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们的青春:纪念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

2019-11-12本刊编辑部

传记文学 2019年5期

本刊编辑部

2019年3月25日至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时隔5年再次访问法国。他在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谈时指出,2019年是一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年份,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法建交55周年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法在人文交流方面,既要畅通政府间合作的“主渠道”,也要丰富民间交往的“涓涓细流”。

100年前,中华民族处于民族危亡、列强欺凌的内忧外患之中,各界有识之士无不积极探索强国富民、救亡图存的新道路。出国留学、向先进国家学习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成为当时一致的共识。其中,一批胸怀救国梦的中国青年远渡重洋,来到法国,一边做工,一边学习新知识、新思想。他们在此研究工人运动、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并从这里起步,走上革命道路,开始振兴中华的伟大历程。为“输世界文明于国内”,赴法国参加勤工俭学的先辈们本着“勤以工作、俭以求学”的精神,像蜜蜂一样在法兰西土地上汲取养分,并积极把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传回国内。他们中很多闪光的名字,如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聂荣臻、钱三强、严济慈、徐悲鸿等,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脱颖而出,日后作为新中国的领导人以及众多专业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成为20世纪引领中国革命及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和中法友好交流的先驱。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轫于20世纪初,经过1912年至1913年底的前期准备阶段,1914年至1916年的挫折中顽强发展阶段,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和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的共同推动下,进入高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留法勤工俭学中各组织的教育思想、政治主张开始出现分歧,勤工俭学生争夺法国里昂中法大学的运动遭到当局阻挠,并直接导致部分学生被强行遣送回国。与此同时,旅欧的共产党支部负责人在法国的实际生活中考察了法国劳工的真相,逐渐认识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不可避免。随着1925年中国国内革命如火如荼地拉开序幕,他们开始陆续回国,其余勤工俭学生也在学有所成之后选择相继回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和社会生产建设中。

欧美同学会会长陈竺总结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三点经验:“一是肩负着留学报国的使命;二是打开了中西融汇的视野;三是体现了刻苦奋斗的精神。”20世纪初,广大留学生们怀着留学救国的使命,希望通过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归国后实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目的。他们中的很多人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从而在民族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个人足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引导大批有志青年走出国门,他们有了实地考察、学习各国革命经验、探索中国自新自强的发展道路的机会,培养了纵观全局的国际视野。而劳动的艰苦、经济的困难、异质文化的冲击,更使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有了切身的体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发扬刻苦奋斗的精神,学习知识,认识社会,战胜困难,学成归国,为国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五月,正值讴歌青春的节日。我刊第五期特别推出“他们的青春:纪念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专题,得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主要策源地保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高阳县文化馆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以充满感情的文字和真实丰富的图片为我们徐徐展开了百年前中国青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历史画卷,细细描绘了一代中国有志青年留学报国的青春剪影。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法关系史上的重要篇章,为中法两国之间播下了互相认识理解、互尊互鉴的友谊种子,成为中法关系史上的一条特殊的纽带。进入新时代,“做爱国主义的践行者、中西文化的汇通者、做中国故事的传播者”成为了新一代留学生们的全新使命。愿他们和百年前留法勤工俭学的先辈们一样,“若说是采花酿蜜:蜂蜜成时百花谢,再回头,灿烂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