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普通高中如何结合生活实际教学《论语》
2019-11-12黄燕妤
黄燕妤
[摘 要]在农村普通高中教学《论语》时,教师通过重视画面再现、讲究实用目的、回归生活本身、多作读后感等方法,可使这部儒家经典尽可能地回归生活,发挥它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普通高中;生活实际;《论语》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5-0019-02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现代学者于丹也曾郑重说过:《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可见,一部《论语》从古代到现代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此,它才能得到人们的推崇。
既然如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论语》时,如何使这部儒家经典尽可能地回归生活,发挥它的作用?也就是如何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论语》呢?以下是笔者教学过程中所做的一些尝试,现与大家分享,以期共同探讨农村普通高中的文言文教学。
一、重视画面再现
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在他去世之后,他的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记录下来,于戰国初年编纂成书,即《论语》。因此,《论语》中大多为某个特定教学场景的片段记录。农村普通高中学生文言基础薄弱,思维活跃程度不够,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有意识地还原生活场景,有助于打开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轻松地走进《论语》,理解《论语》所要传达的真意。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讲述《论语·阳贷》的“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时,是这样描述的:有一天,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教师若能像于丹老师这样把原文场景化地进行描述,就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领悟文章所要传达的真理了。再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则记录,其真实记录了当时孔子和弟子们具体论志的场景,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重视还原这一场景,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讲究实用目的
许多人认为《论语》中的内容晦涩难懂,甚至不少教师也觉得单调乏味。教师一旦把《论语》当作条文枯燥地说教,学生肯定就会兴味索然,农村学生更是会不知所言,如堕五里雾中。教师要做的,就是从《论语》中挖掘出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实用性内容,让他们马上可以学以致用,这样他们才会想学《论语》,进而学活《论语》。在《子贡问政》这个故事里,子贡问孔子,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些条件?孔子的回答很简单: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子贡不明白,再进一步寻问,孔子的解释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大谈问政治国,农村学生可能会一脸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又不会去做国家领导人,学治国之道并没有什么用。但教师若能想到农村学生离家在外,大多比较缺乏安全感,进而巧妙地联系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安全感进行拓展,让学生思考:如果一个国家缺乏诚信,不能带给我们安全感,我们的内心能安定吗?能快乐得起来吗?学生肯定会立马心领神会。然后,再结合《狼来了》的寓言故事,说明诚信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这样,学生的理解一定会更深刻透彻。再如“使民以时”本来是说按时令来役使百姓,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跟学生探讨它在企业管理方面的适用性: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不能让员工一直绷紧了神经工作,应该给他们一定的时间休息放松,张弛有度,进而让工作更高效,创造更多的利润。这样学生肯定听得津津有味。
易中天说过:孔子的理论是最具有普适性的,是链接多彩世界的,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面对视野相对闭塞、思维不够活跃的农村高中学生,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多想方法,多花心思,就能使教学《论语》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让农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近圣人,接受圣人智慧的熏陶并得以成长。
三、回归生活本身
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把《论语》分成“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等七个部分,可见《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从这个角度而言,让《论语》中的理论回归生活,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参悟《论语》,应是教师的终极使命。如面对孔子说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师联系当今社会不义而富、爱财如命而取之无道等现象泛滥的现实进行说明:有人因制造、购销假冒伪劣商品坑害消费者而发横财;有人擅自抬高商品价格欺诈消费者而发财;有人假公济私,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利益。更严重的是,其中不少人还不以之为耻,反以之为荣,以为自己是靠聪明和本事而致富的。然后让学生仔细想想,这些人的结局会是怎样的?经过谈论后达成一致认识,这些人的最终结局往往是:有的是见到“棺材”才悔不当初;有的一人作奸,连累全家;有的家破人亡,遗臭万年。这正印证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古训。
又如学生很难理解“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几句话,不明白为什么名分不正话就说不顺了,事情也就办不成了。在教学时,笔者联系生活实际举例:班级有乱扔垃圾的现象,如果是本班的班主任或科任老师说:“这地板那么脏,同学们赶快打扫吧。”值日生肯定很快就去打扫了。但是如果是别班的老师走过来见到了让你们打扫,你们肯定不太愿意去做,说不定心理还会嘀咕:“你又不是我们的老师,这关你什么事啊!”这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说到这里学生会心地笑了,也理解了这几句话的意思。
四、多作读后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正是孔子主张的“学思结合”的学习理论。学习《论语》 更是如此,对于一些实用性特别强的理论,不妨让学生在学习之后深入思考,然后结合实际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使他们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得到更多思想上的感悟和启迪。比如教学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之后,笔者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作读后感。不少学生既分析了当今社会上扭曲的金钱至上的不良现象,又深刻剖析了自己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说出了自己被社会不良风气所侵蚀,认为有钱就有一切,用金钱去衡量他人,衡量社会,盲目崇拜有钱人。有学生写道:“今天学了《论语》才深刻觉察到自己价值观的偏离,之后我要扭转自己的思想。”又如教学了“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后,笔者让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孔子认为人仅靠一个“恕”字就可以立身处世?大家平时有没有因为缺乏宽容的心态,对某些人和事耿耿于怀而影响了自己的心情,阻碍了自己前行的脚步?然后让学生据此写一篇读后感。有学生写道:“我曾经为朋友背叛、与亲人吵架或想要的东西得不到等问题所困扰,患得患失,有时是放不下自己,有时是放不下他人,导致长时间陷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今天学了这则《论语》,才深深懂得:人生其实很简单,退一步就能海阔天空。在做好自己的同时也要想到他人,能时时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永怀一颗宽容之心,就足够了。”从这一例子中不难看出,让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学习《论语》后做进一步的思考,能促使他们的思想快速成长。
总之,正如于丹所说的:道不远人。面对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要想让他们更接近《论语》,就要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式。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他们体会《论语》来自生活并回归生活的巨大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他们才能更愉悦地亲近《论语》,进而学好《论语》。
[ 参 考 文 献 ]
[1]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