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互通双向型互联网社交经济模式浅论

2019-11-13李强

艺海 2019年9期
关键词:大众传播

李强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互联网社交经济中,东书房艺术馆通过社交平台制作艺术品讯息,发布分享,产生二次传播互动,构建互联互通双向型互联网社交关系;在此基础上,展示艺术品、传播艺术品观念,并与大众发生审美互动,扩展审美视角;并提供出售信息、达成艺术品交易,产生艺术品经济收益。

〔关键词〕互联网社交经济;东书房艺术馆;艺术品价值;大众传播

据《2018-2023年中国艺术品电商行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统计显示,如今艺术品电商数量为1000家左右,经营较为成功的艺术品电商主要有两类,一是嘉德拍卖、赵勇在线等老资历,一是互联网下的APP、大众艺术品电商等。上述统计的艺术品电商所面对的艺术品消费者,初始意识倾向于艺术品投资收藏、装饰空间等功用。而东书房艺术馆倾向于借助互联网通信技术、网络社交软件为基础,将艺术品创作者与大规模的人群参与连接一起,构建起一个互联网社交人际关系为价值、互联互通的关系驱动型艺术经济模式;其中互联网社交人群初始意识倾向于,参与东书房艺术馆所构建的艺术品社交交流圈,注重建立艺术品社交联系。

一、互联网社交经济中艺术品价值的形成过程

1.关注度的获取 互联网社交经济是一种以关系价值为基础的经济形态,依靠互联网通信技术、社交软件与交易平台等技术条件,创建一个既虚拟,又真实的讯息交流空间。在此基础上,通过大规模网络社交个体参与,以及能够跨地理空间的讯息交流讨论,形成巨大的社交;并催生了以社交型营销、社交型交易、社交型消费的社交经济模式。其中,社交关注度的积累如同商品市场的跑马圈地,制作什么内容、采用何种方式传播,能够有效地触发社交个体做出非金钱回报为目的的微贡献,形成广泛的二次传播,构建吸引力强的社交群成为关键所在。

以网络社交关系为基础构建的价值语境中,艺术品价值的形成剑走偏锋,不再以艺术品、艺术品创作者、收藏家、展览、艺术评论家、拍卖行、博物馆等,传统艺术圈内传播和评论过程中获取的认可与声望,转化为艺术品价值的形成模式。而是以网络社交平台为基础,通过制作艺术品讯息的传播互动中,被广泛社交个体所知晓,并期望产生足够的吸引力获得网络社交用户关注与艺术品美感认同,逐渐构建形成潜在的以社交关系驱动型的艺术品价值。

其中关系驱动型的艺术品价值形成的前提是社交关注度的获取,社交关注度的积累不足,将影响社交关系网络的延伸节点数量,导致网络社交关系面有限,自然影响人际关系对艺术品价值的形成。而关注度的获取,涉及大众传播理论的四个基本要素,即讯息传播者、讯息、媒介(微博平台)以及接受者;其中讯息传播者通过利用媒介传播,将特定制作的讯息内容(修饰艺术品的文字与图画内容),传递到接收者视野中,并被有需求的接收者所理解,产生讯息的二次传播,逐渐获得接收者的关注。在这多方互动的传播过程中媒介的知名度、讯息的可靠性、接收者的选择,都是影响传播者关注度的组成部分。

2.艺术品讯息的传播与认同 东书房艺术馆作为艺术作品讯息传播源,通过定时定点推送讯息策略发送;而讯息的接收方则是各具不同趣味喜好,对于艺术品营造的视觉氛围有一定的审美接受区间;在这相互匹配的关系中具有潜在的筛选内生性,导致讯息的传播因人而异,认可讯息内容的接受者将做出自身网络社交的微贡献,推动讯息二次传播,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艺术品美感的心理满足。

从另一面分析,尽管艺术品传播过程中具有潜在的筛选内生性,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也不乏出现一种讯息接收者的从众心理的参与动机。在此情况中对艺术品讯息的认同,相对于美感共鸣的接收者而言处于相对弱化;但在传播的本质上思考,增加讯息中转节点,使讯息能够广泛接收,从众的参与动机对于艺术品价值的形成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互联网社交型经济中艺术品价值的变现

1.艺术品的供给与接收 东书房艺术馆通过艺术品与文字修饰为主要内容的讯息传播,所获得的关注度积累而构建的社交圈,提供转化为产生艺术品经济收益的潜在消费市场;来达到既满足东书房艺术馆与艺术品创作者的经济收益,也满足消费者审美需要或其他实际用途(装饰居住环境、对外营造艺术品位层次等)。

在此基础上,产生由东书房艺术馆为艺术创作者的作品与接收者提供,发生双方相互需求匹配度的联系环境。首先,东书房艺术馆通过艺术创作者的技法娴熟程度、艺术理念以及个体身份,例如职业画家、高校教师、美协身份等评定标准作为参考,决定是否同意艺术创作者加入艺术品供给当中;一方面,重视艺术品的质量水平,另一方面,艺术品创作者的创作手法不同,自然导致多元化的艺术品供给。其次,接受者拥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以及审美趣味,将进行审美趣味匹配,会被符合自身审美趣味的艺术作品所吸引。在此情形下,采用定时定点的策略更新推出艺术作品,积累数量庞大的优势;大多数价格在一千至四千区间内,且运用抢购的操作手段提高艺术品的成交率。

2.互联网社交型交易 互联网社交型交易与传统交易的不同点在于,传统交易是以买卖双方之间,相互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的物质利益关系,强调等价交换,交易方并不一定是人际关系上熟悉的“他或她”;而互联网社交型交易倾向重视,事先培养网络上的人际关系,构建自身的网络社交群落,将现实中互不相识的“他或她”连接成熟悉的,并运用已形成的互联网社交群落进行“各取所得”的互联网社交型交易,产生经济上的收益。

東书房艺术馆利用以形成的互联互通的网络社交圈,发布的艺术作品出售讯息,并同时对接超级社区购物平台中东书房艺术馆项目,点击购买,完成交易。这套交易操作流程中,实现了互联网社交关系到互联网社交型交易的转换。其中的驱动力在于长期社交联系产生的社交认可以及社群声誉。

三、互联网社交型经济中艺术品价值变现的意义

1.艺术创作者的审美认可与经济收益 艺术品创作者的审美认可在未进入互联网社交连接与认可之前,其艺术风格与艺术家身份授予,是通过长期在特定的“艺术界”语境中创作实践得到认可。而“艺术界”的概念是作为一个体制,由各种不同的角色如艺术家、艺术主办方、批评家等关系构成的。

艺术品创作者在进入互联网连接时,进入了一个更广泛的社交人群中。之前在“艺术界”获得的艺术家身份,将转换为社交连接中的社交身份信息;而艺术品通过社交互动中广泛传播,并逐渐获得社交认可以及社交声誉的同时;其审美趣味也被广泛接受,从而获得区别于艺术界的艺术家角色,而是一种受众面广的大众艺术家角色。在此基础上,创作者的艺术品价值变现的经济收益,由价值拔高转化为数量提升、长期稳定的亲民价格取胜。

2.消费者的审美满足与获得 在这场艺术品社交讯息的互动中,不断地进行艺术品讯息评论,从中获得新颖的审美角度,并进行审美品位,获得审美心理满足。接收者扮演了审美解读的欣赏者以及讯息二次传播的节点作用,既是受益者也是推动者。在此过程中,增加了艺术品互联网社交交易环节,使得各个社交互动者都有机会参与交易;不仅局限于单纯的图片式欣赏与自愿性的分享,而能够进行实在的物质性获得,更重要的是价格上使大多数人行动上能够付诸实践。

结语:东书房艺术馆运用互联网,以发展人际关系为价值基础的思维方式转换与技术优势,采用制作艺术作品讯息,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发布,博得接受者对讯息反馈与二次传播,获得大规模的网络社交关注度积累,形成经济意义上的规模市场,最终发展出了,将艺术品转化为商品信息,在已形成的互联网社交群中传播、达成艺术商品交易。

而互联互通双向型互联网艺术经济模式的优势,一方面,使艺术品与艺术观念传播上,实践着不同于地理空间限制的展览以及参与者的数量、经济实力、文化层次等局限条件形成艺术圈;而面向更复杂多元化,且艺术品审美上有精神需求人群,践行艺术为群众服务的道路;另一方面,将艺术与互联网经济巧妙融合,使艺术创作者获得艺术品经济收益以及知晓度;其次,多元化风格的艺术品,扩展了大众人群的审美视角,逐渐提高审美角度的标准。最终为践行艺术品服务于大众以及艺术品与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模式参考意义。 (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丹尼斯·麦索尔,斯文.温德尔著.祝建华,吴伟译.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美]馬丽娜·戈尔比斯著.张琪译.社交经济——新商业的本质.北京联合出版社,2017.

[3]聂帅,苏清涛.社交经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大众传播
微信公众号发展困境与前景展望
究传播学角度下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的内涵
文化传媒化场域中的意识形态
广播新闻创新性改革文献综述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网络媒体中信息的由下至上传播类型初探
市场竞争中的“蓝海战略”
中国独立电影的跨文化调和与妥协
大众传播视域下的中国城市形象修辞范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