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2019-11-13刘丁张蕾
刘丁 张蕾
1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 (辽宁 大连 116033)
2 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辽宁 大连 116022)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自2017年3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78例症状型颈动脉狭窄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患者采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对照组39例患者采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39例患者DS倒背评分、MMSE评分等明显优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39例患者术后脑卒中、同侧脑梗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4,P=0.002)。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型颈动脉狭窄者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佳。值得临床重视。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诱因之一,据有关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还可导致认知损害。药物治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以及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治疗方式[1,2]。为此,本文通过随机选取2017年3月~2018年4月收治的39例症状型颈动脉狭窄患者采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旨在为临床采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改善症状型颈动脉狭窄患者预后、提升疗效提供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心脏病者。(6)周围动脉病者。
观察组39例患者采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其中男24例,女15例,年龄25.9~64.9岁,平均(42.72±2.67)岁。对照组39例患者采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其中男26例,女13例,年龄22.9~63.5岁,平均(41.93±2.81)岁。两组患者资料无差异(P>0.05)。
1.2 方法
选自2017年3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78例症状型颈动脉狭窄患者。本研究获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均同意本研究内容。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
纳入标准:(1)符合症状型颈动脉狭窄诊断者(症状包括记忆力下降、头晕、短暂性言语含糊)[2]。(2)均神志清晰可完成神经心理学检查。
排除标准:(1)合并高血压患者。(2)合并糖尿病患者。(3)合并高脂血症患者。(4)合并糖尿病患者。(5)缺血性
对照组患者采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观察组39例患者采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治疗前先行血小板抗凝治疗,同时完成血生化以及胸片等常规检查。在局部麻醉的基础上利用8F导管置入穿刺的右侧股动脉,利用肝素使全身肝素化,在导丝的引导下将导管置入颈动脉狭窄处,通过造影获取具体数据,然后以此为依据选择合适支架,最后根据路径图送入微导丝,在此基础上置入脑保护装置,沿着已经置入的微导丝将其放置入颈内动脉远端,直至其进入远端后释放保护伞,在撤出导丝的同时利用保护伞将钢丝送入扩张球囊行预扩张,然后利用支架进行扩张。术后常规低分子肝素、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术后30d检查认知功能,采用MMSE量表、患者DS倒背评分进行评价。
(2)统计两组患者术后颈动脉狭窄程度等改善情况,评价颅内狭窄导致的症状改善情况,对比代表两组安全性的相关指标(术后30d内的心肌梗塞发生率、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中枢神经损伤发生率、术后30d同侧脑梗塞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患者研究数据均纳入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独立,正态,方差齐资料症状型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检查资料采用t检验,心肌梗塞发生率、脑血管疾病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DS倒背评分、MMSE评分等对比
观察组39例患者DS倒背评分、MMSE评分等明显优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患者DS倒背评分、MMSE评分等对比(±s)
表1. 患者DS倒背评分、MMSE评分等对比(±s)
注: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P<0.05
组别 n 术前MMSE评分(分)术后MMSE评分(分)术前DS倒背评分(分)术后DS倒背评分(分)术前DS顺背评分(分)术后DS顺背评分(分)观察组 39 22.38±2.43 25.01±3.18* 2.42±0.96 3.21±0.88* 4.41±1.24 6.94±1.12*对照组 39 22.58±2.76 25.27±3.25* 2.27±0.95 3.19±3.97* 4.39±1.12 6.56±1.37*t 0.876 0.736 0.785 0.824 0.682 0.794 P 0.214 0.371 0.354 0.129 0.371 0.318
2.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与安全性对比
观察组39例症状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成功率100%,术后行数字减影发现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均明显减轻,检测结果提示残余狭窄程度小于20%,术侧血流改善情况较佳,整体循环流畅。但观察组39例症状型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30d内未发生中枢神经损伤、心肌梗塞、脑血管疾病、同侧脑梗塞以及死亡事件,对照组发生1例脑卒中、2例同侧脑梗塞,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4,P=0.002)。
3.讨论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渐严重使得症状型颈动脉狭窄发生率越来越高,其可导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家属承受了沉重负担,如何改善症状型颈动脉狭窄患者预后、提升疗效是目前重点关注的课题[3]。
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相关设备的研发对症状型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安全性高、治疗效果佳也得到了临床证实。有研究表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有利于建立起二级侧支循环,加强了对血流灌注的改善,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作用机制[4]。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有利于促进血氧含量的增加以及改善同侧脑血流量,对恢复脑部组织的代偿功能有重要作用。此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有利于使血流弥漫于脑组织半径,促进毛细血管新生,进而在使脑组织微循环改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预防脑卒中、同侧脑梗塞的发生有良好效果,对降低患者致残率尤为重要[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可使患者治疗指标中DS倒背评分、MMSE评分等得到改善,均优于治疗前,提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有利于避免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事件,此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安全性较佳,术后30d脑卒中、同侧脑梗塞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证实了其安全性较佳。
综上所述,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型颈动脉狭窄者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佳。值得临床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