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广播剧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2019-11-12袁田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9年12期
关键词:广播剧村官戏剧

袁田

广播剧作为戏剧形式的一种,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广播剧脚本的创作为戏剧表演提供声音的最大空间感,因为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而广播剧的角色塑造是看不到画面和肢体语言的,仅仅通过声音的传达方式,演员只能通过声音这一种技能全面呈现角色本身,他是角色的代言人,他为全剧的核心目标服务,演员的所有扮演都完全依赖于剧本创作为他提供的依据,从广播剧这个剧种来讲,人物角色的塑造是否成功,台词对白是否合理合情,广播剧创作者要比其他的剧本创作者更需要下功夫,本人从事广播剧创作六七年的时间,感受到广播剧创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深度刻画中,要付出更大的努力,2016年本人创作的广播单本剧《村主任龙蛟的涅槃》获得中广协专家奖银奖(该奖项是中国广播剧研究协会颁发的专家奖,是国家级广播剧专业奖项),女主角龙蛟的扮演者闫萌萌获得最佳女主角奖,本文将以这个作品为例子,与同业分享一点创作心得。

根据戏剧理论的创作原则,通过确定人物的终极目标,明确人物的意图和行为动机,提供人物明晰的动作线,在把握故事发展和节奏的同时,在对白中展示冲突铺设悬念,展开情节推动剧情发展,所以在广播剧的创作当中,如何集中的把人物的个性鲜明的烘托出来,塑造鲜活生动的声音形象,刻画可信度高,有血有肉的角色对白,显得尤为重要。

《村主任龙蛟的涅槃》根据昆明市第一届大学生村官龙蛟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的是一个名牌大学的城市女孩自愿到乡下去当村官的故事,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成长之后,终于静下心来踏踏实实的服务基层一干就是7年,作为一个城里姑娘安心在基层工作的典型,她获得了中国百佳女村官荣誉称号受到了习主席的接见。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新青年形象,可是在与受访者的头三次访问中,无法挖掘到更有利于角色的典型特征,要从已经有7年基层工作经验的女干部身上寻找到她作为一个怀揣梦想与热情的城市娇娇女的当初面貌是困难的。因此我就改换了创作的切入点,从她的父亲母亲以及第一个服务的乡镇同事中入手,搜集身边人最轻松随意的小故事,她的口头禅,闹的各种小笑话,真实犯过的小错误,一切碎片收集起来之后为她做人物小传。因此,在广播剧创作当中第一步就是想方设法沉浸到角色的真实生活去,收集来的信息加以综合整理,寻找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从人物的性格中寻找动机,角色周围的人往往是不设限的,你就会有机会收集到最有价值的线索。

1.台词的精准设计:

戏剧是行动的艺术,它必须在有限的舞台演出时间内迅速地展开人物的行动,并使之发生尖锐的冲突,以此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感情。这就要求台词服从戏剧行动具备动作的特性。而广播剧的特点是不可视,并不等于台词的行动性可以降低,恰恰相反,广播剧台词的动作性要让之可画面感,更需要台词本身的想象空间和外延拓展,使它能够推动剧情的进展。剧本中每个角色的台词都应当产生于人物的性格冲突之中,成为人物对冲突的态度与反应的一种表露,并且能够有力地冲击冲突对手的心灵,促使对方采取新的行动更积极地投入冲突,从而把人物关系、戏剧情节不断推向前进。

台词的动作性更在于它能够揭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一般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直抒胸臆一种是“潜台词”。直抒胸臆的台词有时通过独白来进行;潜台词包含有复杂隐秘的未尽之言与言外之意,它可以体表现为一语双关、欲言又止、意在言外、言简意赅等多种形式。台词的动作性还在于它能为演员在表演时寻找准确的舞台动作提供基础。广播剧创作的最后完成必须通过演播室演出,因此,台词的写作必须考虑到表演艺术创造的需要,使演员在方寸空间里能动得起来。

性格化:剧本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只能依靠人物自己的台词和行动来完成,而且必须在有限的时空里进行,这两个因素对剧本台词的性格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使台词性格化,首先必须根据人物的出身、年龄、职业、教养、经历、社会地位以及所处时代等等条件,掌握人物的语言特征。力戒干部一腔、千人一面。其次,台词的性格化还要求剧作者车牢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把握戏剧情境的变化,把握人物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写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人物惟一可能说出的话。不仅剧本中不同人物的台词不能相互混淆,就是同一人物在不同戏剧场面中的台词也不能任意调换。实现台词性格化的关键是剧作者熟悉生活、熟悉笔下的人物,并且在写作时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揣摩人物表达内心的语言方式与特点。

广播剧要在有限的时空条件内通过人物的台词在观众面前树立起鲜明的艺术形象,使观众受到感染,为人物的命运而动心,这就要求剧本的台词拥有诗的特质、要让诗意渗透在台词之中。因此台词必须感情充沛,富于感染力;形象鲜明,富有表现力;精炼、含蓄,力求用最简洁、最浓缩的词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与深远的意境。

口语化:要使观众清楚明了地看懂剧情,理解人物,接受剧作者对生活的解释,台词就必须明白浅显、通俗易懂,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口语化使台词富于生活气息、亲切自然。民语言如成语、谚语、歇后语,乃至俚语的适当运用,有助于台词的口语化。在注意口语化的同时,也需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化和纯洁性要注意对生活语言的提炼、加工,使之成为角色的代言。

还是以该剧为例,我把收集好的素材做成人物小传的时候就开始构思对白,为人物的台词定性定调。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对白是两个或多个人物交谈的话;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广播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表演。

我从她父亲与她的情感细节当中,找到大量的生活片段,这些小片段一个一个记下来,安置在不同的事件中,有目的的成为情节发展的一部分。例如,在开始收拾行装时,本来是踌躇满志的女村官,可是又依依不舍的往自己箱子里面放芭比娃娃,这些都为日后,现实的落差埋下了伏笔,在这段戏中大量地运用了音效的铺垫,演员的表演都是在行动中进行,使得整个过程有行进的动线,听众可以根据场景的变换做想象空间的位移,在父母亲为他当村官发生激烈争吵的时候,她义正词严的决绝本来是做好了充分准备,回过头来,就跟老爸撒娇,回家后,要无限制让老爸请吃点心,补贴购买化妆品,这些极具生活化的片段复原,能够真实地把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父母跟前的娇儿形象展露无遗。而父亲的教诲,也没有显得刻板,教条化,而是非常符合作为警察的身份,一句台词“警察家也有黑社会啊”,就把父女之间的亲密无间说尽了。母亲电视上看到大学生去做村官之时,也设计了一句看似不经意的台词,“做村官那是别人家的事儿,跟咱家无关”,把一切冲突准备做得十分充足,为事件的爆发积蓄力量。

所有的台词都要从人物的核心利益作为出发点来铺陈,因为这是符合人性的本能,母亲宠女心切,生怕自己的女儿受苦,吃亏,失去安逸。从旁敲侧击到横刀阻拦,无一不呈现着母亲的无私的爱,呵护的爱。因此母亲的台词是蛮横跋扈,在阻拦无望时,甚至有些歇斯底里,这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服从了剧情的发展需要。

父亲的人设当然也是爱女儿,对女儿突然离开银行职位要去做村官也是惊讶的,母女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时,父亲的和事佬角色既左右为难,又深明大义,在明知阻拦无用的情况下,表现了一个父亲宽广的胸怀,又做好一切准备等待孩子撞南墙的最坏打算,与母亲的爱相比,既宽厚,又显得有弹性,使得父女之间的深厚亲密有理有据,无懈可击。在送别女儿的最后一刻,“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这句台词就是孩子成长的原动力,也为人物作了最好的调值定格。

女儿龙蛟的人设开始只是一个优等生,在银行工作期间,成绩优异,再加上从小的风调雨顺,个性中的骄娇二字,显而易见,去做村官的决定,有一拍脑袋的冲动,也有在银行工作中遇到挫折后的逃避。这样的动机,必须要对人物,有准确的细节描摹,从一开始就要让听众,为她的命运捏着一把汗,为她的决定提心吊胆,唏嘘不已。所以开场戏的台词是她和母亲的电话对话,母亲忙着画展不想搭理她,她却赖皮的缠着母亲猜三个机会,一会儿是韩国明星,一会儿又是银行业绩,最终洋洋得意的,是为了证明自己在村官考试中得了昆明市第一,一个不服输的小女生形象跃然而出。母亲的心不在焉到勃然大怒,也就是一瞬之间的转换,不到三分钟的开场戏,就经历了两个大转折,直接入戏,进入冲突。

因此,台词是广播剧人物刻画的重要手段,描摹人形就要洞察人心,当人物的特征抓得很准的时候,就要把它放到戏剧原则当中的台词公式里,动作化,性格化,口语化的特征来塑形,该剧是农村戏,人物语言当中,不能有太多文学化,诗意化的表达,可是在旁白当中,对环境的描述却能用这种唯美浪漫的句子,以烘托人物形象的丰满与立体,从而全面的服从剧情发展。

2.场景的精心复原:

戏剧场面作为剧本情节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要求有自成起讫的完整性和节奏感,又要求相互之间的连贯性,这个戏从一开始的城市欢乐场景,到乡村的偏僻落后之间明显是存在着很大差距的,而广播剧的不可视,就必须调动一切可听的声响复原人物活动的场景。城市背景音有时髦的音乐,嘈杂的车流,城市生活的欢腾与喜悦,而乡村有呼啸的风,鸡鸭鱼,鹅的声响,虫鸣鸟叫的自然之声响,背景音效的有节奏穿插就可以为听众的信息到达提供想象空间,这些手段都是广播剧构成的核心要素。

龙蛟服务的乡镇是非常有典型性的,离城较远,条件很差,老鼠,蚊子与她同在,而且是住在村委会的老库房,孤单与恐惧将会是她第1个难关。广播剧是完全看不到画面的,我们只能设计一个她与父亲的电话,通过爸爸对她所在环境的猜测呈现当时情景,从而体现出老侦查员的洞察一切,以及对女儿的另类支持。这场戏的最后部分是龙蛟唱着小白菜为自己壮胆,在田野的蛙鸣和蚊虫的嗡嗡声中结束的,乡野的环境音,动态音效的制作,真实的复原了当时的情景,对听众有说服力,也有代入感。

3.接地气的典型性事件提炼:

因为是农村戏,所以需要多次进行生活体验,根据主人公所经历的事件,作为创作者,要进行多方面的核实,像剧中因为邻里之间建房界限的纠纷是非常普遍的,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既让城里人听得明白,又让村里人觉得会心一笑,认为那是他们的生活,这才是立得住脚的情节,第一稿出来之后,我请村里乡亲提意见,他们都纷纷表示这不是吵架,更不可能讲理,证明我不了解他们的语言方式,和生气的真正原因。于是我第4次到村里,把听到的俚语俗语整理了出来,了解到,村里人并不是在乎方寸土地的得失,而是从这个得失中判断是不是受到了欺辱,找到了这个核心观点之后,再把戏剧冲突的高潮部分同时释放,有寡妇的故意耍泼,有村民的群体起哄,也有一腔正义希望公正解决的年轻孩子龙蛟,最后导致在冲突中受伤,使得结局几乎不言而喻,龙蛟呆不下去了,要趁机回家了,就是在一切路都已经堵完了之后,村民们的朴实牵挂,智障儿二傻的真诚眼泪和鸡蛋又温暖了这个城里女孩子的心,在和父亲的透彻畅谈之后,她不仅在病床上躺着的时候为村里孩子张罗了一个小图书馆,又把村里3000多户人家的人口普查表,做了周密计划,从难到更难的挑战中,完成了人物的成长与升华,奠定了7年来扎根基层的坚实脚步,使得人物脆弱,单纯,想逃跑,又在家人和基层干部的帮助下留了下来,真实地再现了一个新时代大学生村官的形象。

4.人物戏份有轻重,角色塑造不能偷工减料。

该戏是农村戏,作者需要多次体验生活,了解相关角色的背景,脉络和大体的共性。尤其是不同的村干部,有着完全不同的个性,在典型人物的塑造时,不能脸谱化,要我口说我心,让听众从声音中,就能辨别一群活生生的人。因此剧里面有村主任的倔强与直率,副主任的浮夸与相对滑头,加上始终憨直的二傻,使得村里的鸡毛蒜皮与大是大非,都显得那么不简单和需要执着的智慧。这是我写的第1个农村戏,着实让我非常伤脑筋,准备素材近4个月,13次到村里访问,人物角色共推翻了三次,把每一个人的形象与命运脉络,提炼到一个相对高度之后,才精炼最后的几位角色,为该剧完成做了最后的定调。

每一部戏的创作,都是凝练他人的命运,也是沉淀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因此,每一次创作我都无比感恩,因为了解而感动,也因为感动而书写,有了以上的几个创作原则,我相信广播剧的人物形象塑造,就有了有血有肉的前提。以上是我的一点心得,希望和大家分享。

猜你喜欢

广播剧村官戏剧
个性“村官”都特立独行?——不,他们有诸多相同品质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耳朵里的声音大戏:新中国广播剧风雨历程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广播剧音乐研究成果简介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旧时王谢堂前燕,于今将往何处飞?
我只是个村官
鄂伦春自治旗完善管育机制,搭建创业载体,助推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