要是由于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人们进入校园后,就会觉得一所好学校是学习的地方。老师严谨,学生勤奋。不允许懒惰或偏见,也不会浪费时间。这样的气氛是形成良好学习风格的土壤。安静的校园,大声的书本声以及浓郁的校园文化使学生自觉地花时间学习。相反,松散的管理对人无能为力,学生不认真,教师不认真。为此,学校经理必须首先具有文化素养,精通学术,并善于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在校园内营造一种文化严谨的学术氛围,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赢得父母和社会的信任。
2.2合理利用时间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保障
寄宿制学生吃、住在学校,并每天24小时在老师的监督下。与走读学生相比,有更多时间。调整时间并有效利用时间是学生成功学习的好方法。许多乡村寄宿学校缺乏管理时间的概念,学生无法严格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迟到严重,教师延误很常见。
2.3丰富的学习形式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保证
枯燥的东西会令人生厌,学习也是如此。学生每天像走马灯一样学习。每个班级都有作业,在晚上,需要专注于自学。毫无疑问,学生的学习负担不轻。有时,学生会对自己喜欢的体育课和生动的实验课感到满意。学生感兴趣的演讲和激发他们竞争力的答案鼓励学生积极准备。在准备过程中,学生可能比老师说的更多地了解,探索和感受。经常进行的课外练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践技能,使他们可以体验应用所学知识。老师与学生一起努力工作,并允许他们自我调节和锻炼。学生将通过各种方式享受学习,并且效果将大大提高。这样,学校变得充满活力,显示出寄宿制的好处。
3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寄宿制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解决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问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寄宿生活,并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佳.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仪式活动的教育实践研究[J].亚太教育,2019(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