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宜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19-11-12邵琳洁
邵琳洁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指明了路径,农村发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其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宜兴作为农业大市,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是宜兴“十三五”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重点。因此,阐述宜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宜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好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宜兴;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8-0017-03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一项重大的理论創新,即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一、宜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总体情况
宜兴地处太湖之滨,素有“三山两水五分田”之说,是典型的鱼米之乡。作为苏南地区重要的农业板块,从20世纪80年代,宜兴逐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一批从事养殖、蔬菜、花卉苗木、瓜果等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后,宜兴积极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绩斐然。2016年,宜兴被国家七部委选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试点县,同时被省农委列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通过这涌现出了精彩纷呈的农村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新业态。
(二)主要特点
1.产业融合的形态丰富多样,亮点纷呈。首先,因地制宜,“一村一品”扎实推进。宜兴市政府通过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积极引导村镇发展标准化、专业化的生产基地,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促使优势产业不断集聚,使得农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推动我市农产品向高端化优质化特色化方向迈进。全市已有“一村一品”特色村105个,高效特色产业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宜兴市万石镇后洪村(陶都水芹菜)被认定为全国第七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宜兴张渚茶旅文化小镇等8个镇(街道)列入省级农业特色小镇名录。其次,农产品加工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近几年,宜兴农产品加工能力逐步提升,延长了产业链,带动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例如宜兴市水产公司、博大竹木业有限公司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共同发展订单农业,共享融合收益。再次,乡村休闲旅游蓬勃发展。作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县),宜兴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近几年深入挖掘农业在休闲、生态、旅游方面的价值,把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业结合起来,实现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交叉延伸和渗透,拓宽了农业的发展空间,形成了“农旅双链”的模式。例如徐舍镇美栖村,通过深挖花灯的文化渊源,打造了一片150亩美栖花田,并已成功举办两届灯海艺术节,共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再比如,位于太华镇的江苏乾元茶业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号召,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采茶制茶体验区,为游客和茶文化爱好者制定专业的茶文化旅游项目。最后,“互联网+”农业方兴未艾。宜兴是首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综合示范市,近年来农村电商发展态势迅猛,构建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农产品专业电商平台。例如,宜兴海晟食品公司通过宜网电商等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农村种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江苏乾元茶业有限公司不仅大力发展“农旅产业”,而且成立了专业的电子商务团队,实现全年网上销售500余万元。此外,淘宝“特色中国·宜兴馆”上线运行,并与全国总社“供销e家”、省供销社“地平线”等平台进行了对接,已吸引3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产品进驻平台进行销售。宜兴通过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今年以来直接或间接销售各类农副产品近3 亿元。
2.产业融合载体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园区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有效载体。近几年,宜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目前,宜兴市拥有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3个无锡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60个宜兴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杨巷镇的兴杨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入选首批江苏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建名单。
3.农村产业融合经营机制体制不断健全。目前,宜兴全市已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79个,各类农业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年销售农产品近13亿元,全市村级集体经营年收入达7亿余元。第二、三产业经营收入不断提高,转让土地经营权收益日益增加,有效拉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4.社会化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宜兴市初步形成了以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以专业经济技术部门和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农民合作社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例如杨巷镇的金裕穗公司,是由宜兴杨巷供销合作社与杨巷镇三品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宜兴百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杨巷镇国群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等6家法人单位组成,融一二三产业发展为一体。金裕穗公司在杨巷镇政府和市供销社的引导和支持下,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已经构建起了稻米生产、加工、销售的融合发展模式,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二、宜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迟缓
截至目前,宜兴工设立了1 000多家农民合作社,其中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9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8家,2016年新增宜兴市级龙头企业仅22家,比2015年少了51家。省级家庭农场12家。新型经营主体数量虽然多,但是大部分规模有限,经营能力弱,产业化率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同时,农业经营主体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导致部分项产业雷同,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产业融合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从总体上来看,宜兴农村产业融合程度比较低,层次比较浅:一是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不够长,宜兴农业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初级加工,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滞后,高附加值产品较少;二是覆盖面较窄,从事仓储、信息、物流的比例较小,限制了农业产业融合的增值空间,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六次产业效益;三是市场开拓能力不强,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市场竞争力弱。
(三)农村利益联结机制仍不健全
宜兴农村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健全,缺乏辐射带动效应。一是龙头企业与农户、农业基地联系不紧密,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或者“企业+农户”的模式下,由于缺乏一定的市场话语权,农户在整个利益链条分配过程中,收益改善并不大。二是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充分发挥作用,联系农户有限,社员组织比较松散,帶动能力弱。三是农村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时有发生,合同订单履约率低,随意性大,利益联结比较脆弱,难以凝聚农户,携手共创品牌,抢占市场。
三、政策建议
(一)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资本雄厚,而且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生力军。因此,要强化龙头企业的主体地位,引导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社会化服务,并通过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充分带动普通农户积极投身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之中,更好地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
2.积极培育家庭农场。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利用自己空闲房屋等闲置资源,创新农家乐形式,通过开发休闲农庄、采摘体验等成功转型为田园综合体。
3.探索成立经营主体联盟社。通过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进行联盟,成立联盟社,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资金、技术、管理上的优势,为农户提供统一种养计划、统一饲料、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加工和对外销售等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
(二)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1.纵向延伸产业链。第一,将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等产中环节向农业生产前的农资、科研等产前部门延伸,提高科技含量。第二,将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等产中环节向农产品加工、储存、流通、销售等后期产业部门延伸,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第三,减少中间环节,开拓农产品直销渠道。例如,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学校、超市、社区对接,加快农产品直销店建设。
2.横向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第一,加强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对废弃园地、荒山进行开发整合,盘活集体存量土地,发展培育一批农业与文化、教育、旅游、养老等产业的深入融合的精品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提高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水平和档次。例如,把旅游和养老结合起来,打造农村养老康复基地。第二,根据农村历史、风俗文化、自然环境等特点,有序发展体验经济,建设一批如白塔村、伏西村等乡村旅游示范村、农业特色小镇。第三,采用“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大户)+贫困农户”的方式,让贫困户通过开拓乡村旅游产业,脱贫致富,走出“扶强不扶弱”的怪圈。
(三)健全农村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完善订单农业。农户和龙头企业通过制定购销合同,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提高了农户抵抗风险的能力。二是引入股份制。鼓励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农机具等生产要素入股或者鼓励农户将政府拨付的扶贫资金和项目资金作为股金入股,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引领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三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产业融合的适宜领域。例如进入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与农户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提升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促使农民获得更多的产业链增值收益。
(四)大力发展农村新业态
1.继续深入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让以电子商务、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农业”的新业态成为宜兴加强产业融合建设的强心针。第一,创建农村电子商务园区,给予入驻企业提供创业指导、APP等技术支持、品牌策划,同时,给予减免租金等优惠,为入驻的电商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农村电商集群发展。第二,完善村级农村电商服务点,建立村级电商服务站,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线下到线上的全产业链系统,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网络经营模式,促进农产品常态化全网销售。第三,通过建立农产品溯源系统,展开QS认证,确保对农产品进行全程跟踪。
2.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提高农村物流配送能力。培育农产品物流主体,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加快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从而对接全国冷链物流市场,解决本地企业自身产品保鲜、冷藏、储运等问题。
3.发展创意农业。将人文、科技等元素与农业有效结合,发展创意农业,例如发展农田艺术景观,打造供市民休闲体验的“市民农园”等创意农业。
4.鼓励社区支持农业的新业态。社区支持农业的新业态起源于瑞士,是指农场按照自然的生长规律,不使用化肥、农药、增长素、除草剂,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实现蔬菜、水果种植和畜牧养殖的农业内部循环,按期向社区居民提供新鲜绿色的当季农产品,而社区居民承诺在整个生长季节给予支持,通过预付定金或提供劳动给予支持。在此过程中,双方互惠互利。农场主可以按照订单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并获得较为稳定的利润,消费者也可以省去中间环节,直接购买到新鲜、旅游、健康的农产品。因此,探索构建社区支持农业的新业态,开展农产品定点配送和集中配送服务,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循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五)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服务
1.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农业物联网、乡村旅游、价格信息、电子商务、公共营销等服务,在跨部门、跨行业中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实现农业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和共享。
2.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首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自主培训,不断提高职业农民的知识和技术储备能力,同时设立实习岗位,提高农业从业主体的实践操作能力。二是可以通过产学研等方式,例如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定向委培,培育适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复合型人才,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智库。三是引进专业人才。借鉴浙江、上海等地的做法,通过工资、社保补贴等方式引进农业职业经理人、创意农业和文化旅游业方面的专业人才,转变经营理念,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其次,强化科技支撑。第一,推进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例如通过搭建由“专家+技术人员+试验示范基地负责人”组成的农技创新联盟,解决我市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第二,搭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双向沟通渠道。第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与农业职业院校、高校、研究院的对接平台,通过合作、转让、投资等方式,向产业融合的经营主体转移农业科技成果,为涉农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3.加大財税支持力度。第一,通过政府购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加快固定资产折旧等方式,鼓励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开展良种选育、仓储烘干、农业科技推广等社会化服务。第二,将更多的财政补贴向发展农村产业融合的特困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第三,设立县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产业融合领域。一方面,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提供融资服务,例如农村电商、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等领域;另一方面,重点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融合重大项目以及示范基地。
4.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首先,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第一,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提高涉农资金供给。例如增加农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加快网点进乡步伐。第二,建立绿色通道。简化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审批程序,合理设计贷款期限,及时发放贷款。第三,利用“互联网+移动”的社交模式,例如众筹,集聚社会闲散资金,解决农户融资难的问题。其次,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其一,鼓励涉农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权投资等形式进行融资。例如,鼓励涉农企业发行企业债或私募债券,通过增加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从而加大对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资金扶持力度。其二,加大网络小额贷款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发展网络贷款公司,有利于将从事农村电商的从业主体的信用“变现”。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可以根据京东等大型网购平台的交易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评估交易农户的信用等级,并根据信用情况发放相应的贷款。其三,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在新三板上市。第四,强化农业保险对农村融合发展的保障作用。一方面,鼓励宜兴市保险公司开发多层次、高保障的农业保险产品,从而满足本地经营主体的需求,例如设立农业基础设施险、农产品质量安全险、农机保险等。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农民互助保险试点,扩大价格保险的区域和品种。
参考文献:
[1] 王乐君,寇广增.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7,(6).
[2] 张红宇.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3-4.
[3]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4).
[责任编辑 吴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