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结合应用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9-11-12易玲
易玲
【摘 要】 目的:分析肢体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结合应用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于本院就诊的小儿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肢体语言沟通+个性化护理),对患儿护理干预后的依从性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整体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小儿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可采取肢体语言沟通联合应用个性化护理的方式进行干预,能有效改善患儿依从性,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值得应用。
【关键词】 个性化护理;肢体语言沟通;小儿护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9-205-01 小儿患者的一些器官以及系统并没有完全发育处于不完全的状态,所以机体的抵抗能力较成年人来讲比较弱。如果病原体入侵成功则容易发生各种疾病,会对患儿的身体状况产生不良影响[1]。所以在对小儿患儿进行治疗过程中,需要对其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来改善医院的治疗质量。近年来积累的临床及经验来看,肢体语言与个性化护理二者相互结合可以对护理疗效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为分析肢体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结合应用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选取部分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患儿,详细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于本院就诊的小儿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患儿49例。纳入标准[2]:患儿不存在理解障碍;理解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患儿家长知道此研究并自愿加入自治研究。排除标准:年龄大于12岁;患儿的表达情绪能力存在障碍;依在家人协助状况下仍然不能积极配合研究。其中对照组男25例,女24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5.46±3.11)岁;研究组男20例,女29例,年龄2.5~11岁,平均年龄(5.57±3.23)岁。患儿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该方案。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治疗,包括观察病情,叮嘱日常护理等研究组则将个性化护理、肢体语言沟通两者相互结合起来。首先,肢体语言沟通。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在实际与患儿接触过程中动作要温柔,并且保持笑容、语言尽量温柔,使患儿存在一定的安全感,不给其带来较大的刺激; 在接触患儿肢体时要对患儿的表情进行观察,查看患者是否有疼痛情况,予以安慰;与患儿沟通时由于身高差距较大,护理人员可蹲下与患儿高度保持一致,减少患儿仰视的角度、时间,缓解患儿的心理压力,如果患儿的性格比较内向,可以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3]。其次,个性化护理。对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时,要将每位患儿的身体状况详细记录,并且针对获得的个性化信息展开针对性的护理;与每位患儿家长进行及时沟通,保证家長能够全面了解自己家孩子的状况,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治疗;对于患儿有个人喜爱的玩具,可准许其聚携带至医院内,减少患儿的不良心理情绪。
1.3 观察指标 依从性观察指标[4]。按照患儿的依从性大小,对患儿依从性依次进行分类。完全接受:患儿自愿接受所有治疗,并且积极配合,对于吃药打针不具有恐惧感;部分接受:患儿愿意接受吃药打针进行治疗,但是存在一定的抵触感,护理人员暗示后可以积极接受治疗;部分抵触: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有哭闹现象,对于治疗十分抵触、恐惧感严重,被迫接受治疗;完全抵触:对于医院环境恐惧感强烈,经家长与护理人员劝说后无效,不愿配合治疗。依从性=(完全接受+部分接受)/总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进行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干预后依从性的比较 研究组整体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情如表1。
3 讨论
传统的护理中,护理人员按照与成年人沟通的方式与患儿进行沟通,但患儿的表达能力尚不完善以及具有较差的理解能力,不能够及时与护理人员达成共识,使得对于自身需求以及护理各项注意事项具有理解偏差,不能达到理想的护理疗效。
此次研究表明,研究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也就是说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给予患儿一定的心理安慰,还会提高依从性,进而可以提升医院治疗质量。
采取肢体语言沟通可以借助语言动作与患儿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弥补患儿理解能力较弱这一缺陷带来的不足,并且能够拉进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的距离,让患儿能够放心的配合治疗[5]。个性化护理则是与患儿本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与其自身相符合的护理方案,这样能针对性更高,可以提高护理的疗效,减少不恰当的护理给患儿带来的不利影响,给患儿家长留下良好印象,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提升医院整体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对小儿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可采取肢体语言沟通联合应用个性化护理的方式进行干预,能有效改善患儿依从性,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龙蓉. 肢体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用于小儿护理工作中的效果分析[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7, 4(16):3-5.
[2] 刘娟,任尉华. 肢体语言沟通联合个性化护理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实施的效果分析[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 28(S4):179-180.
[3] 马静波. 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 9(24):160-161.
[4] 李国花. 小儿护理过程中采用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 当代医学, 2017, 23(5):143-144.
[5] 吴淑芳. 肢体语言沟通对小儿护理的应用价值探究[J]. 当代医学, 2017, 23(14):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