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赛普治疗前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代谢指标变化分析
2019-11-12车燕芳
李 璇 车燕芳
强直性脊柱炎是重点累及中轴关节的风湿性疾病,在青壮年男性中高发,起病时就可能出现明显的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如果早期检测骨代谢参数,及早处理,对保护患者的劳动能力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有些炎性细胞因子与骨代谢相关[1],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白介素-17、白细胞介素-22、白细胞介素-23均。因此,生物制剂或许能成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骨量减少的新的治疗方法[2]。本研究主要通过比较治疗前后骨代谢参数的变化,观察益赛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对骨代谢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9 月-2018 年10 月入住本医院风湿科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0 例,均符合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3],其中男性49 例,女性11 例,年龄21~44 岁,平均年龄(32.36±6.13)岁;病程3 个月~8 年,平均病程(5.8±1.3)年。观察对象均没有影响本次观察的疾病(如糖尿病等)及胃肠道手术史;没有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激素等)。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给予皮下注射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注射剂(益赛普),剂量为25 mg,每周2~4 次,治疗时间为6 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 个月的1 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骨钙素(BG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骨形成指标的变化 BALP、BGP、P1NP在益赛普治疗6 个月后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骨形成指标的变化
表1 治疗前后骨形成指标的变化
骨形成指标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BALP(U/L) 12.41±5.06 16.89±7.11 3.978 0.000 BGP(μg/L) 0.21±0.09 0.31±0.18 3.849 0.000 P1NP(ng/mL) 42.71±6.52 46.21±10.23 2.235 0.027
2.2 治疗前后骨吸收指标的变化 β-CTX在治疗前为(732.21±79.23)pg/mL,益赛普治疗6 个月后显著减少至(701.71±76.52)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45,P<0.05)。
3 讨 论
骨量下降及骨质疏松可在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出现[4],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不足、疾病的活动、使用激素、活动量减少等,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骨吸收、骨形成指标能够反映骨代谢的水平,对其水平的持续观察能够评估断骨质流失速率、评价患者病情及治疗的效果。目前已明确TNF-α是强直性脊柱炎重要的致病因子[5],其能刺激破骨细胞介导的骨质吸收,所以理论上抑制TNF-α能阻断强直性脊柱炎所致的骨吸收。目前益赛普是TNF-α抑制剂,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新型药物之一。血清中的β-CTX来源于破骨细胞,破骨细胞的活性以及骨质吸收的情况可以通过其浓度来反映,是骨吸收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显示使用益赛普后患者的骨吸收指标β-CTX显著下降,患者的骨吸收减少,这与Rodt T等[6]的研究相似。
BGP、BALP、P1NP是骨形成的指标,主要由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被广泛应用于骨代谢的研究中。抗炎治疗能起到减弱抑制成骨细胞活性的作用,骨形成指标,尤其是BALP增多能够增强骨形成,利于骨质恢复。本研究显示,使用益赛普治疗后患者的骨形成指标增加,有利于提升患者的骨密度。Appel H等[7]的研究显示使用36~52 周的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治疗能明显升高BALP,与本研究的结果相似,证实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其可提升患者的骨形成指标。
总之,益赛普可以预防对强直性脊柱炎的骨质疏松的发生,炎性反应被降低后,破骨细胞活性受到抑制,骨吸收为主的高转换状态被改变,提高了患者的骨密度。但是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希望以后有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增加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