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汤剂加水量参数古今应用探讨*

2019-11-12沈多荣黄玉宇沈夕坤李梅珍

陕西中医 2019年11期
关键词:煎药汤剂饮片

沈多荣,陈 汀,黄玉宇,沈夕坤,李梅珍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苏州215009)

由于近年来代煎中药的业务量呈现逐年递增,及患者对代煎中药煎药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提升中药代煎的技术水平和煎药质量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中药代煎服务正在向“规范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努力发展[1-3]。现就将目前我院在汤剂煎煮工艺规范化研究中对加水量参数优化和再提升的相关认识进行如下探讨。

1 历代医家对中药煎煮方法规范化的认识

煎煮工艺条件的合理与否是保证煎药质量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历代医家均有着一致的认识。就拿汤剂来说,由于其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经典剂型,千百年来在中医诊疗中一直发挥着相当显著的作用,它的疗效除了与中医选方、辨证、用药等相关环节有关外,历代医家均认为汤剂煎煮方法的合理与否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因数。如明·李时珍认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徐灵胎亦讲“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可见古人就已经相当重视规范中药的煎煮方法。

记载汤剂煎煮方法的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黄帝内经》中就有对汤剂煎煮方法的记载,而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汤剂煎煮方法的描述则更为详尽。《伤寒论》在每一张处方后,必详细地描述该处方的煎煮方法,如桂枝汤项下为“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麻黄汤项下为“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4-5]。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历代医家对中药的煎煮方法都有着详细的考究。

2 古人对加水量参数的认识

有学者对《伤寒论》中汤剂处方的煎煮方法进行了归纳分析[6],结果表明《伤寒论》载方113首,其中以汤名者共100首,在这100首处方中均以加水量和煮取量来作为限定煎煮过程的重要参数。且各处方中加水量与煮取量数值的大小因处方药物剂量、质地、药用部位、药性和方剂功效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其中加水量的大小受药物剂量、质地、药用部位、药性以及方剂功效等各因数影响,如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剂量较大的处方,加水量也较大;茵陈蒿汤由于方中茵陈所占比重较大,相应的加水量也较大;补益类汤剂如厚姜半甘参汤、炙甘草汤、桂枝新加汤等加水量都相对较大。而影响煮取量的因素则主要为服药次数与服药剂量。由于时代的限制,古人无法精确地计算出煎煮的时间,而正是由于对加水量和煎液量的控制,根据加水量和煎液量的差值,即煎煮时蒸发了的水量,而间接地反映出煎煮时间的长短。因此可以说《伤寒论》是通过对加水量、煮取量和煎煮时间的精确控制来规范各汤剂处方的煎煮方法的。

《伤寒论》可以说是古人对汤剂煎煮方法研究的集大成者,时至今日其中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根据Fick’s第一扩散定律理论,单位时间通过垂直于所扩散方向单位截面积的相应扩散物质流量与该截面处的浓度梯度成正比。也就是说在扩散过程中的扩散物质流量的大小是和浓度梯度、扩散时间直接相关的[7]。而煎煮过程中的浓度梯度取决于加水量,因此可以说加水量和煎煮时间是影响汤剂煎煮效率的重要因素。

3 加水量参数的发展现状

当前随着经济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传统的煎药过程由于工艺繁琐、耗时较长,而无法满足目前部分患者对汤剂服用的需求,因此“中药代煎”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欢迎。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煎药机在中药煎煮中的应用,更是加快了代煎中药的效率[8]。然而局限于目前汤剂煎煮发展的现状,汤剂的煎煮形成了以患者、医院药房、药店、专业药品熬制企业等多种主体并存的煎煮模式。且我国目前对中药代煎服务也并没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与体系,各代煎机构也都履行着各不相同的煎煮工艺规范。因此汤剂的煎煮过程呈现出了多样性的发展趋势,这也导致了汤剂加水量在计算方法上的多样性。

就加水量参数而言,目前就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①传统经验法,一煎加水量要求浸泡后水面高出药面3~5 cm,二煎水量以超出药渣表面1~2 cm为度。②固定水量法,一般药物,一煎加水500~700 ml,二煎加水300~350 ml,补益类药物,加水量适量增多;解表清热类药物,加水量适量减少。③按药量加水法,每克中药以加水量约10 ml计算,将总水量的70%作为第一煎水量,余下30%作为第二煎水量。④按公式计算加水量,根据饮片吸水系数、煎煮时间、煎煮时蒸发量及所需药液量计算加水量,加水量公式大致为:一煎加水量=饮片重量×吸水系数+药液量+一煎蒸发水量;二煎加水量=药液量+二煎蒸发水量[9]。同一张处方若采用不同的加水量方法,则最终加水的量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别,这无疑难以保障所煎出的汤剂的质量。因此,目前对已有的加水量方法进行比较和整合,形成统一且更为优化的加水量计算方法,是完善和规范中药煎煮工艺方法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4 加水量参数的研究进展

4.1 指标性成分溶出率高低优选法 如表1所示,有大量学者[10-18]采用正交试验等实验设计方法对各中药复方中的多种指标性成分、浸膏等含量的高低进行比较分析,来优选处方的最佳工艺参数。如刘晓等[10]通过以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甘草苷、甘草酸和6-姜酚的含量及浸膏重量为指标优选四逆汤最佳煎煮工艺,优选的最佳工艺为:加水倍量为10倍,浸泡时间为60 min,煎煮时间为60 min,煎煮2 次。该方法是当前优选汤剂煎煮工艺的主要实验方法,但该方法只是对单一处方进行考察,所得到的煎煮工艺参数并不能适用于所有中药处方。

4.2 加水量参数的吸水系数考察法 由于不同种类饮片吸水系数差异较大,饮片种类类型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汤剂的加水量参数。有学者通过对饮片吸水系数的考察来确定汤剂加水量,如穆兰澄[19]通过对50 种中药饮片和3个经方在煎煮过程中的吸水量系数的考察,为中药煎煮时加水量的确定提供依据。戴丽莉[20]通过对煎煮时处方中饮片平均吸水系数和蒸发量的考察,来建立加水量数学模型,建立的加液量数学模型为加液量=每味中药饮片的吸水率×饮片质量+蒸发量+所需出液量-煎药机挤压功能参数×处方中饮片总质量。以上方法通过对不同类型饮片吸水系数的考察为不同类型中药复方加水量参数的确立提供了参考。

4.3 古今加水量参数对照分析 综上,本文对古文献及现代研究中有关加水量等工艺参数的部分相关文献整理如下(见表1)。古方多煎煮一次,古方中加水量的高低多和饮片的吸水量及煎煮时间具有一定的关系,且加水量倍数为5~10倍的处方较多[4,21]。而以指标性成分及干浸膏得率高低为考察指标的现代实验研究表明[10-18],通常加水量倍数为10~12倍,煎煮次数为2~3次的煎煮工艺条件最佳,且不同处方具有一定的差异。

根据《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对于加水量参数的规定,陈士林等[21]在《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策略》一文中指出,通过对多种不同类型中药饮片浸过药面2~5 cm时加水量体积的考察表明,根茎类饮片的加水量范围为2~8倍,而全草及花叶类饮片由于质地等原因,需要加入更多的水量,且基于对不同类型饮片加水量范围的综合分析,该文提出为了简化操作流程、降低煎煮工艺的复杂度,在实际操作中,可酌情将根、根茎及果实种子类饮片与枝干类饮片的加水量统一调整至一定的量,如一煎加入8倍水,二煎加入7倍水。基于以上研究现状,笔者认为由于临床处方中饮片使用各异,特别是花类、全草类、叶类等饮片吸水系数较大[18],因此汤剂煎煮工艺加水量参数的研究还需要综合考虑到不同类型饮片吸水系数差异对指标性成分溶出率的影响。

表1 古今中药汤剂煎煮工艺参数对照表

注:加水量倍数=加水量(mL)/饮片剂量(g)

5 加水量参数的研究前景

5.1 加水量参数的进一步研究 对于目前的研究中经常采用的[10-18]以指标性成分、浸膏等溶出率高低来优选中药复方在煎煮过程中加水量等工艺参数的方法。其优选出的最佳工艺参数,只是针对某一固定处方的研究,并不能系统的确定饮片类型、质地及处方功效与加水量参数高低的相关性。张立江等[22]在对大量关于中药煎煮工艺研究的文献的分析归纳中得出,目前的实验研究虽以逐步确立加水量与饮片质地、类型、处方功效之间的关系,但仍然缺乏系统性且研究尚不够深入。

依据《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对于处方加水量浸过药面2~5 cm的规定,陈士林等[21]对多种不同类型片浸过药面2~5 cm时加水量倍数的考察表明,根及根茎类、果实及种子类及枝干皮藤类的一煎、二煎加水量倍数均较花、叶、全草类低,因此不同类型的中药饮片应具有不同的加水量参数。由于中药复方组方复杂、饮片种类各异、成分类型和功效也各不相同,因此要完全弄清楚各种汤剂处方的加水量参数,与组方饮片类型、质地、吸水系数、成分、功效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仍需要大量的研究。

5.2 加水量参数筛选的依据 笔者参考相关文献对日本关于汉方制剂工艺管理的报道发现[23-24],根据日本对汉方制剂工艺管理的804 号通知《关于医疗用配合剂的管理》中的规定,汉方制剂的制备工艺由企业自行研究确定,对工艺参数并没有特别规定。企业对汉方制剂工艺研究的基础是与“标准汤剂”对照。“标准汤剂”是根据古籍方法制备的煎液,由各方专家讨论后确定的制法。企业确定的制剂制备工艺要求所得制剂浸膏中的指标成分含量不低于标准汤剂下限值的70%,含量幅度不得偏离标准汤剂均值的50%,并尽可能控制在30%以内。并通过与标准汤剂比较指标成分转移率、浸膏得率,从而保证浸膏质量与标准汤剂基本一致。

陈士林等[21]在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策略一文中建议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质量标准应对指标性成分含量设立限量范围,其计算的依据应为饮片药典规定的指标性成分含量乘以最低转移率。同时还应依据制备工艺,建立合理的指标性成分转移率范围,并建议将转移率的范围控制在均值的75%~125%,以保证工艺提取质量的一致性。

因此,对于加水量参数的筛选而言只要指标成分的提取程度能够达到一定的范围,即可符合相关的要求。所以除了以指标性成分溶出量的高低作为筛选煎煮工艺参数的指标以外,煎煮工艺的效率,不同饮片吸水系数的差异,煎煮、浓缩等操作对不同成分溶出率的影响等方面都是加水量参数研究中所应探讨的问题。如陶春蕾[25]通过观察不同加热浓缩方式对中药煎液有效成分的影响,发现葛根异黄酮在长时间浓缩过程中易被破坏。因此,加水量参数过多和过少都对汤剂的药效具有一定的影响,若加水量偏少则指标性成分的溶出率达不到相关要求,若加水量偏多则由于多余煎液的浓缩而导致挥发油类成分及其他遇热不稳定成分的进一步分解损耗而降低药效。综上,汤剂的加水量参数仍需进行更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6 小 结

因此,基于当前的研究仅是通过从某一方面和某一个角度的考察来确定汤剂的加水量参数,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影响汤剂加水量参数的各方面因素。若综合考虑临床对汤剂药效的实际需求[26]、煎煮设备的差异及煎煮效率对煎煮单位经济效益的影响等诸多因素,加水量参数的最终际确定必然要考虑到各种药效成分的溶出程度,煎煮工艺时间的长短,不同类型中药饮片吸水系数差异的影响,以及不同煎煮工具(如煎药机、砂锅)的煎煮效率、挥发水量的差异等多方面的因数。所以就当前汤剂煎煮工艺的规范化研究而言,如何更为系统、深入的优选出各汤剂处方的加水量参数仍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

猜你喜欢

煎药汤剂饮片
传统中药制剂丸、散、汤剂的研究现状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基于电子舌的白及及其近似饮片的快速辨识研究
不同等级白芷饮片HPLC指纹图谱
为老父煎药(外三首)
如何计算煎药的时间
中医院中药煎药室医院感染源的识别及应对措施
饮片与免煎颗粒剂治疗偏头痛效果比较
溶石汤剂治疗胆结石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