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民歌音乐特征与传承保护分析
2019-11-13汪洋
摘要:紫阳民歌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且具备传统民间音乐艺术共有特色,值得传承与保护。本文主要分析紫阳民歌的音乐特征,介绍其语调节奏受到方言语调、衬字衬词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探究紫阳民歌的传承保护措施,旨在为我国多元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紫阳民歌 音乐特征 传承保护
民歌作为我国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蕴含了我国民族的丰富内涵与特征。紫阳民歌主要流传于陕西省紫阳县,是境内民歌的总称。紫阳自古以来就有“民歌之乡”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民歌愈发活跃。21世纪初,文化部与陕西省文化厅授予紫阳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与“民歌之乡”称号,对本地区具有深远影响。[1]
一、紫阳民歌的音乐特征
紫阳民歌选题丰富多样,十分广泛,有描写家长里短的,有劳动生产中鼓舞人心的号子,有庄重场合祭祀仪式、婚丧歌曲,有休闲娱乐的民间小调等。紫阳人民喜欢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抒发情感,其音乐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方言语调
民歌以方言为底蕴,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色与文化内涵均和其方言特点有密切关系。研究民歌时需要对方言特点着重了解,民歌的演唱也需要了解方言,以便准确地理解作品,达到生动的演唱效果。紫阳民歌曲风特色也无法与地方语言音调等割裂开来,如小调《蛤蟆歌》:“二月里来是花朝,后院蛤蟆闹吵吵,闹得奴心焦。”在此句小调中,特别需要注意两处,即“蛤蟆”与“奴”。“蛤蟆”中“蛤”与普通话中的“克”音相同,且“蛤蟆”专指“青蛙”,蟾蜍则被称作癞蛤蟆。而“奴”则与普通话中的“楼”字读音相同。再如《放羊歌》“养而不吃平地草,要吃崖朵朵青。”其中“崖”与“腉”读音相同。
(二)襯字衬词
正词部分添加衬词可将乐句表现形式扩充,最早可追溯至《诗经》,其中包含称谓词、感叹词、语气助词等。而衬字衬词与诗歌讲究不同,通常为无意义的虚词,但并不表明其多余。在正词中添加衬字衬词为补充,可提升整体乐曲表现力,彰显地方特色,让其更加具有艺术性与新鲜感。
1.衬字。衬字为正词的延伸,不具有独立性,可延续正词旋律与结构。衬字通常为语气助词,如“哎嘿、嗬、啊”等,让语句显示出明显的停顿,可加强整体音乐呼吸感与节奏感。如山歌《麻篮调》:“沉(哪),手拿(那个)钢刀进竹(啊哈)林(啊),(哟嗬哟嗬哟咿哟),进竹林(啰嗬嗬嗬)。”衬字处于正词间,是正词的补充,位于弱拍部位。衬字为“那个、啊”等单音节字,尽管没有实际意义,但感叹字与正词相结合,歌词语言更加口语化,亲和力较强。
2.衬词。衬词则是增加音节数量,通常大于等于三个音节,具有一定分量,甚至可将其扩充到乐句的长度。依据内容可分为特殊衬词与基本衬词两种。上述《麻篮调》:“哟嗬哟嗬哟咿哟”就是基本衬词,通过衬词的不断变化将其拓展为一个乐句。如小调《倒采茶》:“腊月里采茶下大凌,(刘冬姐)王祥为母(牡丹花)卧寒冰(咧)(倒采茶)。”歌词为七言格律诗结构,衬词为“刘冬姐、倒采茶、牡丹花”,将原本乐句结构拉长,组成一个整体,加强了乐句的律动感,衬词则经过长期演变后无实际意义,为特殊衬词的一种。
二、紫阳民歌的传承保护分析
紫阳民歌在我国的音乐史上具有南北兼容的特点,是陕西民歌的代表曲种,是紫阳人长期劳动生产、生活创造的艺术结晶,表现了当地的精神文化特色。肖云儒先生曾经说过:“紫阳是陕南文化标志性窗口,紫阳民歌则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颗奇葩。”紫阳民歌悦耳动听、旋律优美,宛如一股清泉流入心间,语言也十分幽默风趣。《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收录紫阳民歌共96首,中央电视台也做过紫阳民歌的专题报道。[2]紫阳民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
尽管紫阳民歌受到国家的肯定与当地民众的喜爱,但由于外界因素与自身发展导致民歌发展并不理想,其多数为代代口传,或以艺人表演为主,并没有固定的演唱与传播模式。语言则以当地土语和地方方言为主,地方特色浓厚,唱作十分随意,制约了紫阳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为了更好地保护紫阳民歌的传承,可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建立学术通道。可通过建立学术通道,吸引更多的人研究紫阳民歌,全面阐释民歌的精神内涵。二是建立培养歌手的经济通道。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社会通俗文化、流行文化等利用互联网、电视等对乡村民间文化造成了冲击,喜爱民歌的青年人原来越少,为了紫阳民歌拥有民间传承人,可构建培养歌手的通道。
三、结语
紫阳民歌地域特色浓厚,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与历史价值,但时代的变化使其正处于“断流”状态,可通过建立学术通道和培养歌手通道的方式,吸引更多青年人感受紫阳民歌的魅力,主动参与到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之中,从而有效地推动紫阳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戴磊.紫阳民歌的传承、保护与发展[J].明日风尚,2017(22).
[2]王一钦.论紫阳民歌与历史文化结合的教育意义[J].北方音乐,2018(15).
(作者简介:汪洋,男,大专,安康市紫阳县汉王镇中心学校,初级,研究方向:非遗)(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