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可教”与“不可教”
2019-11-12唐远霞
唐远霞
[摘 要]文章围绕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可教”与“不可教”的困惑,分析得出:写作“可教”与“不可教”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得先是一个懂得写作规律、会写作的人,然后才能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真正“教”出学生好作文。
[关键词]作文教学;“可教”;“不可教”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5-0022-02
经常有一些学生,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非常着急地说:”老师,教我写作文吧!“也经常在一些作文公开课上听到教师说:“经过这一节课的指导,同学们应该会写了吧?”实际上,语文教师都知道,好作文不是那么容易“教”出来的,更不是学生听了一节作文指导课就能写出来的。学写作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但是否可以认为,作文既然“不可教”就可以随便教或者不教呢?如何教学生写作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且当前的作文教学现状实在是令人担忧:有的学校的语文教师基本不开展作文教学研究,没有统一的规划,教学时随心所欲;有的急功近利,舍本求末,一味教写作方法技巧。这样所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学生写作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
作文教学的关键何在?作文真的不可教?笔者结合近几年在作文教学方面的研究和反思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理解作文教学中“可教”与“不可教”的关系
记得一位专家是这么分析的:作文有可教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文字表达);有半可教处(观察、感受、体验、思考、想象等各种能力);有不可教处(才气、灵气、禀赋等)。这种划分给我们明确了学生写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因素,但“可教”与“不可教”的界限真的明确了吗?笔者认为,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不能否认写作需要一定天资,有写作的灵性确实得天独厚。其实“不可教”与“可教”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要教会学生读书,通过传授阅读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感受、想象、思考,这样学生就能“腹有诗书气自华”,进而有利于教师将“不可教”转换为“可教”。古今中外还没发现不通过阅读积累,就会写作的天才作家,“神童作家”只不过是比一般人更早地受到较好的阅读分析指导,其实也是“教”出来的。笔者认为,“可教”与“不可教”之间并没有越不过的鸿沟,且归根到底作文是“可教”的,关键是教师是否深得写作的堂奥,以及教师善不善于传授。
二、把“可教”和“不可教”融合起来,“教”学生写好作文
有一个比喻很形象,说写作像农业生产,土壤、种子、气候、肥料、管理等每一环都很关键,一着不慎,颗粒无收。它不像工业,可以大生产,流水线,统一化,进行“复制”。 所以,学写作难,教写作更难。难在何处?如果按上述专家的划分来说,能教的,多用不上;半能教的重要但得之很难;不能教的又恰恰很要紧。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就这样在无奈中彷徨,在彷徨中束手无策。其实,作文“可教”与“不可教”之所以如此困惑人,是因为教师没有从困惑中清醒过来,回归到作文教学的本身来思考、突破。语文教师首先应当把自己训练成一个写作的能手、高手,才能从容地、认真地投身到作文教学工作中。笔者在教学中总结自己的经验,认为从以下几点突破,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积累写作素材、写作语言,激发写作情感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生可以从书本中吸收丰富的知识,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如果学生没有找到有效的读书方法,读书就会变成被动的任务,因此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善读书非常关键。诵读、分析经典诗文的奥妙,可打造文学功底、涵养;读名家名篇,可提升文学素养;读名人传记,可养浩然正气;读《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可积累素材,培养高尚情操。笔者会在每节课花上几分钟和学生一起探讨、分享读书的奥妙…… 每次和学生一起沉浸在美文中,或感动,或沉思,或会心一笑,或热泪盈眶,那感觉就像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很多学生日后回忆起笔者的语文课,印象最深的通常是笔者和他们分享阅读乐趣的场景。“作家是作品培养出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阅读,学生会更有意识地关注自己作文的表达、选材、立意等。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生活素材
有句话说得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现实生活,就能结合生活素材,提炼新观点,使作文的立意具有现实意义。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众所周知,现在的学生大多沉迷于流行电视剧,沉迷于网络、追星,对身边的人和事都十分冷漠。笔者利用一切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关注生活,并告诉学生:“校园内的琅琅读书声,学习、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社會中的种种新闻热点,都是活生生的创作材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一旦善于提炼就能拥有它,进而写出引人入胜的好文章。”譬如,2008年,是中国年。在这一年中,笔者利用一切机会,带领学生与汶川同呼吸共命运,与奥运同欢呼共喝彩。学生的日记、作文里,展现了许多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奥运会英雄的感动瞬间,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读来生动感人。
3.教会学生感受和思考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培养高尚人格
并不是有了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之后,学生就能写出好作文。教会学生对生活进行有效思考、判断、感悟,才能让学生在写作时表达思想、抒发真情实感。在课堂上,笔者常常挑选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生活现象、哲理美文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明辨是非,以健全学生的人格。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困惑的青春期,非常需要教师的指点和引导。语文教师承担的就是一项既教书又育人的灵魂塑造师的工作。按照笔者的方法坚持下去,学生的作文就会涌现出无数让人赞叹的亮点。
4.教会学生写作的技巧,提高表达能力
记得有一次去某一小学听了一节五年级的作文课,课堂内容主要是教学生如何写作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授课教师说,结尾一定要点明所记叙的事件的哲理,而且要深刻。于是,在习作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克隆”了教师给的结尾范例,不管文章的内容是否与这个哲理吻合。写作有没有技巧可言?有没有捷径可走?许多语文教师一直在苦苦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笔者认为:技巧有层次之分,显性技巧永远处于第二位;一切可见可传授的方法和技巧都建立在隐性的知识和对生活的感悟上。教师可以课文为写作范例分析具体的写作技巧,如分析《我们家的男子汉》《松鼠》等文章的表达技巧、结构方式、开头结尾类型等,但是不能停留于此,还应揭示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境界、思想境界,使学生充分领会技巧,灵活运用技巧。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习作,教会学生如何灵活地使用语言来表达,如何更好地布局谋篇等,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练习写作过程中可积累丰富的知识、激发独特的思维、培养真挚的情感,再加上技巧的掌握,那么,提高写作水平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了。
写作能力的提高必定是循序渐进的,写作教学来不得半点的投机取巧和急功近利,否则就是做无用功。语文教师自己得是一个懂得写作规律、会写作的人,然后还要善教,这样才能真正教学生写出好作文。
[ 参 考 文 献 ]
[1] 陈玲.作文教学刍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5):15-16.
[2] 刘锡庆.略论“中语”教学中的“作文”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11):8-10.
(特约编辑 景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