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现状反思与改革路径
2019-11-12叶帅奇蔡玉俊
叶帅奇 蔡玉俊
摘 要 职业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离不开产教融合的有力保障。从产教融合发展的纵向分层来看,我国的产教融合已经达到宏观发展要求的层面;从产教融合的横向分类来看,我国的产教融合模式博采众家之长,国外各种产教融合模式都有体现。但我国的产教融合工作中存在着一个主要问题——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动力不足,这导致我国的产教融合主体发生了易位。促进产教融合工作的发展应从以下方面着力: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保障;学校要转换思路,创新产教融合的模式;多渠道培养符合产教融合“双师型”师资;普及中学阶段职业生涯教育;建立公正、严格的第三方评价机构;重视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产教融合。
关键词 产教融合;法律保障;师资队伍;第三方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21-0027-05
《中国制造2025》作出“到2025年我国要迈入制造强国”的发展要求,我国制造业由此进入由“量”到“质”的转变和提升阶段。以往粗放型、以劳动力成本为表征的传统企业市场利润一降再降,而集约型、精密化、以技术含量为表征的新技术行业却异军突起,产值和利润稳步攀升,逐渐成为我国制造业的领军行业。行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从业者,职业教育的质量关乎着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目标能否按期、顺利实现。而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导向和发展方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1],直接影响着我国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通过对产教融合进行横、纵方向划分定位,确定目前我国产教融合发展现状。
一、产教融合的纵向分层与横向分类
产教融合是由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及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决定的,产教融合根据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合作从微观到宏观的发展进程以及不同形式的融合模式可以进行纵向分层和横向分类。
(一)從微观到宏观——产教融合的纵向分层
我国政府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探索始终都在进行,刘少奇提出的“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思想及“半工半读”的主张,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2]。这里的半工半读及工读交替是产教融合的微观层次——工学结合的两种具体形式,即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理论知识与岗位能力的结合,课堂的理论教学内容能第一时间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在生产实践中反过来对课堂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和验证;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上位概念,也即产教融合的中观层次概念,它是人才培养的具体操作和实践模式层面的概念,是产教融合的落脚点;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上位概念,是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和国家产业体系在宏观上的合作,是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的产物。产教融合要形成职业教育与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做到职业教育是融合到产业之中的职业教育,产业是紧密依靠职业教育发展的产业,教育为产业提供优秀技能人才和智力支撑,产业反哺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财力支持。产教融合的纵向分层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产教融合的纵向分层图
(二)产教融合(国外)典型模式——产教融合的横向分类
“双元制”模式。“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模式,为德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被誉为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秘密武器。“双元制”的参与方有职业院校和行业协会及企业,职业院校是其中“一元”,行业协会及企业是另外“一元”。“双元制”模式的主导方是行业协会及企业,这一点与我国的教产融合有着本质区别,“双元制”是德国政府支持的职业教育模式,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和税费减免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中在企业的技能培训占主要地位,学生在企业实践与在校理论学习的时间比最大的可达4∶1,企业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我国产教融合与德国产教融合各项指标的对比见表1。
“合作教育”模式。“合作教育”是美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合作教育”实行的是半工半读、工读交替原则,与我国的“顶岗实习”形式相近。美国政府对于“合作教育”职业教育模式不但立法进行地位确认,还通过大量的财政拨款进行激励。由于“合作教育”采用的是半工半读、工读交替原则,因此,在管理上教育部门采取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办法。
“三明治”模式。“三明治”是英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其实质也是一种工读交替模式,只不过英国的企业实习是在两学期之间进行的,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学习理论和到企业实践交替进行,从而保证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步提升。英国政府在政策导向、法律法规保证、办学经费投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得“三明治”办学模式逐渐成为世界职业教育领域越来越认可的产教融合典范。
“TAFE”模式。“TAFE”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模式。“TAFE”学院主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开设相应的专业和课程,学生的修业年限及管理模式非常灵活,其主要开展的是短期职业培训和就业之后的终身学习培训,学生在工作场所实践与在学院理论学习的时间比也可达到4∶1,企业也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工作。
二、我国产教融合现状
我国学者姜大源认为“个体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其中的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4]。专业能力排在综合职业能力的第一位,而产教融合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在国家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力倡导下,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的相互结合、融通从纵向看已经处在宏观层面——产教融合级别,追求的是职业教育和企业一体化发展,互利共赢,携手并进的全面合作目标;从横向分类来看,我国产教融合采取的具体模式是国家引导、职业院校自主选择,博采众家之长,各种产教融合模式在我国职业院校中都有体现,但主要学习的是德国的“双元制”和英国的“三明治”这两种模式。虽然我国的产教融合正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但仍面临众多问题。
(一)政府层面:缺乏顶层设计保障,导致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比较随意
根据德国“双元制”的经验可知,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企业,但追求资本价值的企业与追求公益价值的职业院校行动的动因存在巨大反差,企业没有参与职业教育的根本动因,职业院校一直处在一厢情愿的位置。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政府没有出台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强制性法律文件,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于1996年,行文中也只是在第六条中有“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的表述,对企业如何参与职业教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哪些鼓励性措施、企业不参与职业教育又有哪些处罚措施等问题没有进行详细说明,并且句中的使动助词用的是弱义务性词语“应当”而不是强义务性词语“必须”,这就大大降低了法律条文的强制执行力度。
(二)院校层面:服务能力不足,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中处于劣势地位
在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中,职业院校一方面需要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设备、材料、实习指导,另一方面还希望企业帮助学校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这些对企业来说涉及人力、物力、财力、岗位等核心问题。然而,职业院校能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却非常少,职业院校的科研能力较弱,难以承担企业的研发任务;教师长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脱节,能提供的有價值技术咨询寥寥无几;对于企业员工的培训问题,很多企业都在内部进行,生产学习两不误,组织员工到职业院校集中培训学习,员工必须脱产,成本较高;职业院校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也不可能拿国家财政拨款去投资企业。因此,当企业不存在员工短缺的情况时,企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付出要远大于职业院校,加之职业院校服务企业能力不足,是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中处于劣势一方的主要原因。
(三)师资层面:“双师型”师资严重不足,影响产教融合的效果
职业院校需要的是理论和实操均能授课的“双师型”教师,而当前职业院校新进教师主要来源于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些硕士研究生从学校毕业就到高职院校任教,其理论知识自然不成问题,但动手能力基本没有,为此,国家制定了职业院校教师每5年必须到企业一线参加不少于6个月的实践学习,但是由于高校教师编制缩紧之后,各职业院校的生师比严重偏高,为保证正常的理论教学,教师下企业时间的要求流于形式。教师没时间去企业,职业院校可以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到学校来兼职,但是企业出于生产考虑对员工到职业院校兼职并不支持,并且职业院校给兼职的能工巧匠提供的待遇也不具有吸引力,两方面的因素导致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严重不足,同时也影响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的开展效果。
(四)生源层面:普遍缺乏学前职业生涯教育,部分学生对产教融合存在抵触情绪
我国职业院校不管是中职还是高职,其生源均是经过中考或高考分层选拔之后的普通高中或本科院校落选学生。受中国传统重学轻术思想的影响,家长都希望子女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有些高职学生还寄希望于高职升本考试重新回到普通高等教育的轨道,同时由于这些学生缺少高职入学前的职业教育,对自己所学专业毕业后所要从事的工作缺少了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清晰的规划,到企业实习后,感觉现实工作和自己的理想工作相差太大,对参加产教融合并最终成为蓝领工人不感兴趣,甚至还有抵触情绪,但迫于学校毕业条件的压力,勉强进行实习,等实习一结束立即辞职离岗。这一方面使产教融合的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急需招聘员工的产教融合参与企业来说也是极大的资源浪费。
(五)行业协会层面:没有对产教融合效果起到监督评价作用
产教融合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我国对于职业资格证书的管理较为宽松,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考试均由人社部认证的鉴定中心和鉴定点进行,培训和考试都是收费的,培训时间短、考试内容陈旧,考试监督部门力度不足。部分鉴定点盲目追求高通过率,以此获得高回报率,降低考试难度,导致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大大降低,而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则持不认同的态度。我国目前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没有企业亲自参与,更缺少行业协会对于产教融合活动的监督评价机制,这也是我国产教融合缺乏监督评价的主要原因。
三、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保障,使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有章可循
首先,我国政府应进行明确立法,着力解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构架短板问题,促进相关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深度参与[5],彻底扭转产教融合过程中职业院校积极主动、企业被动躲闪的不利局面。其次,政府应设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国家基金,用于支持产教融合等技能人才培养,基金中一半来自于政府公益拨款,另一半通过立法要求各企业以税收的形式上缴一定数量的技能人才培养经费。基金主要用于对积极参与产教融合活动的职业院校进行奖励,对支持产教融合的企业进行基金拨款补助。再次,对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进行政策倾斜,实行税收减免、土地使用费用优惠等。最后,对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设立准入制度,对其生产规模、经营情况、技术水平、人员配比、培训设施进行综合评估,达到要求允许其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活动,享受职业教育国家基金补助及政策优惠,同时这一制度要有退出机制,定期对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对于评估不合格的企业严令其限期整改或直接退出,以此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二)学校要转换思路,创新产教融合的模式
职业院校可以通过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引进博士研究生和专业带头人来加强自身科研能力,也可以与科研能力强的研究型院校合作[6],积极参与企业的科研攻关和新技术推广,使企业在产教融合中有技术收获,提高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中的话语权。职业院校也应该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开创一些新型产教融合模式并进行推广。
一是构建产业园,招商引资,自主管理产教融合企业。职业院校可以在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下,建设由职业院校主导的产业园区,建设完成后进行招商引资。但是,引进的企业,一方面要与职业院校所开设的专业领域相关,以便于形成以专业群为单位的产教融合基地;另一方面也要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相一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从而赢得地方政府支持。引进的企业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支持产教融合,服从职业院校的管理和产教融合工作安排;职业院校要对园区企业定期进行产教融合业绩检查,对于不合格的企业责令整改或勒令退出园区。职业院校所建的产业园要对毕业生创新创业工作进行大力支持,扶持技术含量高、创业效果好、带动效应明显的创业型企业,吸引这些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同时也能缓解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是职业院校要响应国家号召创办产教融合型企业。2019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用以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明确规定鼓励企业与学校以合作形式参与职业院校建设,将企业建成产教融合型企业,职业院校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主动出击,在与企业合作的同时,要进行积极探索,也可以进行资本融资,自主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将“产”和“教”融为一体,双管齐下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国家也要出台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政策支持,保证其能最大限度地享受政府提供的优惠,后续要对其进行严格定位,确定其生产经营的具体方式,人员的输入、输出模式等,确保产教融合型企业尽快落地。
(三)创新“双师型”师资培养机制,为产教融合提供师资保证
面对“双师型”教师入口不畅的问题,要打破传统的人才引进机制,不但要提供优厚的待遇吸引企业优秀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工作,还要进行事业单位编制改革,去编制化,促进人才流动。职业院校也要重视教师下企业实践学习的要求,按时派遣教师进行实践,对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形式也要进行创新,随时进行派遣,参与企业的设计研发等科研公关工作,尽快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产教融合提供师资保证。
(四)普及中学阶段职业生涯教育,改善产教融合的培养效果
德国职业院校在招生的时候,除了招收经过“双元制”培养的主体中学(经过职业专科学校提升学习)和实科中学的毕业生外(这两类学生相当于我国的职业高中毕业生),也招收少量来自于文理中学和综合中学的毕业生(这两类学生相当于我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但对于后面两类学生要求入学前有一定时间的预实习,部分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实习工种经历[7],有的还要求学生在中学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入学前必须与未来希望就职的企业签订培训合同。我国也应该在中学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对职业教育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及早对自己未来就业方向有所认识。
(五)建立公正、严格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保证产教融合的实施效果
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达的德国,行业协会发挥着巨大作用,以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身份参与产教融合活动,如:确定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的资格、对学生与企业签订的实习合同履行管理等。在产教融合考核评价方面,虽然学生的理论课成绩由职业院校负责评价,企业实践的成绩由企业负责评价,但是对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评价工作却是由行业协会负责,行业协会负责命题、组织和实施考试、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等工作,严格的评价考核机制大大提升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并且德国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试均是免费的,这也从根源上排除了经济因素对鉴定考试质量的影响,使得职业资格证书不仅能在德国境内使用,更可以在欧盟区域内畅通无阻。我国亟需对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引入行业协会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同时取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收费制度,以保证产教融合的效果。
(六)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职业院校要提早布局,适应未来产教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即将进入一个以智能命名的新社会,而制造业则是智能技术发挥其作用的主战场,智能技术不只是改变了机器、生产线,不只是改变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模式[8],智能技术更是在解放人类体力、脑力、精神等摆脱现实桎梏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业+人工智能涉及的领域有信息化、智能化及其所包含的硬件、软件、系统、解决方案等[9],这些领域将是未来主要的就业领域,但是由于人工智能发展的不确定性,未来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岗位都会有很大变动,信息处理、解决弹性问题、弹性操作等方面的工作需求不断攀升,而非弹性操作、非弹性认知类的工作终将被机器人取代。职业院校要改变固有的围绕企业现实需求设置专业的思维模式,提前布局人工智能领域技能人才培养,以早为争有位,主动研究人工智能领域技能人才的技能需求點、培养关键点、师资配备、产教融合、就业服务等方面问题。
参 考 文 献
[1]吴一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实问题与应对策略:一个市域案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8(31):44-50.
[2]贺星岳.现代高职的产教融合范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32.
[3]张新科,贾生超.中德高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比较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25-27.
[4]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0.
[5]周晶,岳金凤.破解难点问题 着力提升产教融合效能[J].职业技术教育,2018(30):22-23.
[6]姜大源.高校要提升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3-24.
[7]邓泽民,董慧超.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2,77-78.
[8]胡虎,赵敏,宁振波.三体智能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173.
[9]刘赞,林仁翔,张凤.商业狂潮,人工智能的未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62.
Reflection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Ways of Reform
Ye Shuaiqi, Cai Yujun
Abstract The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powerful guarantee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ee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China has reached the level of macro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See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rizont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mode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China is the best of many countries, which is reflected in all kinds of integration modes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However, there is a major problem i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China that is the lack of motivation for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which leads to the translocation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China. For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t is essential for the government to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guarantee; for the schools to change their thinking and innovate the mode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o train the “dual-qualification” teachers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rough the multiple channels; to populariz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stage; to establish a fair and strict third-party evaluation institution;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futur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legal protection; faculty; third-party evaluation
Author Ye Shuaiqi, doctoral student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lecturer of Guizhou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Technology (Tianjin 300222); Cai Yujun, professor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作者简介
叶帅奇(1984- ),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教育(天津,300222);蔡玉俊(1970- ),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机械工程教育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本硕博一体化卓越职教师资培养体系研究”(DJA170322),主持人:蔡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