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的话

2019-11-12主持人韩春燕

当代作家评论 2019年1期

主持人 吴 俊 韩春燕

主持人的话

:时间意义上的当代文学70年、新时期文学40年才刚刚翻去了最后一页日历,这个话题似乎也就离我们远去了。很多时候,文学批评甚至学术研究,就像是在办报纸做媒体,心思和兴奋点都在所谓的新闻价值上,敏感时一哄而上,时间节点一过,则是落潮般消退,不太顾及问题到底解决了没有、相关的探讨是否仍有深广拓展的可能,而是立马掉头去追逐下一个热点。因此真正的专业态度就变得越来越稀见了,浮光掠影也是蛮好看的。我也很犹疑:关于当代文学70年、新时期文学40年的话题到底还要进行下去吗?怎么进行下去呢?我明明知道其中还有许多话题没有好好触及,还有很多维度的讨论可以展开,但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毕竟是要花代价的,比如时间和精力,比如约稿、看稿和栏目组织等,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在讨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或现象吗?我们发表的文章果然很好吗?我们能有自信对当代文学的批评和研究有点贡献吗?——我想只能从我们的作者文章中得到继续前行的理由和支持。

这组稿子都是2018年暑期筹组的,其时编辑部正在准备携刊访美交流,为赶时间而提前发稿了。留下的稿子就成了新年第一期。我看这也算是一个吉兆,早早地为新年预备了新气象。本期四位作者的文章显然都各有特色。黄平教授的文章很触动我,在他个人的学术理路和过程的梳理中,分明也看出了新时期文学研究的一种态势进展。我曾说他的老师程光炜教授不仅自己亲身加入了新时期文学的构造,而且也代表了对于自身历史的反省。其实,黄平一代学者作为新时期文学及其研究的直接继承者,同样也充当了历史反省者的角色,并且也是同样将自身的个人历史置入其间,这使他的文章别有了一种亲切感,特别是,我们看到年轻而老到的一代学者已经出现了,他们将自己的研究直接接续进入了今后学术发展的肌理中。

不同于黄平的个人性经验表达,李松睿对于当代文学思考的具体对象更具客观性,但却是一个以前并不能算是热点的对象。一般以为科幻主要凭借写作者的技术面或想象力,其实最重要的应该是宇宙观和历史观。也可以说,技术面导向的应该是对于未来的思考——不局限于人类目前为止的想象和立场。这是一个或许太高而超前了的期待,李文提出的问题显然已经走得比较远了,他所要破除的人文执念恰是一种习以为常,甚至政治正确的价值观,如何办得到?科幻文学在他的研究视野中不再只是一种文类,这种文类更在多重意义上成为思想成色的试金石。这是李松睿给我的最大启发,也是对当代文学生态的一种反思。只是文中提问的答案恐还是需要类似《三体》一路的作家来给出的。

吴雯雯和梁盼盼两位应该是女生作者,但两位的文章却很刚猛,一位正面探讨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的写作模式现象,富有历史描述的感性之长;一位则是对当代名作案例的重新分析和评价,显出理论思辨的行文特色,写起来都是不能偷懒取巧的。没有任何犹疑,她们给出了自己对于文学史、文学名作的明确意见和研究思路,在我看来她们的意见一定会影响到此后文学史撰述的观察和评价,同时,她们的研究思路一定会引导出更为深广的学术前景。

四位中的两位是“80后”,另两位是“90后”。可能我们还会记得,当初“80后”刚兴起的时候,我们还在感叹虽有“80后”作家,却没有同代人的批评家和学者。岂知10年后,“80后”学者已经成为文学界和高校里的一种大势现象。这再次提醒我们,短视是可悲的,或者,过度自信其实只是因为没有见到大世界。对一个人文学者来说,洞察力往往要比逻辑能力更重要。我们已经看到了新一代学者的风貌,他们对于历史的再评价比历史本身,也比我们重要得多。哪怕现在还显得有点简单。

最后,感谢陈晓明教授给我们的组稿帮助。希望更多同道对本刊栏目施以援手,多多赐稿。