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

2019-11-12刘思超

财讯 2019年3期
关键词:风险商业银行

刘思超

摘要:2016年,我国重启了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本文主要从信用风险转移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两个角度研究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通过与一般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比较将风险分为一般风险和特殊风险,并从信誉、策略、信用、交易和流动性五个方面具体分析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最后针对商业银行、交易结构设计和监管机构给出建议。

关键词:不良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风险

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是一般资产证券化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其運行原理基本相同。但是由于不良资产证券化是把银行的不良资产用证券化的方法转让的过程,其中不良资产指银行无法及时收到利息和收回本金的资产,因此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具有其特殊的特点。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为:发起人把银行的不良贷款以指定的方法和形式进行打包组合,构建出一个资产池,并真实出售给SPV(特定目的信托),SPV实现信用增级,再由评级机构对该证券进行评级,SPV再指定证券公司发行债权担保证券,并向投资者支小卜正券的本金和利息。

一、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

(1)资产证券化的一般风险

不良资产证券化具有与一般信贷资产证券化相似的风险,可分为环境风险、技术风险、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四个方面。

环境风险,是指与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等相关的风险。首先,政治风险为国内或国外政局的变化、政府的政策方针变化等引发的风险。第二,法律风险,目前我国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对于SPV的设立、证券化的会计和税收制度、信用评级增级制度等方面还没有系统的规定。第三,经济环境,指经济形势的变动可能引发企业破产,导致资产池的信用风险增加等。

技术风险,是指与证券化项目在设计或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首先,是构建资产池的风险,这是证券化产品最原始的风险,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池更具有特殊性,在下一小节中将重点叙述。第二,真实出售的风险,如果证券化实现了真实出售,相关资产剥离到表外,则在发起人破产时证券化资产不会被清算,但如果仍属于表内融资,发起人的破产将使投资者面临本息尽失的风险。第三,定价风险,证券化产品的定价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员进行,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金流不确定,其定价比一般的证券化更加负责,风险更大。

信用风险,涵盖了各参与主体不能履约的风险,包括人池资产借款人、发起人、第三方机构等。首先,借款人无法偿还债务时,会自接影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给各参与机构带来风险。第二,发起机构即银行的信用风险,由于银行拥有贷款的信息,可能只会披露对其有利的部分,隐藏不利的部分,也可能与第三方评级机构形成串谋,这种由于信息不对称形成的道德风险可能会提升债券的信用风险。第三,第三方机构包括评级、法律、审计、服务商等中介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如果不能提供独立、客观的专业服务,会使证券化产品的风险增加。

市场风险,指由市场因素变动而引发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等。首先,利率风险指市场上利率变化引发的风险,利率的波动可能会对现金流产生影响,引发风险。第二,流动性风险,信贷资产证券化将银行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具有流动性且能在市场上流通的产品,流动性不足有可能促使证券化失败。第三,汇率风险,目前证券化产品主要在银行间市场交易,暂时不涉及汇率风险,但随着证券化规模的扩大,可能会在国际上流通从而带来汇率风险。

(2)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特殊风险

不良资产证券化与一般产品相比,最突出的风险主要为与基础资产相关的风险和信用评级增级的风险。

1.与基础资产相关的风险

不良资产证券化与一般证券化的不同主要是基础资产为不良资产,因而具有处置方案变动、回收时间不确定、集中度过高、抵押物不确定因素较多的特有的风险。

第一”处置方案变动的风险。银行处置不良贷款有多种方式,比如催收、重组、依法收贷等,一方面其处置的难度和费用的花费不同,另一方面,在实际的处置过程中,处置方式会随着实际的贷款回收情况进行调整,因而资产回收的金额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第二,回收时间不确定的风险。不良资产的回收时间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法律制度方面,债权人的利益在法制较为完备的环境中能够得到较高程度的保障,其回收时间也较短。从债权人的角度来看,债权人不能够接受较低的回收金额,则处置速度比较慢。在方案执行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这些都会对资产回收的时间产生影响。

第三,集中度过高的风险。如果资产池中的资产地区、行业比较集中,那么资产池的回收会受到区域经济情况与行业的景气程度的影响,因此资产回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债务人的经营状况会受到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而不良贷款的处置回收也会受到影响。同时,资产所处行业也会对资产池的预期回收率产生影响,不同行业的行业周期不同,不良贷款回收率差异也较大,因此在分析资产池时也要着重考虑。

第四,抵质押物不确定性较大导致的风险。如果抵质押物较为优质,则贷款违约后的损失也会较低。如果贷款到期时不能足额偿付本息,贷款机构有权处置抵押物,其回收金额可以优先用于还本付息。此外,很多因素都会影响抵质押物的回收时间和回收金额,因此在处置抵质押物时需要先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2.信用评级和信用增级风险

由于不良资产的特殊性,其现金流非常不稳定,因此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分级不能按比例平均分配,要采取一定的支付顺序和结构,以保证优先档证券投资者拥有稳定的现金流量。另一方面,在证券化的过程中,资产的损失与盈余可能是交替出现的,因此为达到持续支付本息的要求,需要采取加强流动性、信用增级、现金流量缓冲的措施,使资产和证券的现金流量相互匹配。

因此,信用评级对于不良资产证券化至关重要,关系到证券化是否能顺利开展,也关系到投资者是否能够充分了解所投资的产品。

当前中国的信用评级制度还不够完善,一方面是因为一些评级机构还不够规范,组织形式不完善,另一方面能够被投资者普遍接受和认可的评级机构还较为缺乏。如果信用评级与增级机制不够完善,则会使投资者的决策受到影响,增加发起人的筹资成本,引发风险。

二、不良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的影响

(1)不良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的积极影响

第一,增强银行中资产的流动性。不良资产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的不良资产以证券化的方式转化为能够在市场上交易的证券,可以使银行在不增加负债的情况下得到资金,加快了银行中资产的周转速度,提升了资产的流动性。

第二,提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根据《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该不低于8%。资本充足率是银行的资本总额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值,如果分母中风险资产的总额下降,则资本充足率有可能提升。而不良资产证券化就是将风险比重比较高的不良资产,通过证券化的方式转化为风险比重比较低的债券,从而减少了银行中风险资产的总规模,使资本充足率得到提升。

第三,分散商业银行的风险。银行传统的资产形式是贷款,贷款的信用风险很大。在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够发达的时期,信用衍生工具规模较小,信贷资产的价格不能及时准确地被评估,风险也无法转移到第三方的手中,从而风险会不断地积累,最终沉淀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通过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可以将信用风险通过二级市场上的交易流通转移出去,使银行中的风险不断降低。另一方面,传统的商业银行只对单一的贷款进行评价,而证券化能够将很多贷款组合起来,并以组合资产为基础发行证券,资产组合的表现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判断,市场价格成为其表现形式。这样商业银行、监管机构及投资者可以通过市场价格评价银行资产状况,也能够以此控制银行的风险水平。

(2)不良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的风险

1.信誉风险

银行是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服务商或承销商,资产质量较低、服务效率较低、证券不能足额认购等因素都会影响银行的声誉。如果证券化的资产表现不及预期,表明银行不仅整体的资产质量较低,而且银行的资产处置能力、风险评估能力及证券承销能力都有欠缺。银行声誉受损会引起很多负面影响:首先,证券的评级和证券的价格都会降低,投资者信心不足;第二,市场对银行新发行出来的证券认可度降低,风险的溢价会升高;第三,证券化产品的交易成本增加,盈利能力就会因此降低;第四,银行与新客户建立合作更加困难。总的来说,如果银行需要定期或频繁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声誉的高低决定其能否再次进入证券化市场。

2.策略风险

策略风险是指银行的策略可能不能到达其预期的目标、资源不符合要求、不能有效执行策略,即策略与目标、资源、执行有效性不匹配的风险。在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整个过程中,银行可能会低估所需要的成本和资源,导致作出了不正确的决策。另一方面,由于不良资产证券化属于较新的证券品种,银行可能对其风险认识不足,对不同风险等级的贷款管理经验不足,能够成功地承销普通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不一定也能在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上取得成功。

3.信用风险

第一,余值违约风险。不良资产证券化按照一定顺序分配信用风险,而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违约损失由发起人的保留权益最先承担,只有保留权益全部价值耗尽,违约风险才会转移给投资者。因此,如果资产的质量较低或者经营不善,银行的全部保留权益可能发生损失。

第二,表内剩余资产质量降低的风险。由于资产池的质量越高,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收益可能会越高,银行就会把质量更好的资产作为人池资产,把质量比较低且风险比较高的资产留在资产负债表中,因此余下的货严整体的质量会降低。由于银行可能按照资产的历史表现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因此贷款损失准备不能充分地计提,无法充分弥补资产负债表中余下的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从而引发银行的风险。

第三,提供道义追索的可能性。在某种情况下,为了防止证券的评级下降或证券的提前偿付,而发起人又需要保护市场声誉,因此发起人可能会为表现不佳的证券提供一定的支持。虽然这并不是发起人的责任,但出于道义考虑或投资者的期望,银行会提供道义追索,类似于或有负债。这种道义追索会引起原交易是否是真实出售、资产是否应该剥离至表外等问题,涉及到会计、法律和监管资本的问题。

4.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是指发起人可能会高估自身服务能力,而低估其应付出的成本,从而忽略内部控制、员工培养、信息系统、操作规程的建设,促使在交易中的风险增加。而不良资产性质特殊,使得发起人的服务成本和难度进一步加大。发起人的交易风险包括:首先,交易处理中的风险,即无法对大规模贷款进行准确有效的处理。第二,业绩报告的风险,即无法及时提供所需的业绩报告。第三,回收资金的风险,资产池的表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使资金不能及时回收。第四,流动性增加,如果对基础资产风险的大小预测不准,则由服务商提供的流动性就可能不能全部回收。

5.流动性风险

不良资产证券化虽然能增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但也会使银行拥有潜在的流动性风险。一是,如果证券化存在短暂的现金流量的缺口,则会导致一定日期的证券本金和利息均无法偿付。二是,如果多个证券化产品的到期日集中在一起,则银行会面临巨大的流动性需求。三是,银行可能会过度依靠证券化的方法以获取资金,以至可能过度扩大贷款的规模。由于证券化具有杠杆作用,银行可以用其自身的资本作支持来扩大證券化的规模,如果银行不能实行证券化而只能持有这类资产,则会引发流动性风险。

三、总结及建议

不良资产证券化活动使得银行的收益以及资本充足率得到了提高,但是对于银行的流动性则有着负向影响,对于由于不良资产证券化活动可能产生的流动性风险,银行需要注意防范。对于商业银行,首先在资产池的组件方面就要保证基础资产能够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尽量做到风险分散,另外需要设立专门的流动性储备账户,并提前提取利息。对于交易结构设计,首先,发起人应该同时担任资产的服务商,第二,让次级证券投资者全程参与证券化的过程,因为其承担了很大比例的风险,需要全面的了解资产池的信息。第三,随着不良资产证券化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成熟,也可将保险机制引入产品的兑付中来,建立相关的外部担保机制。最后关于监管机构,需要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完善法律秩序;并完善我国资本市场,规范专业服务机构;最终建立资产证券化的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彭惠,李勇.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收益分析与风险管理———资产证券化对发起人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4,(06):14-22.

[2]阎庆民,蔡红艳.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评价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08):75-84.

[3]宣昌能,王信.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欧美资产证券化模式的比较分析[J]金融研究,2009,(05):35-46.

[4]丁彦皓.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用风险的波动特征检验——基于ARIMA-ARCH模型的论证[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3,(04):117-128.

[5]潘艳娟.银行资产证券化的收益与风险[J]中国金融,2015,(24):37-38.

[6]王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控制[J]中国金融,2016,(07):58-59.

[7]阎炯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

猜你喜欢

风险商业银行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2019年农商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摘要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2016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陪名表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和监管问题研究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